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愛蘭
(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中心,陜西 西安 710077)
《煤田地質與勘探》為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的科技期刊,雙月刊,1973年創刊。主要報道煤田地質或相關行業的學術與實用技術的論文。期刊欄目包括煤田地質、礦井地質、煤層氣、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煤田物探、探礦工程和綜合信息等。其中煤田物探屬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探查未知的隱伏構造煤礦開采的重要方法,是煤礦地質保障技術之一。“十三五”時期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安全發展的重要階段[1]。按照“創新、協調、綠色、發展、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能源革命的需求,國家煤安監總局明確要求煤礦開采之前需要查明可能存在各類“隱蔽致災”的地質體[1],而槽波勘探是探查井下煤層構造和巖性變化的重要地球物理方法。槽波技術在煤田領域的研究始于1955年[2],國內槽波勘探技術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研究高潮[3]。經過40多年國內外研究學者的努力,槽波方法發展成為煤礦井下有效、實用性較強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隨著煤礦開采環境越來越復雜,近年來槽波勘探技術在煤炭研究領域經過低潮后又獲得新生,所以選題“槽波勘探技術”具有實際意義。為了順利開展此專題,進行文獻調研,統計分析槽波技術和相關專利文獻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將《煤田地質與勘探》和同類煤炭科技期刊《煤炭科學技術》《煤炭學報》,選題所屬的專業科技期刊《地球物理學報》在文獻的被引頻次和發文量方面進行統計,以期明確組稿約稿對象。
由于中國知網具有全文信息的“CNKI數字圖書館”,并可高效共享知識信息資源,所以文獻調研采用的工具為中國知網服務平臺。在中國知網服務平臺,通過主題和關鍵詞搜索“槽波”(日期不限、中文引文文獻)檢索,共檢索到期刊類文獻306篇,會議論文29篇,研究生學位論文27篇,相關專利42項。期刊文獻可以再進行分組檢索:主題、發表年度、基金、研究層次、作者和機構。筆者試圖從主題(30個)和研究層次(6個)中結合專業知識排除與槽波勘探技術不相關的文獻,但從這兩組情況難以直接區分。然后根據文獻的具體標題再次排除:如“金屬槽波板的運用——一種新型材料的建筑體系”,標題中的“槽波”明顯和槽波勘探技術不相關;還有一類是科技簡訊,不屬于文獻類型。最后,確定保留其中292篇文獻進行下一步分析。根據文獻的發表年度進行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見圖1),從2010年后,又進入一個研究高峰期,尤其是近3年,2017年高達49篇。其中,核心期刊索引97篇,EI檢索8篇,SCI檢索7篇。

圖1 知網數據平臺“槽波”相關技術發文量統計
筆者確定從文獻的作者機構、文獻主題和文獻的被引頻次進行統計分析。從作者的機構分布可以找到組稿約稿的重點研究團隊。文獻的作者機構主要包括: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包括曾用名,78篇),中國科學院(14篇),河北煤炭科學研究所(7篇)等科研機構;中國礦業大學(19篇),河南理工大學(19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3篇),山東科技大學(7篇),吉林大學(5篇),安徽理工大學(4篇),中國地質大學(4篇),河南省焦作礦業學院(4篇)等高校;河南義馬煤業(集團)責任有限公司(14篇),山西省晉城煤業集團公司(6篇),河南省煤田地質局(4篇)等相關單位。
從機構分布來看,高校:中國礦業大學主要是劉天放、潘冬明、李德春老師的研究團隊;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主要是程久龍老師的研究團隊;河南理工大學是馮磊老師的研究團隊;山東科技大學是楊思通老師的研究團隊,相關文獻發表時間在2012年后;吉林大學主要是滕吉文老師的研究團隊,相關文獻發表時間從2010年后開始;桂林電子大學,從文獻來看,從2015年后,開始研究槽波裝備方面;安徽理工大學、山西師范大學、華北科技大學等高校也有相關學者。科研單位: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槽波勘探研究團隊集理論、技術與裝備于一體,我國20世紀80年代引入該項技術后,致力于這項技術研究有40多年;河北煤炭研究所、科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一些科研機構在2012年后對該技術也有研究。
根據文獻的主題分布情況,可以確定約稿的研究方向。此次統計主要從理論、應用(斷層、煤厚、陷落柱)和儀器裝備方面統計(見表1),從文獻來看,在解釋煤厚、大陷落柱、大斷層方面技術應用發文量相對較多,組稿約稿時,技術更趨向于小尺度的解釋應用,還有其他方向的技術應用及發展。

