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愛歡,李雯,童玲
深圳市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20
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已呈現上升趨勢,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因介入治療的微創及恢復快等優點已被廣泛運用。而介入治療是一種有創治療,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感染因素,加上心內科患者本身抵抗力退化,且病情變化快、急、危的特點,導致介入治療與護理中面臨著較高的醫院感染風險。這一問題若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到科室護理質量與患者安全,為進一步提升我院心內科介入治療安全管理的醫院感染防治工作,我科自2018年起,在介入治療護理的醫院感染控制中實施綜合防控的護理管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照組選取2017年1月-12月,心內科介入治療的感染控制情況為研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安全護理的綜合防控護理管理措施,且就2018年1月-12月同期的感染控制進行對比。觀察組2018年度介入治療共5,874例。其中,冠脈組3,676例(急診PCI 426例、搶救77例),起搏器組135例,電生理組477例,先心組70例,其他1,013例。對照組2017年度介入治療共5,342例。其中,冠脈組3,496例(急診PCI 432例、搶救56例),起搏器組116例,電生理組430例,先心組42例,其他770例。兩組在診斷、年齡、性別上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通過分析2017年心內科介入治療護理中存在醫院感染防控管理的不足,2018年起進行綜合防控管理整改對策,措施如下:①建立制度,嚴格遵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制定心內科介入治療護理的醫院感染綜合防控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并成立心內科各內屬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和監控小組對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監測和督導。②強化護理培訓與督導,在綜合防控管理中,將人員培訓、考核作為核心工作,尤其強化介入治療中輪轉醫護人員的感染理論培訓,并通過強化直送PCI、搶救患者等場面與內容考核來促成這一管理結果的實施。③加強環境和物品管理,做到每日打掃和消毒及檢查,且在綜合防控管理實施過程中列為重點監測與控制對象。
1.3 評價標準 收集感染控制在綜合防控管理實施前、后的院內感染數據,并對上述數據展開分析。
1.4 統計方法 對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以原始記錄和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和觀察組心內科介入治療感染例數分析 綜合防控管理實施后,感染發病監測顯示感染例次顯著下降,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心內科介入治療感染例數對比(n, %)
3.1 心內科介入治療護理中常見醫院感染的成因分析 介入治療的護理人員因臨床護理經驗不足或對患者介入治療的風險認知不足,導致未能在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體征及感染征象進行主動觀察,也因自身經驗和能力欠缺,導致對介入治療后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未能有效應對,尤其對患者突發病情變化的應對不足導致最佳急救期間中感染預防的不足,這對我科有限的基礎資源和人力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有效改進,如:調整工作班次、流程;對急診介入、突發病情變化、病情嚴重且有搶救的患者,護理人員需注意術前、術中、術后的體溫與感染征象的觀察與監測,及時協助醫生抽血并動態追蹤炎性指標的化驗結果(如血常規、C反應蛋白、降鈣素等),為醫生確認感染時間、是否院內感染提供依據,以實現醫學感染的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置。
3.2 提升心內科介入治療醫院感染防控水平的有效途徑 基于我科科內設置、環境條件、物品消毒與管理、人員配置及科內內屬部門協作等特點,應加強在制度、培訓等方面的建設與管理,建立起系統的介入護理的感染控制和預防體系,推動科室安全管理工作。在此次研究中,綜合防控管理實施后,介入治療的感染發病監測顯示感染例次顯著下降,表明采用制度建設、護理培訓、環境和物品管理等綜合管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介入治療的感染率,為患者提供更舒適、安全的環境。在這一過程中,心內科各部門的護理人員應主動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介入治療預防感染的健康教育,提升其自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