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震宇
摘 要:簡·奧斯丁是英國最偉大的女性小說家之一,被譽為“女性主義批評奠基之母”。夏洛蒂·勃朗特在英國文學史中更是享有盛譽,她的創作堪稱現代女性小說的典范。文章以共同的女性意識作為比較的基礎和目標,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探討簡·愛與伊麗莎白·班納特的相似和相異之處。
關鍵詞:女性意識;伊麗莎白·班納特;簡·愛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一批有見識的女作家出現在英國文壇上,簡·奧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就是代表人物。她們擁有的女性生活體驗和女性寫作視角,使她們塑造了一些和以往傳統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本文通過對比來探尋兩者之間的異同之處,對相關文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伊麗莎白·班納特與簡·愛的共同之處
(一)追求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
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簡·愛都追求純真的愛情,更追求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在《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的后半段,伊麗莎白·班納特終于意識到了自己是真正愛上了達西。當她知道達西要重新來找她時,臉上泛起的紅暈和熠熠生輝的雙目已然隱藏不住她內心的激動。伊麗莎白·班納特對于愛情的純真渴望并沒有受外在物質條件的侵蝕,她從來沒有后悔拒絕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她寧愿自己一個人過,也不會因為對方有強大的經濟能力就屈從自己嫁給一個跟自己沒有感情的人。她對婚姻的態度非常明確,那就是以愛情為基礎。“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和敢于大膽追求屬于自己幸福婚姻的態度,加上鮮明的性格特點,使得一個有著強烈主體意識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讓人印象深刻。”[1]
簡·愛渴望真正的愛情,并有著純潔的愛情觀。“簡·愛與羅切斯特是真正的心靈合一、平等意義上的相愛,他們的結合遠遠堅固于門當戶對的結合,也大大珍貴于身份地位的結合。” [2]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簡·愛在當時等級森嚴的社會背景下,還能不屈于物質和金錢的誘惑,保持如此純真的性情和愛,做到不與世人同流合污,令人敬佩。
(二)追求女性的人格尊嚴
伊麗莎白·班納特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應該是平等的,不應受金錢、地位和他人的左右。伊麗莎白·班納特雖然是一位女性,但她努力地想在男性主導的世界里活出尊嚴、活出自己,表達了女性對封建思想的不滿和對自由的渴望。這是她與同時代女性的不同之處,也是她的獨特先進之處,可謂是當時女性意識的先鋒者。簡·愛是一個有尊嚴的女人。她寧可過著漂泊的生活也不肯當羅切斯特的情婦,并毅然離開了他。簡·愛無數次向羅切斯特表明他們之間是平等的,她不認為他是她的雇主,因為在神的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簡·愛》中所描述的女性自立、自強、追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對當今的現實生活仍然有借鑒意義。”[3]簡·愛強大的人格尊嚴令人肅然起敬,她態度的堅定和決絕是其女性意識的外在表現。她把自己的人格尊嚴放到與男性同等的地位上,是同時代其他女性不能比擬的。
與此同時,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簡·愛的女性人格尊嚴還體現在她們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上。伊麗莎白·班納特在面對賓利小姐帶有明顯不屑和傲慢的偏見時,她沒有選擇妥協地接受這份侮辱,而是選擇了直擊反抗;在面對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時,伊麗莎白·班納特說:“我的拒絕是完全嚴肅認真的。你不可能讓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我也不可能讓你幸福。”[4]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簡·愛表現在言語上的反抗實則是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是她們女性思想的折射。在她們看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可以與人平等對話是她們應有的權利。當女性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應該勇敢地選擇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去打破人們固有的偏見,用犀利的言語以及激烈的反應沖破陳舊思想的牢籠,用女性意識刺激人們的神經。
(三)體現了女性的頭腦智慧
伊麗莎白·班納特是個極其有主見的女性,與同時代的女性有著很大的區別,是一名覺醒的新女性。她認為比起巖石和高山,人真的太渺小,渺小得毫無存在可言,所以她對一切看得都很開,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不會像別的游客那樣,游玩后什么事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湖光、山色、河流在她的頭腦中清晰可見,她可以盡情地描繪景色風光。可以看出伊麗莎白·班納特有著豐富的學識并且善于思考。她清楚地看出賓利姐妹對姐姐簡的喜愛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因為她們的兄長賓利先生對簡的愛慕,所以愛屋及烏,從而產生出的和氣。伊麗莎白·班納特的智慧更多地表現為她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說她的睿智絲毫不遜色于達西。
