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勝男
摘 要: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一位具有鮮明個人藝術風格的畫家,他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獨特的裝飾趣味并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情感色彩。其大量作品是對女性進行描繪的,他將藝術與生活融合交互,創造出新的藝術思想。文章以其所處時期的時代背景為依據,并主要從其構圖、造型、點線面的元素以及肌理與色彩出發探討繪畫的裝飾性特點,以克里姆特代表畫作中的《女性的三個階段》為例,著手展開分析。從對克里姆特作品中了解繪畫特點的形成原因,以及其繪畫風格從哪些繪畫語言中能夠體現出來,為今后學習研究不同繪畫作品及風格提供可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克里姆特;《女人的三個階段》;繪畫語言;裝飾趣味
丹納的《藝術哲學》中提到了作品的產生是取決于那個時代的精神以及周圍的風俗的[1]。克里姆特獨特的創作風格與他所處的時代是密不可分的。克里姆特生活在社會極其動蕩的時代,但是同時科教文化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也正是這種時代促成了人性的憂慮與惶恐不安,由此推動了歐洲地區的啟蒙運動。此時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聚集了一些年輕的藝術家們,他們宣布要脫離主流的藝術圈,抗拒古典學院的藝術思想以及主張,要將自己從古典主義中分離出來,于是便有了分離派。在當時其他的藝術家看來,分離派背叛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克里姆特繪畫中的裝飾以及形象是為了給那些特權階級裝點門面,掩蓋王朝走向衰敗的事實[2]。克里姆特作為奧地利知名的藝術家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
處于這樣時代的大氣候中的藝術家克里姆特,他擁有藝術家都所具備的敏銳的藝術知覺,并且克里姆特經歷了家庭中父兄同時逝世的巨變,這是他人生的大轉折,也正因如此促成了他新的風格的形成。克里姆特出生于金銀雕刻世家,也受過較好的學校藝術教育。但他不只是局限于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也在接觸新的藝術風格以及理念,這是突破了傳統學院做派的創作理念。他的繪畫作品中的形象以女性為主,作品中充斥著他對于愛、性和生與死的感悟。他的生長環境和勇于突破,成就了獨特的他以及他帶有象征寓意與裝飾感的繪畫風格。
一、幾何化的構圖形式
幾何化的構圖形式是表現裝飾性的一個突出特點,《女人的三個階段》的畫面由簡明的三個長方形進行組合。兩塊橫向的長方形組成畫面的背景,著重表現的近景是一塊豎向的長方形。這種在平面上進行幾何分割的構圖使得畫面更平面化,這幾塊大的長方形交叉形成了一個十字架的視覺符號,構圖巧妙烘托主體物使畫面結構達到平衡,是畫家獨特裝飾風格的表現,并在構圖中融入了對于生死的思考。畫家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將不同時期的女性人物形象融入整個構圖中,雖然表現了三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但是利用概括的裝飾語言形成幾何化的構圖,從中更能看出畫家想要突出對于生命的現實的自身感受。
作者對前景內部人物的構圖的經營極為巧妙,從右到左看一個睡著的女兒被年輕的母親環抱著,孩子與母親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兩個人物構成了緊湊的長方形構圖,這種幾何構圖使畫面更具裝飾感。移至左上方的位置,將衰老的女性放置在長方形的左上部,與年輕生命形成對角線的幾何式構圖別有深意。在與整體的人物形象之間的關系上,將她放在左上方,使她在空間上與年輕的兩個生命拉開了距離。這種幾何化構圖帶給人一種心理暗示,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不可逆與隔閡感,同時讓人感受到其作品具有裝飾性的現代藝術氣息。
二、扁平化的造型語言
受到東方文化與藝術的影響,克里姆特繪畫作品趨于扁平化,沒有縱深感以及明暗過渡的色彩,用平面組合的方式將孩童期與青年母親兩個人物組合在一起,母親側著頭將臉頰盡可能貼近孩子組成一個小的長方形。克里姆特表現老婦人時,選擇了側面形象,刻畫了佝僂的背部、干癟下垂的臀部以及乳房,還有孕育生命后剩下的臃腫的腹部,這種造型可深入地表現老婦人的滄桑感。加上人物本身的肢體造型,低頭展現給觀者的一側胳膊自然下垂,用被隱藏的另一側的手臂抬起捂著臉,而原本枯萎的頭發已經將她的面部隱藏了,可她依舊用手再次拂面,這種對人物肢體造型加強了她想要隱藏自己內心、衰老又無助的狀態。
人物造型與紋樣結合平衡畫面,沒有加重表現人物個體的空間感。同時在裝飾上以及畫面背景中的平面的幾何紋樣起到了裝飾的效果,他用這種扁平化的造型語言來象征空間給人的視覺感受。這種造型語言也更能突出畫面裝飾性的色彩,尤其是使畫面的金色更為醒目。
三、點線面呼應的裝飾效果
點線面作為畫面的基本的構圖要素是具有多種意義的,它們相互呼應可以達到很好的畫面效果,一幅畫面的開始便是從點至線,同時線條是不同塊面與色彩的分割線,也就是線條的劃分形成了面。繪畫作品中的點線面是畫家用來表現某種事物的語言,克里姆特在繪畫中運用點線面的元素形成了作品的裝飾效果。
