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舟
摘 要:內部創業是企業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并獲得創新性成果而做出的組織允諾、授權和資源保證的一系列內部創業行動,其可構建核心能力,以增強其適應能力、謀求新的發展,推動組織持續成長。以資源基礎相關理論為基礎,明確企業創新資源的概念。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在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以海爾集團為例,探究企業創新資源對內部創業的重要影響,分析對賭協議對創新的作用,以期獲得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及經驗。
關鍵詞:內部創業;創新資源;激勵效應
中圖分類號:F27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5-0171-04
引言
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條件下,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著越來越高的不確定性,壽命周期也在不斷地縮短,通過內部創業的方式能夠構建核心能力,以增強其適應能力、謀求新的發展,推動組織持續成長。在2017年7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培育融合、協同、共享的雙創生態環境,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內創業正是現階段國家“雙創”形勢下大力推行的形式之一。國內外一些大企業也在積極嘗試內部創業的相關規定,培育自主創新的能力,激發組織活力,如華為出臺《關于內部創業的管理規定》,為創業員工提供優惠扶持的政策;谷歌推行“80/20”政策,鼓勵員工利用工作時間的20%進行創意研發。這些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組織創新活力,提升了創新能力,增強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本文通過對國內著名企業——海爾集團開展內部創業的案例進行探討研究,解釋在海爾的全面的創新資源的支持下,其內部創業實踐對提升該公司創新能力,以及內創業中對賭協議對創新的影響作用。
一、相關理論文獻以及研究綜述
(一)內創業研究
1985年Pinchot提出內部創業的概念,指出企業內部創業是發生在大公司或獨立的戰略事業單位內部,以創建內部試驗市場、改進管理和技術為目的的創新活動[1]。但對于內創業的內涵仍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但主要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范圍進行定義。內創業就是在現存公司內的創造和創新。研究早期是從公司內部創新活動為基點進行的,即狹義定義的產生。Burgelmam(1983)、Jenning和Young(1990)都將內創業界定為利用現存組織內的創業資源或雇員進行的新業務建立活動[2~3]。Carrier(1994)在對小企業內創業的研究中,認為內創業指為了提高組織獲利能力和組織競爭能力,在已建立的企業內創造新業務的過程[4]。
隨著國內外學者對于內創業研究的深入,內創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現有組織中創造新業務的活動,內涵變得更為寬泛,其中還包括組織更新、戰略更新、競爭規則更新等多種創造或創新活動。Antoncic和Hisrich(2001)認為,內創業是在現存組織內中能夠導致新業務風險以及新產品和服務開發、新技術或管理技術開發、新戰略和競爭態勢開發等類創新的創業活動過程[5]。本研究是基于窄范疇內創業的內涵,認為內創業是公司員工發現新的機會,或者研究出新的技術等,擁有好的創意之后可以向公司層進行申請,利用公司的基礎設施、技術、人力、資金、渠道等進行內創業活動。
(二)創新資源研究
創新資源是一個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的根本和保障。1999 年,周寄中首次對“科技資源”定義進行了闡述,認為科技資源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素的集合[6]。陳海秋(2003)提出,技術創新資源用來界定技術創新過程中需投入的資源要素[7]。隨后,對創新資源的研究不斷展開深入。張震宇、陳勁(2008)認為,企業創新資源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中起戰略物資作用。從廣義角度來看,創新資源使創新成果商業化所需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的全稱,能夠促進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流程。從狹義上說,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創新資源是發揮作用的物、信息、財、人和技術等要素[8]。
現有文獻中從產業集群、區域創新角度分析創新資源的相關研究角度,集中于企業問題中的創新資源的研究較少。從創新活動投入要素的種類出發,可將創新資源分為創新財力資源、創新人力資源、創新物力資源、創新知識資源。王雪原、王宏起(2012)將創新資源劃分為科技財力資源、科技信息資源、科技物力資源和科技人力資源四大類,并借鑒 DEA 方法分析我國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問題[9]。吉雷·梅楚尼奇將創新資源將分為創新信息資源、創新財力資源、創新人力資源和其他創新資源[10]。基于上述學者以往的研究,本文通過知識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三個維度對海爾內創業的創新資源進行劃分。
基于國內外企業普遍開展的內部創業行動,學術界開始對企業內部創業予以關注,相關研究不斷增多。對內部創業案例方面的研究還在深入,本研究是眾多研究中的探索性延續,通過對海爾的內創業行為及雷神科技這一成功案例進行探討,分析創新資源對內創業創新水平的影響,以期獲得提升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和經驗。
