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蓉
摘 要:隨著新技術、新科技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互聯網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尤其是在如今世界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互聯網經濟更是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然而,各國現有的政策、法規、市場條件、國民素質等,都還無法適應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需要進一步提升互聯網經濟的競爭力。在分析互聯網經濟發展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經驗,分析上海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特征及其競爭力,剖析其發展瓶頸,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競爭力;發展特征
中圖分類號:F49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5-0132-03
引言
隨著新的經濟業態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出現,互聯網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驅動。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此背景下,研究進一步提升上海互聯網經濟競爭力,以“互聯網+”為驅動,促進上海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經濟跨界融合的思路和路徑,推出更加有效、更具競爭性的創新舉措,以推動上海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經濟發展特征與競爭力評估
互聯網經濟是指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上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關系。它以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以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網絡產品為主要內容,以高科技為支持,以知識和技術創新為靈魂。從經濟形態上,它是信息經濟或知識經濟的主要形式,又稱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這種新的經濟形態正以極快的速度影響著社會經濟與人們的生活。與傳統經濟相比,互聯網經濟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滲透性、自我膨脹性、邊際效益遞增性、外部經濟性、可持續性和直接性。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衡量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效果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根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互聯網經濟國民收人和互聯網經濟就業這兩個指標。這項研究把對互聯網經濟的度量,分為兩個重要步驟。第一步,針對屬于互聯網經濟的收入和就業,建立一個概念性框架和分類。由于互聯網經濟中商業運行的方法可能完全改變,因此,該項研究確定以核心經營活動為基礎,對涉及互聯網經濟的公司進行分類。第二步,依據這種結構,使用下列方式對與互聯網經濟有關的公司、收入和就業的分類,稱之為互聯網經濟指標的四個層次。第一層,互聯網基礎設施指標;第二層,互聯網應用指標;第三層,互聯網中介指標;第四層,互聯網商務指標。
二、國內外城市互聯網經濟發展綜述
從互聯網經濟發達的國際化城市以及國內互聯網較發達城市入手,總結其發展互聯網經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新形勢下上海市提升互聯網經濟競爭力提供有效借鑒。
1.國外國際化城市互聯網經濟發展情況。通過縱向分析美國、韓國、新加坡、英國等互聯網經濟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模式,并從信息基礎設施、政策扶持、人才支持、立法安全保障等維度的橫向比較,探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趨勢。
2.國內較發達地區互聯網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對比浙江、福建、深圳三個全國互聯網發展較先進的地區發展模式,為提升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競爭力提供理論借鑒。
三、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現狀及競爭力評估
目前,在金融咨詢、第三方支付、P2P網絡信貸為主體的互聯網金融,以及網絡視聽、網絡游戲、數字生活咨詢等領域,上海已在全國形成領跑優勢。對于經濟發展而言,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有著自己的特征。
1.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現狀。與世界其他的大都市一樣,上海也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上海擁有一大批的互聯網企業,豐富的高校資源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因此上海具有發展互聯網經濟的基礎和條件。上海信息服務業經濟運行分析表明,當前上海發展網絡經濟的挑戰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國內形勢嚴峻。從國際看,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同時,國內需求也存在放緩壓力,房地產市場、投融資平臺、民間借貸等領域潛在風險增大。二是產業發展宏觀環境亟待改善。表現為,融資難度加大和高端人才困乏。
2.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競爭力評估。了解上海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力定位,對于上海提升互聯網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采用行業深度訪談對相關行業專家、互聯網企業、上海政府部門等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互聯網行業主要情況。再通過對相關公開數據進行收集、篩選、整理。從上海城市經濟、政策、人才和創新能力、城市生活環境、城市創業環境、企業發展狀況、網絡規模質量等方面對上海互聯網經濟競爭力進行評估。
