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一直是各地方電視臺的重要欄目,但因自身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點,在自媒體的沖擊下難以長期生存。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坊》欄目自2016年1月改版,現已成功轉型為一個線上線下打通的民生服務平臺,節目收視逆勢上漲。《新聞坊》在自媒體環境下的轉型與提升之路,為國內其他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轉型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自媒體 民生新聞 公共新聞 發展與創新
進入21世紀,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在全國各個地方電視臺發展迅速,也是各電視臺的收視熱點。我國的民生新聞欄目也存在內容瑣碎化和太過平民化、同質化或媚俗化的缺點,面對自媒體的沖擊恐怕難以長期生存下去。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坊》欄目開播于2002年,開播十多年來已成為一檔在上海地區擁有高知名度的民生新聞欄目,然而《新聞坊》欄目同樣存在上述問題。面對問題, 2016年1月《新聞坊》欄目擴版至1小時,推出“市民呼聲” “城市巡訪”“幫儂忙”“愛心行動”“助力志愿”“尋人尋物”等一系列小板塊。2018年4月,“新聞坊+”微信小程序上線,《新聞坊》欄目正從一檔電視新聞節目轉型為一個線上線下打通的民生服務平臺,節目收視逆勢上漲。與此同時,《新聞坊》也由電視延伸到了互聯網。《新聞坊》欄目在自媒體環境下走出了自己的轉型與提升之路,這也為國內其他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轉型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新聞坊》欄目分析
一、2002年—2016年改版前欄目運行情況。
(一)欄目概況。上海電視臺每天18:00播放的《新聞坊》是新聞綜合頻道的一個民生欄目,節目時長30分鐘,2002年元旦開播。首創與全市各區電視臺緊密合作的機制,有過令人驚嘆的8%的年收視率。然而,近年來欄目主體觀眾不斷縮水和老化,欄目平均收視下滑。
(二)欄目采編機制。《新聞坊》在內容上聚焦社區和民生,《新聞坊》在運行機制上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主要方式為遠程電話會議、每月站長會議和每月《通聯簡報》;建立了采編協調機制,主要方式為選題策劃協調機制、傳受雙向反饋機制和采編平等溝通機制;建立了服務獎勵機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多層次服務機制和同稿同酬的水平化獎勵機制。
二、欄目運行存在的問題
(一)受眾群體單一。首先,《新聞坊》的播出時間段在傍晚18點至18點30分,這個時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在下班的路上,能收看節目的只有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或者家庭主婦。其次,現在新媒體技術興起,無論是小孩還是老人,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開始玩微信和微博,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開始漸漸受到人們冷落。由于《新聞坊》的受眾群體是長期居家的老人或者家庭主婦,受眾群體過于單一,不利于欄目的長遠發展。
(二)內容同質化。《新聞坊》開辦伊始就定位在城市( 社區)新聞上, 貼近百姓生活, 把視角下沉到上海的弄堂口, 說天下大事聊身邊新聞, 談論市民百姓眼下最關心的新鮮事。其中聊的有些新聞比較小,大多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長期收看《新聞坊》的受眾會發現欄目報道的內容無外乎某處路牌損壞長期無人修理,或是市民購買了有問題的商品卻無法退換貨等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雖然貼近百姓生活,但新聞價值不大,長久下去會令觀眾失去對欄目的關注。
(三)缺乏與受眾互動。《新聞坊》的互動環節是有獎競猜,題目來自該期播報的新聞,觀眾發送答案過去參加抽獎,這是節目中唯一和觀眾互動的一個環節。但這種互動方式未在觀眾與欄目內容之間起到互動溝通的作用,無法吸引受眾持續關注欄目本身。
《新聞坊》在自媒體環境下的創新與發展
