王梅,康亞輝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產科重癥感染具有病情進展快、癥狀復雜、病情危重的特點,若缺少及時且針對性救治措施,則必將會誘發膿毒癥、多臟器功能障礙,常常危及孕產婦生命。隨著降鈣素原在疾病鑒別診斷中的應用,使之可在高靈敏度、特異度的前提下,依據自身動態化指標指導產科重癥感染患者治療,減少抗菌藥濫用的現象[1]。現總結如下。
1.1 基本資料 本課題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9年5月時段內收治的44例產科重癥感染患者為實驗組(n=44),同期患者隨機選取對照組(n=44)。對照組患者中,最小年齡為24歲,最大年齡為40歲,平均數為(31.71±2.55)歲。試驗組患者中,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41歲,平均數為(32.19±2.73)歲。數據間比較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對重癥感染患者進行CRP、血培養,產科送宮腔分泌物培養,或管道尖端(氣管插管,靜脈穿刺管、腹腔引流管,尿管,宮腔置管)細菌培養,PCT(降鈣素原)動態波動下使用抗菌治療,即入院1 d、3 d、5 d、7 d、9 d均應對PCT指標予以測定,首先經驗性給予抗生素,藥物為頭孢他啶、頭孢他啶舒巴坦鈉、美洛培南和萬古霉素等,再依據測定結果合理調整抗菌藥物。若在0.25 μg/L以下,可不必使用抗菌藥;若在0.25 μg/L≤PCT<0.5 μg/L,則服用抗生素;若在0.5 μg/L及以上,必須使用抗生素[2]。
1.3 觀察指標 對比患者抗菌效果及抗菌藥使用時間,即抗菌效果包括PCT(降鈣素原)、CRP(C反應蛋白)、WBC(全血白細胞計數)。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 21.0統計軟件為參照,對本文涉及的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予以統計處理。前者用(Mean±SD)表示,組間數據施行t檢驗;后者用%表示,組間數據施行χ2檢驗。P<0.05時,數據間比較有意義。
2.1 對比患者抗菌效果 對照組抗菌效果略差于試驗組,數據間對比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患者抗菌效果(Mean±SD)(n=44)
2.2 對比患者抗菌藥使用時間 試驗組抗菌藥使用時間為(8.47±3.50)d,對照組抗菌藥使用時間為(13.09±3.87)d。數據間比較有意義(t=5.957,P<0.05)。
產科重癥感染往往會誘發器官功能衰竭、膿毒癥,而這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誘因,妊娠期患者產前發熱、胎膜早破、細菌性陰道炎、重度貧血、泌尿系感染等都是產褥期感染的高危因素,一旦患有產科重癥感染,則表現為不同程度代謝紊亂、免疫和凝血功能抑制、多器官功能衰竭。現代常見重癥感染診斷方式為WBC、CRP、PCT、細菌培養包括血培養、宮腔分泌物、大小便培養及患者置管管道尖端培養、病原學基因檢測,臨床上患者病情重,WBC、CRP和PCT指標顯著增加常面臨的細菌感染,首先經驗性采用廣譜抗菌藥物,針對培養結果采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但動態檢測PCT不高的患者往往不是單純的細菌感染,抗菌藥物治療效果欠佳,針對這種情況,通過病原學基因檢測可以鑒定病原菌種類,通過病原學基因檢測常提示合并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及真菌感染,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對癥治療,減少抗菌藥物的濫用,又可以做到精準治療避免貽誤病情。
綜上,針對產科重癥感染患者,以PCT動態波動下使用抗菌治療方案,不僅可增強抗菌效果,還可縮短患者抗菌藥使用時間,同時還可前瞻性提示感染的類別,指導臨床用藥,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