首先,主體人物是三個不同時期女性的形象,用了不同起伏的曲線來表現。作者表現孩童期用線條柔軟圓潤的線條刻畫了孩子的面部以及身體的輪廓,線條圓潤溫和并且輕淺。再向畫面左側移動,纖細平緩的曲線表現了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勾勒出了一個既青春又具有獨特女性魅力的形象。左側的是一個老年女性的形象,勾勒這個老婦人時,背部線條在一定弧度內又有著各種微妙的起伏,在身體關鍵部位,例如腰部、手肘、手指、胸部、腹部等關節處加重了力度,畫家用有力的線條來表現老婦人的身軀是歷經滄桑的,是付出愛而剛毅的身軀。而下垂的乳房和隆起的小腹因為線條的力量更突出女性衰老后的無力感以及生命的最后以丑陋的體態結尾的悲哀。其次,畫家用一些微妙堅定、短小彎曲的復線表現這位老婦人身體上的結構,也是這些復線表現出這位老人身上散發的歲月雕琢感。
接著,觀畫面全局。畫面中背景是大平面用來襯托主體,也是對畫面疏密的經營,同時出現在背景以及與人物結合的,許多圓圈以及花朵圖案作為點的元素分布在畫面中,起到平衡與連接主體人物關系以及主體與背景之間關系的作用。這些點的元素在畫面中的形成與克里姆特家族做金銀鑲嵌生意密不可分,受到珠寶鑲嵌工藝的影響,克里姆特畫面中的點的元素就像用在裝飾首飾的珠寶一樣。點的虛實、大小、疏密是在平衡畫面,線條的流暢度、長短、虛實、粗細也是在分割平面,營造矛盾,畫面中運用點線面的相互呼應,營造了整個畫面的有節奏的裝飾效果。
四、材料與肌理的有機結合
不同繪畫材料的使用會帶來不同的肌理感,它們之間有機的結合能傳達出作者特別的繪畫思想。克里姆特的作品中常會出現一些裝飾材料的,使畫面有一種鑲嵌畫的效果。大面積比較鮮艷的顏色的材料作為畫面裝飾讓畫面效果燦爛熱烈,色彩亮麗且對比強,畫面肌理感厚重給人視覺上以刺激。分析《女人的三個階段》,其背景顏色使用了大量的肌理感厚重的黑色與金色,形成一個比較抽象的背景,前景的豎向長方形整個是鮮艷的朱紅色,這些不同色彩結合了繪畫材料特有的肌理感,更能加強視覺刺激,烘托主體形象,厚重的材料與肌理的結合也更能增強作品中的色彩情感。這些材料帶來的裝飾性色彩是與傳統寫實手法有區別的,是重視形式美的法則,并且對形式美法則的運用,同時作者主觀感情在其中得到表達,裝飾性色彩的合理運用,實現了作者的理性及感性色彩與作品的融合[3]。
在描繪人物時肌理是較為細膩的,這種肌理結合女童和年輕的媽媽身上明亮而柔和且輕薄的色彩,仿佛讓人能感受到稚嫩皮膚的觸感[4],讓人能體會到新生命的美好純凈以及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愛。而在同樣的肌理下老婦人身上的色彩相對灰暗,在上文中提到的構圖上給人的疏離感之后,這種肌理與色彩的結合更加重了這種疏離,使人感受到老婦人的孤單絕望,也像是生命的色彩漸漸褪去枯竭的感覺。人物身上色彩的變化不僅僅是從明到暗、從亮到灰的過渡,也是對生命從出生走向滅亡的一種隱喻。不同的材料帶來的肌理會給人不同的心理體驗,并且可以更好地表現繪畫的思想突出畫面色彩的質感,同時帶來有節奏和質感的裝飾效果。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可以了解到,人會經常將無意識的欲望通過夢來釋放,有時表達的東西可能就是我們無意識里想到的,可能是被自己抑制的,這是有可能促使藝術產生的,藝術家將無法在現實中能被滿足的欲望在藝術中表現出來。從克里姆特的很多作品中我們都能窺見他的內心世界,他將自己壓抑的心都釋放在其作品中讓觀者去解讀。吳冠中老先生曾經說:“你們要看我,就到我的作品里找我。”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了解到,不管是什么時代什么國家的藝術家,他們都將想要說的話留在在作品里。
從《女人的三個階段》這幅畫中的主體是表現三個階段的女性,可以看出他珍視且贊美美好的新生命,追求青春以及蓬勃生命,又表現了對生命終將走向消亡的恐懼。作品中包含著他對于生命的認識,以及他站在男性視角上對于女性群體的解讀,同時在他的繪畫表現中我們能看到作者本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經歷等。他的繪畫語言在突出的裝飾性上依舊能體現出克里姆特對女性的關懷對生命的思考,雖然對死亡膽怯但依舊敬畏生命。不僅限于這一作品,克里姆特的繪畫立足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繪畫題材是大量女性,繪畫手法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一手法使畫面明麗,富有強烈的裝飾感同時富含深意,發人沉思,所以他的繪畫作品不是簡單的裝飾畫,而是特別的帶有寓意的裝飾性繪畫作品。他在作品的表現手法極其富有深意,即便在當下和未來也是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的。
參考文獻:
[1]丹納.藝術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8:33.
[2]蘭伯特.劍橋藝術史:20世紀藝術[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21.
[3]陸正虹.油畫中裝飾性色彩的藝術表現[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00-104.
[4]孫乃樹.美術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18.
作者單位:
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