一、從一屏向全媒融合邁進。2016年1月《新聞坊》欄目擴版至1小時,推出“市民呼聲”“城市巡訪”“幫儂忙”“愛心行動”“助力志愿”“尋人尋物”等一系列小板塊。2018年4月,“新聞坊+”微信小程序上線,《新聞坊》欄目正從一檔電視新聞節目轉型為一個線上線下打通的民生服務平臺。最新數據顯示,《新聞坊》首播平均收視率4.42,市場份額24.96%,均位列同時段上海地區各頻道之首,整體收視率和市場份額為近兩年新高。與此同時,《新聞坊》也由電視延伸到了互聯網。欄目的官方微信號目前已擁有50萬+訂閱用戶,兩年不到的時間,實現了10多倍的粉絲增長。在“新榜”統計的上海時事類微信公眾號排名中,《新聞坊》微信公眾號長期位居前三甲;全國時事類微信公眾號排名中,始終保持在前50強行列。
新版的《新聞坊》公眾號將傳統電視節目和微信平臺深度融合,市民大爆料、尋人尋物、晚高峰投票等,都直接與電視版面對接互動,并開辟出“節目回看”和“坊間矩陣”菜單,將上海各區臺節目和部分區微信平臺引入,帶動各區微信公號一起發展。
二、由民生新聞轉向公共新聞。朱壽桐教授在《民生新聞概論》 一書中指出,民生新聞是“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以民眾的人生訴求為基本出發點,以民眾的生存狀況為關注焦點,民眾的視角表現民主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從民眾的生存空間開拓資源的新概念新聞。簡言之,民生新聞就是反映民眾生活的新聞。” ①
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從表面上看關注的都是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民生話題,但是兩者有很大的不同。民生新聞反映的是發生在百姓生活之間的新聞事件,體現的是新聞事件的“原生態”,而公共新聞不僅反映新聞事件本身,還介入到社會生活之中,挖掘事件背后的關系,使公民參與到事件的討論中來,構建真正的公共領域,加強公眾的公民意識。
雖然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看似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之間并不沖突。我們可以將公共新聞看作是民生新聞的擴展和延伸,公共新聞是由民生新聞的普及和深入轉變形成的,并且是民生新聞在品質上的提升。公共新聞的題材可以和民生新聞一樣小,但是必須是以小見大,能夠反映出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引發公眾的思考與討論。
2018年重大事件多、突發情況復雜,接連四個臺風的特殊天氣,還有大霧、高溫等,眾多坊間記者都在了解到新聞線索后,第一時間在微信群發來相關信息,同步采訪,組成包括天氣、交通、市場、市政等內容的綜合性報道。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來,《新聞坊》推出了多組各具特色的系列報道。比如: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道、“上海的腳步”國慶系列報道、“魔都天際線”系列報道、閑話上海“阿王拜年”特別報道、海派年味和V1og過年系列等,這些報道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民生新聞主要表現的是個別市民在生活中的遭遇,多關乎民生,但是報道內容過于狹小,容易出現新聞性不足以及同質化的缺陷。而公共新聞報道的內容也體現民生,但是與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以公眾維護利益為出發點,反映社會現象背后存在的社會問題,使媒體成為公眾發表意見的平臺,監督政府工作,加強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從而做到有效增加政府對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法規。
如“市民議事廳”板塊,2018年6月連續兩周播出的“長護險系列”(《長護險半年社區觀察》《最全!長護險申請攻略》),因為有了詳細的規劃和周密的安排,成片兼具新聞性、獨特性、觀察性、服務性,質量頗高,被中心推薦參評國家廣電總局的季度優秀電視新聞作品。
2018年11月3日起,《新聞坊》與上海市民政局合作,連續三周關注了上海的慈善超市發展現狀。《Buy42慈善商店,如何“助人自助”?》《轉角遇見“愛”,慈善超市饋贈給我們什么?》《慈善超市多元布局,萬家燈火皆有愛》。這幾期節目針對上海慈善超市的階梯化布局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聚焦各區、街道不同慈善超市的特色模式,引領城市隨手做公益的新風尚。