第一,國際競爭力評估。一是互聯網與產業融合方面與國際城市相比存在差距。美國提出的智能制造和德國提出的工業4.0技術,都是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相融合,從而實現傳統經濟方式的轉型。二是城市互聯網發展水平與國際領先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城市網絡服務狀況、網絡平臺建設、公共數據等方面,與國際領先的城市相比,上海在這些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這與上海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存在差距。
第二,國內競爭力評估。一是互聯網與產業轉型升級取得初步進展。上海黃浦區將互聯網與金融融合,楊浦區將互聯網經濟與教育產業相融合。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轉型。二是互聯網金融位于行業領先位置。上海互聯網經濟企業眾多,業務類型繁多,已經推出“易聯天下”“當天貸”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三是互聯網與智慧城市建設引領國內城市。《中國國際智慧城市發展藍皮書》中我國智慧城市排名前五位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重慶,上海在城市智慧發展方面處于領先位置。
四、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瓶頸問題分析
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以網絡經濟增長理論、長尾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等為理論支撐,并結合上海互聯網經濟的新環境,剖析上海發展互聯網經濟存在的瓶頸問題,為提升上海互聯網經濟競爭力提供思路。
1.缺少互聯網經濟核心龍頭企業和相關服務配套企業。上海信息化起步早、基礎好,在國內保持著一定領先優勢。雖然目前上海各種互聯網業態都有,發展水平也不低,但是上海還是缺少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同時,上海也缺少從事大金融大數據處理、金融云平臺服務、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服務等相關企業。
2.上海在世界范圍內對信息和人才資源的配置能力不夠。完善的配送體系對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網絡經濟時代,信息流、資金流和物資流這三大流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信息流成為主導,資金流和物資流以信息流為中心,圍繞著信息流運動。對標全球城市五大流量(貨物、服務、資金、人員、信息)中,2014年上海的前三項都進入了全球前25名,但人員和信息流沒有進入,折射出上海在整體商務環境、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及信息集聚方面的不足。
3.機制體制不靈活,相關法律不夠完善。上海的市場非常規范,在國家沒有統一出臺相關政策之前,對待新生經濟形態顯得機制體制不靈活。另外,目前通行的法律都是建立在傳統經濟體制上的,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了。但是,這些龐大、繁雜、嚴密的法律體系顯然并不完金適用于網絡經濟的新形勢,網絡安全問題可能直接導致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危機。網絡安全瓶頸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國與國之間幾乎無約束地迅速傳播信息,其速度與規模對傳統法律體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五、上海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在我國“互聯網+”戰略推動下,現行的商業模式、管理體制及商業環境已無法滿足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要求,提升互聯網經濟競爭力必須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1.提升基礎網絡建設水平,提高電信和網絡市場開放度。建設與上海互聯網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推進寬帶網絡建設,提高光纖到戶普及率,實現上海市范圍內的互聯網多種接入形態的無縫覆蓋。推進和完善上海無線城市的建設,進一步建設和擴展熱點地區的Wi-Fi覆蓋,進一步推進4G網絡的覆蓋建設,借助國家推動三網融合快速發展的契機,積極推動網絡基礎設施向NGN、IMT、NGB的演進,推動IPV6和下一代網絡的發展,構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發展。要進一步推進電信運營體制改革,取消對國內外投資者對互聯網行業的市場準人限制和地理限制,鼓勵和支持有線電視網從事網絡業務和各類網絡服務,鼓勵國內電信企業或其他領域的企業進入電信市場進行資產重組。
2.完善資源配置并積極推進信息相關產業的發展。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與生產流程、市場營銷、研究開發、售后服務、管理決策緊密結合的互聯網,利用電子商務,拓展市場,逐步形成規模化的網上交易市場環境;開展政府對企業(G2B)的電子商務業務等。智能制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應該作為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轉型升級的制高點,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信息產品和服務從低端到高端的逐級攀升;在重點技術發展領域,加強國際合作,促進與世界著名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提高對關鍵性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
3.健全法律法規,加強政府的引導功能和部門間協調。鼓勵支持互聯網經濟發展,政府的工作著力點是全力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具體措施包括:要探索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制環境,要迅速從以審批為主的傳統模式向過程監管模式轉變,要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等。
互聯網經濟是新的經濟形態,政府管理往往滯后,發展網絡經濟,要求制定統一的規則,為企業創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和開放、創新、寬松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謝雁嬌.基于互聯網經濟的產業融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2]? 姚伶俐.互聯網經濟技術創新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3]? 談燕.營造更好的互聯網經濟發展環境[N].解放日報,2014-07-15.
[4]? 鄭新業.從“互聯網經濟”的特征談起[J].經濟管理,2014,(5):24-26.
[5]? 霍洪田.網絡經濟發展的瓶頸及其對策[J].經濟導刊,2009,(9):38-39.
[6]? 耿良普.網絡經濟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