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紅
興化市戴窯中心衛生院,江蘇 泰州 225700
糖尿病及時診斷并進行治療干預對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為了評價常規檢驗和生化檢驗在疾病診斷的價值,選擇我院確診的88例糖尿病患者展開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18年6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納入此次研究工作,根據隨機數表法分成2組。觀察組(44例,生化檢驗):男30例,女14例;年齡:43歲至82歲,平均年齡為(61.53±3.54)歲;糖尿病病程時間:1年-13年,平均病程時間為(8.57±2.54)年。對照組(44例,常規檢驗):男33例,女11例;年齡:41歲至80歲,平均年齡為(61.65±3.26)歲;糖尿病病程時間:1年-14年,平均病程時間為(8.82±2.17)年。2組糖尿病患者資料對比,P>0.05,研究可比。
1.2 檢驗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檢驗:采用尿液檢測。觀察組行生化檢驗: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生產廠家: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取空腹靜脈取血5 mL,檢測患者的空腹血糖、糖耐受量以及血脂[1]。
1.3 評價標準[2]比較兩組糖尿病患者診斷準確率、生化指標與糖耐受量。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軟件(22.0版本)處理兩組糖尿病患者數據資料,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Mean±SD)行t檢驗,P<0.05時存在顯著差異。
2.1 比較兩組診斷準確率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43/44)97.73%高于對照組(36/44)81.82%,2組診斷準確率比較,(χ2=6.064,P=0.013),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2.2 比較兩組生化指標與糖耐受量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生化指標比較,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生化指標與糖耐受量(Mean±SD)
糖尿病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不斷提升。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對于患者治療效果至關重要,糖尿病主要臨床體征為血糖異常,血脂代謝紊亂等,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會演化為心腦血管病變,不利于預后[3]。
糖尿病常規檢驗方式為尿檢法,但常規檢驗方式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漏診、誤診。根據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血細胞數量和形態會出現一定的變化,是由于糖尿病引發血糖紊亂,機體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降低,對患者的炎癥因子活性造成一定影響。糖尿病的影響下,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會產生變化,影響患者血液流動速度[4]。生化檢驗屬于新型糖尿病檢驗手段,生化檢驗在糖尿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空腹血清葡萄糖水平可以反映患者血糖的實際變化情況,不僅能夠對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以及血脂等臨床指標測定,通過對機體紅白細胞、血小板等分析,以此判定患者的機體情況。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1)觀察組診斷準確率(97.73%)高于對照組(81.82%),(P<0.05)說明在糖尿病診斷中應用生化檢驗的臨床準確率高于常規檢驗方法。(2)兩組GLC、TC、TG、LDL-C、HDL-C、糖耐受差異性顯著,(P<0.05)說明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價值較高,診斷準確率高于常規檢驗,可以在臨床上使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