表1 重點主題統計
要確定約稿方向,既要對文獻的主題分布情況有所了解,也需要根據文獻的被引頻次進行綜合判斷。根據槽波技術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進行文獻統計,第一個階段:2000年前,80篇;2000—2012年:24篇;2012年至今,188篇。本文的參考文獻[4-8]為被引頻次的前5篇文獻,被引頻次分別為104次,76次,74次,73次,72次。在統計文獻的被引頻次情況時,由于期刊刊登周期的原因,2018年后的投稿60篇不參與被引頻次分析。在232篇文獻中,被引頻次超過30次為12篇,占比0.91%;零被引107篇,占比46.10%(見表2)。被引頻次整體不高,這既和專業也和行業有一定的關系。

表2 2018年前槽波期刊文獻被引頻次統計

表3 2018年前中圖分類號P631文獻被引頻次統計
選題策劃除了對專業進行調研外,更需要分析期刊自身的情況,有利于找到改進的方向。292篇期刊文獻刊登在29種期刊,前5種期刊分別為:《煤田地質與勘探》(41篇,占比14.49%),《煤炭科學技術》(23篇,占比8.13%),《能源與環保》(23篇,占比8.13%),《中國煤炭地質》(17篇,占比6.01%),《煤炭與化工》(13篇,占比4.59%)。《煤炭學報》為第6(11篇,3.87%),《地球物理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煤炭技術》都為9篇,占比3.18%;其他期刊占比均在3%以下。選擇《煤炭學報》《煤炭科學技術》屬煤炭科技期刊,槽波技術所屬專業的專業期刊《地球物理學報》和本期刊共4本期刊的相應的被引頻次前5名的統計(見表3),從期刊的影響角度分析,并結合文獻期刊分布情況分析,《地球物理學報》《煤炭學報》《煤田地質與勘探》和《煤炭科學技術》在該技術發文量占主導地位。

表3 槽波勘探技術不同機構和來源相關文獻被引統計
根據專利文獻的特征,擁有發明專利多的機構,說明該機構的科研能力強。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以主題和關鍵詞檢索到槽波勘探技術相關的專利42項。在2013年前未檢索到相關專利,在2015年達到頂峰,多達9項。機構主要有西安院、河北煤炭科學研究所、山西晉城煤業集團技術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淮南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還有非煤業的1家單位,其他以中國礦大和山東科技大學為主的高校。其中,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共申請8項,占比19.0%,是專利項目最多的申請機構。
根據前文中對槽波期刊類文獻機構和相關專利統計等情況統計,確定槽波專題主要約稿科研機構目標為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高校以中國礦業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為主。由于編輯部幾位編輯都是從科研技術崗位新轉崗到編輯部,所以近兩年期刊的專題策劃主要是主編在執行,編輯參與專題中的主要工作是約稿投稿后的工作。筆者于2018年始,進行過兩次專題策劃實踐,但收稿情況不理想。筆者從中也受到不少啟發:第一,在專題實施過程中,調研工作是整個選題策劃的前期基礎工作。編輯對選題有了基本了解之后,便于和組稿人討論約稿方向。第二,需發出正式的約稿通知文件,如果編輯部沒有向組稿人發出書面的約稿通知,組稿人也只能在小范圍內對技術人員約稿,而且約稿對象也不會積極響應,這樣執行力度不高。第三,執行期間,編輯和組稿人需保持良好的溝通,時刻關注進度,相互交流想法,促進約稿順利進行。第四,對于整個專題來說,選題策劃是基礎,組稿約稿是關鍵,編輯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團隊多方協作完成。
編輯前期做了充分調研,在執行過程中,對組稿約稿不管是從單位機構還是具體撰稿對象都會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于稿件創新等也有一定的認識,和組稿人溝通時,可以適當提建議,促進專題的順利開展。由于一些客觀存在原因,期刊不能充分發揮編委的作用時,合理選擇組稿人很關鍵,組稿人不但需要有專業能力,在學術界內也要有適當的影響力,既可以約到合適稿件,也可以為所約稿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
總之,新媒體時代,選題策劃是期刊提升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編輯轉型升級必須具備的能力素養。尤其是新編輯或轉崗編輯要想快速勝任崗位,提升這項能力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