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
摘 要:文章分析不同主體在校園中的各類需求以及相同主體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并進一步探討符合師生需求心理,能充分實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以期為滿足校園文化主體個性化需求積累經驗。
關鍵詞:大學校園;校園文化;主體需求
高等學校是先進文化積淀、發展和傳承的主要社會機構,承擔著傳承文明、創新理念、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社會的職能,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承載著學校精神文化內涵,可以說是學校靈魂所在。在諸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多是對校園VI視覺識別系統進行設計,通過直接的視覺形象反映和傳播校園文化。雖然說優秀的校園VI視覺識別系統能夠讓大眾清晰認識到學校品牌理念,快速提升人們對學校的認同感,是讓師生認同的重要信息展示,但是,目前大多數校園文化建設當中VI視覺識別系統幾乎停留在基礎設計方面,包括學校標志圖形、標準字體、標準色、辦公用品、禮品包裝、榮譽證書、會議用品、公關用品、事物用品、旗幟設計、服裝設計、平面宣傳海報等,按照模式化塊面形成最標準固定設計,很少根據大學生心理需求和教育目標進行獨立設計,在設計上幾乎是靜態的,很少實現互動參與設計。讓學生在路行過校園中不會產生停留,就不易產生心理內化,形成對學校的認同感,在提升校園文化板塊視覺提升方面缺乏針對性,參與設計幾乎在設計中很少見。
一、主體需求分析
通過進入校園主要人群心理需求分析,再通過人群在不同階段需求情況進行研究,具體分為大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外來參觀人群這幾個方面來調查。
(一)大學生群體需求分析
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服務人群為大學生,不同的大學生有不同的需求。大一新生急切期望通過導視系統對學校教學樓、圖書館、活動室、醫務室等精準指導方位易于查找。大二大三同學則通過一年級一整年熟悉環境以后,對整個學校設施位置熟悉,此時校園文化作用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它提升到讓學生認識學校文化和方向規劃的高度,形成精神內化的提升。到了大四階段,根據不同側重需要,有部分學生忙于實習很少回學校,返校后對精神層面懷舊或是重溫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他們或許希望在有特色性標志或者曾經讀書學習的區域留念拍照。還有一部分大四學生抓緊時間考研,他們希望提高內心的堅持動力,在考研路上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二)校園中最穩定的教師群體需求分析
教師群體長期處于校園環境中,一成不變的校園環境會讓他們產生視覺疲勞。而順應需求迅速更替、變化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影響著教師心理,有利于最大程度上優化教學交流氛圍,帶來巨大的潛在效果,形成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動力。
(三)流動性外來參觀人員需求分析
外來參觀人員會以學校為社區標志,帶著孩子感受校園文化和環境,并且期望校園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成為社區風景線,起到標桿性作用,以此更好地表達校園設計氣質,加深人們對校園文化的關注。
(四)主體需求總結
綜合主體進入校園過程心理需求的不同可以推導出校園文化建設最主要的任務:一是導視的準確識別作用,以便精準獲得導向目的地;二是校園文化精神內涵的提升,帶動師生精神內核的動力;三是增強參與性互動設施,提高主體的參與感,帶來領域和歸屬感的升華。
二、構建目標導向明確精準的導視設施
校園環境中導視設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使用頻率相當高,這些導視設施為師生自由通行到達相應教學位置和學習空間起到必要的引導作用。校園環境導視是平日學生教師以及受眾接觸最多的一塊,它時刻出現在師生身旁并與其近距離接觸,這一塊設計的好壞會讓人們在理解校園文化時候產生深刻的印象,但是從設計角度考慮各個校園導視系統沒有個性化的設計,千篇一律,也不能突顯學校校園文化特色,并且進入到建筑空間內部尋找精確的位置如自習室、教室、展覽廳、借閱室、閱覽室等,很難準確通過圖形標示直接快速到達目的地,多數情況是因為校園文化中往往忽略這些,很多同學到達自習室、借閱室、閱覽室等場地都是靠詢問,而少之又少是通過導視系統引導,如果遇到有些同學比較內向,就會放棄詢問,這相當于放棄了一次獲取知識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們在注重給建筑物設置導視以外,仍需要注重內部空間導視清晰指向性。
當人們進入陌生空間區域時,對空間環境不熟悉,此時指向性標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使信息圖形設計傳達出準確的空間位置也顯得尤為重要。如游客在學校正門,他需要進入圖書館,那游客需要經過怎樣的運動軌跡才能到達呢,除了路牌本身導視,還需要有其他輔助功能。導視系統讓進入校園的人能更準確低理解自己的空間定位,解決盲目找路問題。