簡·愛吸引羅切斯特的東西不是她的相貌而是她談吐中暗含的智慧。她從來不阿諛奉承羅切斯特高人一等的地位、財富,相反她會尋找一切機會不斷地挫敗羅切斯特貴族的頑劣性。面對他高傲的命令語氣時,她不卑不亢,時刻用言語和行動提醒他要尊重她,他們之間是平等的。她在桑菲爾德花園宣告的獨立宣言使得羅切斯特對她刮目相看。簡·愛與他的每一次對話中,都以一個新型女性形象呈現在他面前,使他深深地愛上了這個世俗世界中的另類女孩。“簡·愛是一個有主見,樸實獨立而又積極進取的女性。她鄙視那些傲慢和專橫的人,嘲笑他們的愚蠢。”[5]簡·愛用睿智、自信、自強、人格獨立和追求平等的女性意識以及言談舉止讓她在羅切斯特面前大放光彩,不容忽視。可以說,她是那個時代的女性智慧的引領者。
二、伊麗莎白·班納特與簡·愛的差異之處
每一個文學形象都是獨特的,雖然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簡·愛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她們作為獨特的“這一個”又有著不同,特別是女性意識的覺醒程度具有明顯的差異。
(一)出身不同
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簡·愛的出身不同,二人價值觀與婚姻觀有差異。伊麗莎白·班納特出身好,她享受著溫暖的親情和友情,家庭條件還算富足,達到了現在我們所說的小康生活水平。不幸的是,人是一種奴役性動物,長時間的溫室享樂會磨滅自身的危機意識,失去了本能的反抗意識,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伊麗莎白·班納特或多或少地受家庭出身的影響,在反抗程度上相對溫和,經濟上沒有獨立,精神上女性意識相對薄弱。
而簡·愛的出身可以用“卑微”二字來形容。她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簡·愛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寄宿在舅母家。在這里,沒有一個人關心簡·愛,簡·愛像一個垃圾一樣被人厭惡,毫無尊嚴可言,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是低人一等。“她的身世、外貌、財產和地位都使她自感低人一等,所以她才會比任何人都更強烈地反抗外界對自己的侮辱和歧視,更努力地維護個人的尊嚴。”[6]簡·愛凄慘的出身以及被歧視、遭虐待的生活都使得她明白不反抗是沒有出路的,只有不斷地對不公平命運做出反抗才能扭轉自己的黑暗現狀,才會有自由的未來。這樣的出身以及生活經歷使得簡·愛更具有獨立意識和反抗意識。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她都追求自立自強。
(二)個性解放的程度不同
伊麗莎白·班納特對于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其實是帶有妥協和消極等待成分的。由于女性思想的不成熟,她會顧及很多,不會主動出擊確認心意,而是被動地猜想、左右為難。這是伊麗莎白·班納特這個人物的局限性。不過好在作者最后沒有繼續為難伊麗莎白·班納特,而是讓達西先生乘風追上,不然,這一對恐怕就沒有如此完美的結局了吧。而簡·愛和羅切斯特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世界里的人,但她沒有屈服命運的安排。她沒有妥協自己的情感,而是主動、大膽地追求純真的愛情。她不在乎他的地位以及他的那些附加財產,她在乎的是他們之間最純真的愛情。她對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羅切斯特大膽地表白,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連羅切斯特也認為是簡·愛向他求婚的。在對待愛情上,她可謂是沖破一切束縛,不顧世俗的唾棄瘋狂地追求自己認定的幸福。
三、結語
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簡·愛在男權制社會中都處于受壓迫的地位。她們對愛情和婚姻有著獨特的看法,蘊含著女性意識。女性意識的根本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她們具有自身的主體性和價值意義。她們意識到了在男權社會下,整個社會對她們是不公的,女性毫無地位可言。她們想要沖破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從封建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值得關注的是,簡·愛比伊麗莎白·班納特的個性解放程度更高。她認識到了女性應該在經濟上保持獨立,這樣才有資格和男人論平等。由于作品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家不同的生活經歷,簡·奧斯丁的女性意識相對落后,對社會上女性不公平的待遇我們沒有看到作者有特別強烈的抨擊,她創作出的伊麗莎白·班納特稍遜色于簡·愛。而夏洛蒂·勃朗特創作出的簡·愛讓我們無時無刻都能聽到女性追求解放、自由、平等、獨立的強烈宣告,她把女性意識表現得淋漓盡致,被世人所贊嘆。
參考文獻:
[1]閻燕.淺析《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的女性意識[J].校園英語,2015(20):84.
[2]高德新.《簡·愛》與《傲慢與偏見》中兩個叛逆女性角色之比較[J].電影文學,2007(18):68-69.
[3]周慧英.從《簡·愛》解讀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女性意識[J].電影文學,2007(12):56.
[4]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88.
[5]權立紅.《傲慢與偏見》和《簡·愛》中女主人公的對比研究[J].文教資料,2014(21):124-125.
[6]蔡嵐嵐.英國文學女性意識的承襲與勃發:以《傲慢與偏見》和《簡·愛》為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10):63.
作者單位:
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