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潔
【摘 要】 目前,旅游業已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旅游業被定義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引起社會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家旅游局更是確定2018年為“美麗中國—2018全域旅游年”。
【關鍵詞】 全域旅游 概念
伴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旅游不僅成為老百姓的必需品,而且大眾對旅游的要求也發生了重要改變。人們告別了單一的景點拍照式旅游,渴望了解并體驗當地的風俗人情。全域旅游來源于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順應發展潮流,對接和服務國家戰略體系,適應經濟新常態應運而生。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學術論文和中國旅游報相關文章進行歸納整理,將全域旅游的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形成階段;第二階段為深度解讀階段。
一、概念形成階段
經文獻梳理,“全域旅游”實際上是源于“全域城市化”概念的一種旅游發展理念。2008年浙江紹興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2009年江蘇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2010年四川實施全域旅游休閑度假戰略規劃。2011年《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閑業發展規劃》中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戰略”;浙江桐廬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四川甘孜州提出全域旅游概念。2012年,大連市明確提出“全域旅游”的新理念,甘孜州委進一步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可見全域旅游理念最初起源于政府規劃。
2013年,學術界開始對全域旅游概念進行解讀。厲新建從目的地的角度將“全域旅游”解釋為: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同時,他將全域旅游理念系統地總結為“四新八全”。呂俊芳將全域旅游通俗地講為全部區域一體化發展旅游。認為全域旅游是一種現代整體發展觀念,需要突破景區局限,讓區域建設、環境保護、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各個方面都服務于旅游發展大局,形成全域一體的旅游品牌形象。可以看出,呂俊芳從“域”的角度出發,認為全域旅游是把一個行政區當做一個旅游景區,是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的系統旅游。厲新建和呂俊芳分別從“全”和“域”的角度,對全域旅游概念進行了闡述,自此全域旅游概念基本形成。
二、概念深度解讀階段
2016年1月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提出:中國旅游要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轉變。至此,“全域旅游”這個概念開始廣受關注,在學術界掀起了研究全域旅游的高潮。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出對全域旅游的認識,使全域旅游這一概念從各個維度變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本文將這一階段不同學者對全域旅游概念的解讀分為以下方面。
(一)理論基礎
關于全域旅游的理論基礎有四種。第一種是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創新發展理論。可以說,全域旅游是政策支持下的產物。國務院將旅游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后,全域旅游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二種是競爭戰略理論,全域旅游與競爭戰略理論體系高度契合。全域旅游是在該競爭戰略理論框架下研究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成果。第三種是空間經濟學理論,全域旅游是對空間經濟學理論的靈活運用。全域旅游是依靠某一旅游資源富集地區,合理高效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以旅游產業來統籌引領該地域經濟發展,持續增強區域競爭能力的創新模式。第四種是發展經濟學理論。旅游業應遵循發展經濟學中“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應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一理念。“全域旅游”應該是一種“全域旅游發展觀”,是來自實際工作的理論,匯集各方共識、凝聚各方力量、帶動各方發展。
(二)時代背景
全域旅游的出現是特殊時代背景的產物。一方面,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域旅游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反映我國旅游發展的現實問題,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全域旅游是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吳必虎認為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領性指針,全域旅游是貫徹五大理念的綜合載體。全域旅游的發展可以通過協調經濟、權利和文化不平衡引領;通過全產業綠色發展引領;通過共享經濟引領;通過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技術創新引領;“一帶一路”戰略為全域旅游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在這種背景下,游客追求多元文化的體驗,原先的旅游要素界限被打破,旅游要素的專有性被共享打破,旅游產業出現了新布局和新發展。
(三)發展模式
在全域旅游實踐的過程中,學者逐漸總結出一些發展模式。最初是呂俊芳在城鄉統籌視閾下提出“大城小鎮嵌景區”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即“大城”、“小鎮”、“旅游區”融合多個產業形成的發展模式,創新發展路徑形成全域旅游新范式。隨后,魏小安提出新的發展模式即“A+B+C模式”。同年,湯少忠提出“四全”發展模式。“四全”模式指“全景、全時、全業、全民”。其中,全景是吸引游客,全時是留住游客,全業是提升產業,全民是構建和諧社會。隨后,出現了普遍認可的全域旅游規劃五全模式即“全資源融合”“全產業融合”“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全流程保障”。“不同區域,不同資源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發展環境。隨著全域旅游的深入發展建設,將會有更多的發展模式出現。
這一階段,學者們對全域旅游的解讀基本上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拓展。從全域旅游的理論基礎、發展背景、發展模式等方面入手,更深刻的揭示了全域旅游這一概念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楊振之.全域旅游的內涵及其發展階段[J].旅游學刊,2016,31(12):1-3.
[2] 張輝,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學刊,2016,31(09):15-17.
[3] 焦彥,徐虹.全域旅游:旅游行業創新的基準思維[J].旅游學刊,2016,3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