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琴

摘? 要? 紫砂的經典器型流芳百世,不僅被后人經常復制、研究,更閃耀著歷久彌新的文化光環,以永不褪色的價值,讓后人繼續研究、挖掘。
關鍵詞? 傳承;創新;文化;經典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一個民族最傳統的文化才是最值得流傳的。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強則國家強。紫砂文化源遠流長,是華夏五千年文化瑰寶之一,也是宜興文化的精神動力和風骨。
“強富美高”的新宜興,因為紫砂文化而熠熠生輝:特色小鎮,大美丁蜀,一座城市,因為獨有的文化資源和精神風格,以其強烈鮮明的地理標志符號被世人熟知,這是宜興人的幸福,也是宜興人的自信。
作為紫砂從藝者,沐浴著“盛世興收藏、文化賦自信”的春風,從紫砂文化的“根”和“魂”的高度創意了一些紫砂作品,在紫砂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生活實用中,賦予紫砂創意,既有詩和遠方,又有情和現實,“四方筋紋僧帽壺”(見圖1)就是其中之一。
1? 致敬經典
從花器、光器到筋紋器,紫砂筋紋器型歷經數百年演變,在時大彬、陳仲美、徐友泉等一代能工巧匠手下,逐漸演繹為獨特造型的紫砂器型:骨肉勻亭、線條流暢、布局勻稱。
在古人的經典器型里致敬紫砂,細品底蘊,不負經典作品流芳百世的魅力:時大彬“菱花式壺”(見圖2),菱形花瓣凹凸分明,十二朵花瓣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周正,精耕細作,泥料純凈。無論是壺身、壺蓋還是壺鈕的菱形花瓣,無不體現著精湛的做工。整壺給人以干凈利落、君子坦蕩蕩之感;而他的另一款“玉蘭花六瓣壺”(見圖3),又帶著精巧別致而來:壺身圓潤、形態飽滿,為了平衡壺身之豐潤,壺底設計成放射狀;壺鈕設計成花蒂,下壺體下方層層遞進;壺嘴、壺把如白玉蘭花根,亭亭玉立,俏也不爭春,綻放于初春的枝頭。設計感強烈的“玉蘭花六瓣壺”在今天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與眾不同感。包漿效果出彩的此壺,現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館,向世人展現它的綽綽風姿。此外,還有陳鳴遠的“南瓜壺”、王寅春的“六瓣筋紋茶具”等經典筋紋器,布局嚴謹、功夫老到,無不是一代經典名作。
2? 巧思原創
經典的紫砂器型不僅被后人經常復制、研究,更閃耀著歷久彌新的文化光環,以永不褪色的價值,讓后人繼續研究、挖掘,這才是經典的魅力。
“四方筋紋僧帽壺”方中有圓,圓中帶方,天地方圓中以古鑒今,將傳統器型創造性地轉化為創新型,而不是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從傳承中汲取養分,希望給予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壺身依然取材于傳統“僧帽”造型,并加以補充、完善、拓展,激活其生命力。變化從壺身中部開始:以優美流暢的線條徐徐胥出,轉角鈍而不圓,張力十足,圓潤之下考驗創作者的基本功;壺嘴、壺把設計成微凹狀,改變了傳統筋紋器的造型套式,方圓結合的巧妙運用含蓄收斂;壺蓋、壺鈕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壺鈕亦如僧帽型,“心似蓮花開”,禪意感強烈。而壺蓋和壺鈕連接處也以筋紋裝飾,與壺身巧妙融為一體,不著一字。“四方筋紋僧帽壺”壺頂輕巧、壺身富潤、壺底渾厚、泥色醇厚,四方的古樸和筋紋的勻稱搭配得當,把大氣的傳統品種演繹為精致的筋紋器型。
3? 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文化自信”的發展目標。細讀之下,我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審美情趣因自信而變得越來越美好。
紫砂是傳統和現代的“雙面泥”,這樣的比喻讓“文化宜興”躍然壺上,它既是宜興風格,又是宜興標簽。它在一段段的歷史里,在一段段的生活里:人間的煙火、藝人的匠心、陶都的四季,以及永遠不曾熄滅的窯火。所以,在我看來只有滲入到傳統生活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以古人之經典,開今人之生面”,文脈頌中華,千年韻紫砂。這種自信激發著紫砂藝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著紫砂文化不斷向前發展,也激勵著紫砂藝人以理想、才情、才華在紫砂歷史文脈中綿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