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鵬 倪中燁

摘要: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問題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居住問題得到廣泛關注。文章采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對樣本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所在地區等方面進行統計描述與分析。對影響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居住意愿的因素,建立Logit模型。實證研究結果發現,57.2%的農村老年人愿意與子女一起居住;年齡越小、家庭年收入越多、子女越少的老年人越傾向與子女同住;并且,老年人與子女居住意愿存在地區差異。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居住意愿;Logit模型
一、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成了很多農村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實狀態。我國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齡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長,約為總人口增長率的5倍。據全國老齡委的預測,到2050年全國每10個人中就1位老年人。在農村地區,老齡人口化現象尤為突出,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老年人口的數量是城鎮的1.33倍。家庭養老(指與子女包括孫子女同住)一直是中國農村老年人最普遍的居住方式。然而,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數據顯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屬于城鄉空巢家庭或類空巢家庭,農村中孤寡、獨居的“空巢老人”的數量劇增。目前面臨養老的人群中,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完全失能老人1200萬,其余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子女在老年人養老生活中的作用被削弱,家庭養老的功能愈發有限,還出現了替代性養老模式: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老年人的居住意愿是決定其居住安排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生存福利狀況和晚年生活滿意度。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關注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家庭狀況(收入、子女個數和男孩比、子女受教育水平)和地區對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響,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以城鎮老年人居多,一般以某一地區為例從而無法體現出地區差異,相關研究結論也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CHARLS),以全國農村老年人群體為實證樣本,劃分東、中、西三個地區進行探討。
二、模型、變量與數據
(一)模型
本文采用Logit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Ln=β0+β1X1i+β2X2i+β3X3i+ui
其中,p(Y=1)表示農村老年人愿意與子女居住的概率;X1i為個人特征變量;X2i為家庭特征變量;X3i為地區虛擬變量。
(二)變量
因變量: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居住意愿。CHARLS問卷設置了有無配偶這一前提,詢問“假定一個老年人有配偶和成年子女,而且與子女關系融洽,您覺得怎樣的居住安排對他最好”和“假定一個老年人沒有配偶,但是有成年子女,而且與子女關系融洽,您覺得怎么樣的居住安排對他最好”。居住偏好選項是“與成年子女一起住”、“不與子女一起住,但是跟子女住在同一村/社區”、“不與子女一起住,也不跟子女住在同一村/社區”、“住養老院”、“其他”。本文將后四種情況劃為一類:“不與子女一起住”。愿意與子女同住為1,不愿與子女同住為0。
自變量:個人特征變量包括:1.性別,1=男性,0=女性;2.年齡,用實際歲數表示;3.配偶狀況,1=有配偶,0=無配偶;4.日常起居能力,1=日常起居無障礙,0=日常起居有障礙;5.日常使用工具能力,1=日常使用工具無障礙,0=日常使用工具有障礙。家庭特征變量;6.家庭年收入,用實際收入表示,單位:萬元;7.子女個數,用實際人數表示;8.子女中男孩比,用實際比例表示;9.子女中的最低受教育水平,用實際受教育年限表示,單位:年;10.子女中的最高受教育水平,用實際受教育年限表示,單位:年。地區虛擬變量:以中部地區為基準組。
(三)數據
本文采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本實證研究關注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在剔除無關值以及關鍵變量缺失的觀測個案后,最終得到有效樣本1323個。1.基本特征情況,女性占比62.5%,男性占比37.5%,平均年齡為67.4歲,主要集中在61歲到64歲之間;僅有0.23%的人無配偶;69.8%的人具備日常行為能力,而具備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僅有20.94%。2.家庭特征情況:平均家庭年收入為16297.24元,收入差距較懸殊,最多的家庭達到了122萬,而最少的只有150元;平均每戶家庭有3.6個子女,一般2到5個居多,每戶家庭中平均有1.7個男孩,子女中的最低受教育水平平均為8.8年,最高平均為13.2年;3.地區因素,東部地區樣本占31.6%,中部占37.6%,西部占30.8%;4.農村老年人居住意愿,56.2%的農村老年人偏好與成年子女同住,43.8%的老年人不與子女同住。
三、估計結果與分析
利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Logit回歸,結果詳見表1。
農村老年人個人特征的影響,年齡在1%的水平上呈現負向顯著,年齡越大的老年人越不傾向與子女同住,這與以往研究所得結論相符合。其余如性別、配偶狀況、日常行為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等解釋變量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農村老年人家庭特征的影響,家庭年收入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家庭收入對老年人的居住意愿有極其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年收入越高的農村家庭,老年人越傾向于與子女同住。子女個數在5%的水平上與農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呈現負向顯著,子女個數越多,老年人越不傾向于與子女同住;農村老年人地區差異的影響,西部地區在5%的水平上呈現正向顯著。較中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區農村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更強。
四、結論
本文采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將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居住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對可能影響居住意愿的因素進行統計描述,并通過建立實證模型進一步驗證這些因素是否與農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存在顯著聯系,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我國過半農村老年人仍偏好與子女同住;第二、在影響老年人與子女居住意愿的因素方面,在個體層面上年齡產生負向顯著影響,在家庭層面上家庭年收入呈現正向影響而子女個數呈現正向相關,此外農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偏好在地區層面上存在著差異。
參考文獻:
[1]穆光宗.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變革和展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05).
[2]曲嘉瑤,孫陸軍.中國老年人的居住安排與變化:2000~2006[J].人口學刊,2011(02).
[3]劉陽陽.中國城鄉居民養老居住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D].山西財經大學,2017.
[4]曲嘉瑤,伍小蘭.中國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與居住意愿[J].老齡科學研究,2013(02).
[5]趙英麗.中國老年人居住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CHARLS數據的證據[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7).
[6]顧永紅.農村老年人養老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3).
[7]孫鵑娟,沈定.中國老年人口的養老意愿及其城鄉差異——基于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7(02).
[8]楊恩艷,裴勁松,馬光榮.中國農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2(01).
[9]孔祥智,涂圣偉.我國現階段農民養老意愿探討——基于福建省永安、邵武、光澤三縣(市)抽樣調查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03).
[10]劉慧玲.中國農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實證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3(07).
[11]段世江,李薇.我國農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響因素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
*基金項目:浙江農林大學科研訓練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研究——基于浙江省松陽縣的實踐調查”(項目編號:KX20180169)。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