三、營造濃厚而活躍的學習氛圍
(一)全學習的環境融入大學校園
日本一所醫院利用純凈白布承印VI和導視設計內容,使進入該醫院當中的人從直觀地感受到醫院極其干凈的環境,這符合醫院需要打造的干凈衛生的視覺形象,也從側面體現該醫院精益求精的理念追求。現代大學盡管規模龐大,功能復雜,但“隨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學精神(Collegiality)的核心”。學校整體視覺系統也應該有利于營造濃厚學習氛圍及全方位學習的環境,因此,在定性上選擇學校全學習的環境調性做全局把控,讓進入校園的學生、教師、社會人群都感受到濃厚的學習氛圍,使人們在任何場地都可以進入學習的狀態。
(二)規范視覺識別系統有利于校園形象表達
將學校視覺識別系統按照統一視覺特性進行規劃和設計,讓視覺形象呈現出標準而美觀的設計效果,有利于從校園美觀方面體現學校辦學內涵和辦學理念。將內化的校園文化以有形的圖形化方式展現出來,并且使得載體在互動性變化中內化學校的精神文化內涵,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規范化管理與統一標準,是學校無形中溝通最好方式,也是學校無聲傳達精神理念的最佳途徑。
整體系統設計對內可以起到凝聚學生精神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團結師生群體,增加師生內在的自豪感與認同感,營造學習氛圍并提高辦事效率;對外可以提升校園形象,提高學校知名度,起到社區標桿性參觀學習坐標點的作用。
四、參與性設計構建途徑
本文提出互動參與設計并不是讓學生參加進入校園文化設計過程中來,而是通過讓學生參與互動,提高參與度,從而提升校園文化活躍性,增強師生認同感。往往大多數校園導視設施都是靜態指向性,在參與性上校園導視設計很少被關注。參與性體驗起到美育作用,讓師生在輕松愉悅的校園環境下成長和學習,在互動參與的過程中自由進行思想交流、藝術觀念的碰撞。
(一)增強參與性設計的互動性
互動性展現校園理念與校園活力,高校可通過互動性、時間性或記憶性來展現導視設計。參與性設計在特定時間節點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參與,直接與校園文化設施形成互動,增強師生們領域感和歸屬感,喚起師生對學校文化的認識意識。參與性增強猶如富有魔力一樣,吸引著師生、游客、兄弟院校等伙伴們前來參觀與交流,帶動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吸引著人才、院校的不斷聯合,拓展合作空間,形成良性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靈活多樣的參與性方式
師生的積極參與讓校園文化靈活多變,也能獲得有用的師生體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參與式設計這一概念比較薄弱的,針對學校學習現狀、時下的熱點高校可專門設計開放式圖書館、開放式論壇講座、開放式講座等參與活動的長效機制,在校園文化中塑造良好氛圍,促進學生自由交流學習,讓學習的場所和形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使學生素質的提升。因此學校對此比較重視,期望能夠通過參與性設計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參與性設備增加
針對大三的學生對環境位置非常熟悉,導視路徑不再是關注的問題,高校需要通過從層面鼓舞他們提升內心學習動力,比如在圖書館建立多終端導視交互設備或視頻設備,通過試聽、影視或互聯網提升書籍資料閱讀的便利性,增強多渠道獲取的資源的時新性,讓學生在疲倦沒有新鮮感的大三階段,找回學習樂趣。
大四學生即將離校,從時間、記憶與精神角度增加學習、休閑、交流、生活等方面的校園文化設備,讓學生看到各種設施就可以有效回憶學習、休閑、交流、生活的過往,增強時間維度的記憶,讓大學四年生活充滿正能量的回憶,學生將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洗禮,獲得更多學識以外的精神財富。
五、結語
基于主體行為需求特性的校園文化設計是設計的核心,因此校園文化設計必須深入了解校園不同主體以及同一主體不同時期需求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創意和藝術美特征,創造出可供主體滿足需求的校園文化氛圍。目前全國大多數高校在考慮主體行為方面重視程度不夠,更多的是設計公司根據設計人員想法去構建設計,造成了一些資源的浪費,而沒有實現起初校園文化建設的美好期盼。因此在校園文化設計前充分考慮主體需求,針對不同階段或不同主體,形成有效導視設計,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實現參與性設計,希望校園文化設計師們在構建校園文化方面充分考慮到校園主體需求,使校園文化設計得到更好的發揮和延伸。
參考文獻:
[1]李曉彥.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青年研究,2009(10):101-102.
[2]馬庫斯,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俞孔堅,孫鵬,王志芳,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65.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