二、案例分析:海爾集團內部創業行動
(一)案例選擇和數據收集
通過探索型案例發現新的觀點與模型,本文選擇了中國一家本土企業——海爾集團作為案例研究對象。海爾集團于2012年進入網絡化戰略階段,全面打造無邊界、網絡化組織;2013年創客運動展開,鼓勵員工利用企業資源平臺在海爾內部創建小微企業;2014年開啟了用戶個性化、員工創客化、企業平臺化的“三化改革”,內創業成果顯著。同時,雷神科技主要從事游戲筆記本的研發銷售,屬于技術創新領域。本文選擇海爾集團的發展歷程,以及雷神科技內部創業成功案例作為研究對象。
首先,參照Yin對案例的選擇及案例研究資料的收集的方法[11],對案例進行分析。本研究從檔案記錄、企業文件、管理層訪談等采集海爾集團的企業基本信息以及內部創業的相關信息資料。其次,從中國知網、萬方等國內數據庫搜集相關企業的案例研究記錄、圖表資料等。在選取訪談對象時,主要選擇企業內核心管理人員,同時保持客觀、非評價性的訪談狀態,提高案例信息的可靠性。
(二)海爾內部創業情況
海爾,一家銷售額已達2 000億元的全球領先白電制造商,成立至今始終堅持創業、創新精神,提出從傳統制造企業轉變成為培育創業家的平臺型企業。然而家電產業是公認的夕陽產業,并且海爾集團是個組織龐大繁雜的公司,為使其能夠有更好的發展,一直以家電為主業的海爾開始推動內部創業,將傳統的產品制造企業轉向創客的孵化平臺。張瑞敏在2014年的一場內部發言中指出,海爾的出路在內部創業。隨后海爾集團積極倡導創客文化,鼓勵員工利用海爾資源內部創業,豐富海爾創新生態系統。海爾已逐步轉型成為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創業平臺。截至2016年底,海爾已有200余個小微,1 160多個項目誕生,同時超過100個小微年營收過億元,已引入風投的小微有22個,估值過億的小微有12個。海爾通過以前積累的強大產業鏈資源和品牌背書,為內創業團隊提供了全面性的資源,使得海爾與內創業者獲得共贏。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雷神公司經過兩年多的內部孵化,2015年初正式成為海爾集團實施網絡化戰略和推行創客運動之后創建的第一家小微創業公司,是目前海爾集團最成功的內創業樣板,經過幾年的迅速發展已成為國內游戲筆記本行業的領導品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雷神小微已完成了三輪融資,估值6億元。其中,2015年銷售額達7億元。雷神在游戲筆記本為核心產品的基礎上,推出游戲臺式機、游戲外設產品,積極開展產品的設計、研發和銷售,現有的研發內容主要涉及計算機應用層面的技術。雷神在關注用戶需求的基礎上,領先對手洞察用戶需求,重點對產品進行研發生產,用最快的速度將用戶訴求轉化為產品體現,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實現內創業的成功。
(三)海爾—雷神科技創新資源投入分析
海爾利用其雄厚的制造、研發、營銷和資源整合能力,為內部創業的團隊搭建支持創新創業的優勢平臺,全面性的提供有形及無形資源,降低創業風險。
1.創新知識資源。創新知識資源,是創新活動所需的知識集合,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投入到創新創業活動中,最終在市場上實現隱形價值或直接形成生產力。企業擁有特殊的創新資源就具備了不可替代的創新競爭優勢,知識作為最重要資源及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推動了企業研發進程。海爾集團為雷神科技及其子公司提供海爾品牌背書,在商標的轉讓上予以優惠。海爾轉讓部分知名商標于雷神及其子公司,雷神則借助海爾強大的品牌力量開拓市場。雷神及其子公司雷霆世紀分別于2014年11月、2015年8月以及2017年2月與深圳海爾以及蘇州海爾就32項已核準注冊的商標雙方約定,在辦理完成國家商標局轉讓變更登記前,許可其無償使用。同時蘇州海爾經營的“魔法師”(MVGOS)以及“機械師”系列游戲筆記本產品所使用的中英文及圖形商標的注冊權人、申請權人均為雷神。海爾集團轉讓部分知名商標于雷神科技及其子公司,雷神科技則借助海爾強大的品牌力量開拓市場。
2.創新物力資源。創新物力資源也是創新資源的一種,通常是指創新活動中的各種廠房、設備、科研設備固定資產以及各類創新服務機構、研究機構和實驗室等實物資源。企業所擁有的物力資源是企業創新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是將創意轉化為成果的必須條件。蘇州海爾工廠屬于雷神供應鏈的一環,為其提供計算機核心原材料、計算機及外設產品等。由于雷神科技主要產品為游戲筆記本,并且外觀也是雷神的主要銷售亮點,也就成為了其主要研發對象。雷神2015年、2016年度主要供應商為控股股東蘇州海爾,采購比例分別100%和88.76%。2015年、2016年公司成立之初,雷神基于經營管理的需求,向蘇州海爾提出采購指令,由蘇州海爾執行采購計劃,由蘇州海爾統一采購,按照采購價平價銷售給公司。并且從2016年開始,海爾國際開始為雷神提供計算機核心原材料。雖采購占比并不多,但能夠充分反映海爾對于雷神創業發展的資源支持。同時,海爾集團為雷神科技免費提供房屋。雷神科技及其控股子公司雷霆世紀目前使用的場所是向實際控制人控制的青島海爾海創匯信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租賃無償取得。根據“海爾”“海創匯”創客空間項目落戶青島市嶗山區框架協議,青島高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向海爾集團公司旗下創業公司(雷神科技)按規定提供房屋,并免除房屋租金,期限三年。
3.創新財力資源。創新財力資源是投入創新活動的資金,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政府、科研機構以及個人投向企業用于開展技術研究和創新活動的經費總和。而雷神科技主要技術創新為主進行內部創業,海爾集團投入的資金幾乎都已用于研發。雷神小微創始人之一李艷兵說,雖然雷神的品牌、生產工廠都不是海爾的,但海爾為雷神提供了財力資源支持,投入了72%的股份,為小微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背書,促使雷神快速成長。這是企業的創始資本,也是內創業團隊最需要的、最看重的,沒有這些資金投入,技術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更不存在內創業的成功。