公共新聞是幫助社會公眾了解政府的決策以及執政理念,協調公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在讓公眾了解公共事務的同時引發他們對各種社會現象的思考,提高公眾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培養公眾的公民意識,建構真正的公共領域。公共新聞的理念對于民生新聞欄目而言有很大的借鑒意義。自媒體流行的當下,在傳統媒體逐漸失去關注的時候,吸取公共新聞重視公眾利益的價值理念并且發展自身的新聞專業主義,而不是僅僅將節目的重點局限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瑣碎事件中,有利于提升民生新聞欄目的公信力、美譽度、引導力和核心競爭力。
三、增強受眾信任度,提高社會影響力。就利用自媒體上用戶上傳的資源來說,這些“新聞”可以幫助媒體與公眾發展一種更加信任的關系。記者可以從向他們提供信息的公眾手中第一時間得到新聞線索、反饋等,不同的用戶對于同一事件會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描述,這能夠幫助記者從多個角度了解到事件的來龍去脈,幫助記者在之后的深入采訪過程中做的更全面。并且不同用戶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反應也能夠讓記者對事件的思考更加全面、深入,有助于記者提供多種不同的解釋框架來引導輿論。事件經過報道后,公眾看到自己提供的信息或者自己的評論、意見被記者采納,會對欄目產生歸屬感,感覺自己被重視,會將自己劃分為欄目制作的一份子,而不是被動的只接受信息的觀眾,將會更熱心地參與到線上的新聞爆料以及討論中去,并且會對記者產生信任感。這樣就在公眾與媒體之間建立信任度。
《新聞坊》中很多是由網民爆料提供的短視頻,三年來采用市民大爆料新聞條數已達2500條。在采用市民提供的爆料視頻后,欄目是以這條小視頻為由頭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采訪。曾經受到眾多網民關心的一則“快遞員因物件被偷而街頭暴哭”信息,普陀臺的記者得到消息后并沒有人云亦云,而是在深入調查、多方采訪后發現,快遞員暴哭是真,原因并非網傳。于是,記者在上午采訪時就將這一信息告知《新聞坊》團隊,并第一時間提供文字和照片;中午,一篇辟謠的微信推文火速發出,一下子引起廣泛關注和警方的重視;下午,警方還為此召開記者會,為此事畫上圓滿的句號。而像這種獨家新聞、爆款熱點的全媒報道,頻率高的時候,一個月能出兩個。
要獲得公眾的信任度,欄目還積極打造“新聞坊+”的民生服務。特別是在尋人尋物方面,不僅小程序的服務功能、電視版面的滾屏,欄目在全媒融合上也配合得越來越好,使得“上海灘尋人神器”的標簽打得更牢像松江臺《一優等生離家出走,家長已急瘋!》、長寧臺《超過1600萬次的關注后丟錢老伯真的找到了》等,很多這樣的尋人報道都是在微信推送和電視版面播出后,很快就傳來了好消息。當時“丟錢老伯事件”,不僅是微信和電視,在“新聞坊”微博上也引起了廣泛關注。2018年11月4日,記者剛拍完這條片子后,就同時聯系微信和版面值班編輯組,得知消息后,微信組立即趕制推文《有誰認識這位老人?他的錢丟了》,當晚,微信、微博、電視版面齊發,推文閱讀量迅速過萬,微博更是引起了1600萬次網民的關注和轉發,之后,記者和編輯始終關注各方線索。4天后11月8日,記者傳來好消息,當晚微信推出《看看上海人的能量!超過1600萬次的關注后,丟錢老伯真的找到了》,再一次引起眾多網民的評論,大家都紛紛為上海的溫度點贊。
結語
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普通民眾擁有了話語權,傳統媒體的發展遭受到沖擊。作為一檔民生新聞欄目,《新聞坊》在面對自媒體帶來的沖擊時,積極化沖擊為機遇,利用自媒體開放性以及公眾的主動性,使公眾加入到新聞的制作過程中,由公眾主動提供素材,記者進行二次編輯。對于一些關系到公眾切身利益的事件,記者需要激發公眾對于事件的思考與討論,并且進行深度報道,在報道過程中以維護公眾利益為原則,在對事件現象進行報道的同時還要挖掘背后的因果關系,為公眾緩解社會矛盾,提高將原先自媒體平臺上的公民新聞轉變為公共新聞,將原先民生新聞的理念進行擴展與深化,融入公共新聞的理念。在這個基礎上,民生新聞欄目在內容建設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且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媒體形象,在受眾與媒體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提高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在自媒體環境中面對激烈的競爭中取得立足之地。(作者單位:上海市寶山區廣播電視臺)欄目責編:楊 剛
注釋:①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