在海爾集團提供的創新資源下,雷神科技不斷發展,收益水平不斷提升。2016 年營業收入較 2015 年上升 522 917 430.92 元,增長 99.92%,同時 2017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已達 2016 年全年銷售額的 28.54%。公司營業收入總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并且雷神科技所說的主營業務收入為游戲筆記本、游戲臺式機和游戲外部設備等產品的銷售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為商標使用權收入。而雷神科技在2015年度以及2016年度的主營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100%,2017年上半年主營業務占比為99.9%,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極大,即雷神科技的游戲產品銷售收入幾乎占據全部利潤。由此可反映出在海爾集團內部,內創業者容易得到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創業成功的概率較大,且收益也呈上升趨勢。
(四)內創業激勵機制分析
在海爾內創業過程中,海爾與雷神不僅僅是被動的勞動雇傭關系,還是對等主體的市場化資源對賭關系。雷神科技的資源空間與其對賭并創造的價值大小聯動,資源動態匹配,以自主經營的思路釋放了雷神科技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團隊活力。同時,海爾通過出資持股、期權、跟投等股權激勵機制,與雷神科技綁定,驅動其從“打工”轉變為小微的“主人”。雷神享有分配及經營的自主權,薪酬的高低與個人承諾的單及個人創造的價值掛鉤、這個做法,讓雷神不得不快速迭代尋找出路,促使雷神這樣的內創業團隊創新能力的提升。
以對賭協議為激勵機制的內創業政策后,雷神科技研發取得的技術正在進行專利權申請,其中 8 項,已獲得授權,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雷神科技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已擁有多項專利,半數為發明專利,其創新能力較強。也就是說,雷神科技利用海爾集團的全面性的資源,積極開展內創業活動,并且由于對賭協議的激勵效果,不斷進展自主研發,提升創新能力。
三、結果討論
本研究結合海爾集團的內創業實踐以及雷神科技的內部創業成功的案例,探究了創新資源投入對內創業成功的作用,以及內創業中對賭激勵機制的對團隊創新的影響,值得關注并討論的方面如下:
第一,母體企業全面創新資源的投入有助于內創業團隊實現創業成功。在經歷一段快速成長之后,母體企業組織龐大且復雜,對企業創新缺乏動力,致使企業發展停滯不前。海爾集團則利用內部創業為想創業的員工提供全面性的創新資源,提高其創業成功的可能性,解決機構龐大的問題,保持企業的活力。而雷神科技的成立和運作最終對于激活海爾公司。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賭協議激勵內創業團隊不斷創新。海爾已經建立強大的創業創新的“雙創”精神企業文化,在激發員工產生積極的向心力、團結力、凝聚力等執行力要素方面存在積極影響,但是也會出現許多負面效果,例如員工工作自主性不強以及可支配時間不多等。海爾面對動態復雜的環境以及日趨激烈的競爭,及時嘗試引入“三環四階”的對賭機制,實現了較好的激勵促進效果,使創業團隊積極研發,不斷迭代發展。
參考文獻:
[1]? Pinchott G.Ⅲ.Intrapreneuring[M].New York:Harper&Row,1985.
[2]? Burgetman R.A.A process model of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he diversified major firm[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3,(2):223-244.
[3]? Jennings D.F&Young.D.M.An empirical comparis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the product innovation domain of corporate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1990,(1):53-66.
[4]? Carrier C.Intrapreneurship in lange firms and SMEs:A Compar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4,(3):54-61.
[5]? Antoncic B.,Hisrich RD.Intrapreneurship construct refinement and cross-culture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495-527.
[6]? 周寄中.科技資源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 陳海秋.基于資源和管理的技術創新能力的定義和統計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63-66.
[8]? 張震宇,陳勁.基于開放式創新模式的企業創新資源構成、特征及其管理[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1):61-65.
[9]? 王雪原,王宏起.基于資源觀的 R&D 聯盟伙伴組合選擇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12,(6):48-55.
[10]? 吉雷·梅楚尼奇.戰略人力資源開發導論[M].康青,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1]? Yin R.K..Discovering the future of the case study.Method in evaluation research[J].Evaluation practice,1994,(3):28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