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豪 張學文 盛典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先生是民族魂的象征,更是一種文化傳統。驚世才女張愛玲在文學的長河中散發著持久的魅力,研究張愛玲和魯迅小說著作不計其數。文章重點比對魯迅與張愛玲小說創作藝術,探索優秀文學作品的藝術成就。
1.嬉笑怒罵與冷嘲哀諷
一直以來,在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諷刺都是批判揭露人性最最尖銳的武器。在某種程度上,魯迅和張愛玲小說創作,前者更像是國民劣根社會黑暗的批判,后者是人性的揭露,兩者不約而同在小說創作過程中使用了諷刺的表現方式,他們是舊社會舊時代的掘墓。在新舊交替時代,暗黑政治環境以及痛苦的個人體驗,讓魯迅選擇了諷刺的姿態。無論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都被包含諷刺的藝術。魯迅先生也寫很多的雜文,對諷刺藝術進行解釋,使用極盡夸張的筆墨渲染一個人,乃至一群人的真實,這種非寫實的諷刺。只需要將平常的、司空見慣的人事記錄下來。可笑、可鄙,甚至出于可惡,人們卻不以為奇。
在《孔乙己》中,總是說“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更是下層讀書人的一種典型。將迂腐、清高而又可憐、可悲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在某種程度上,它本身就是一種諷刺,在笑著的時候更多是心酸。在《風波》中,魯迅這樣描寫出場的趙七爺,“是這三十里方圓以內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學問家;因為有學問,所以又有些遺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嘆批評的《三國志》,時常坐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他不但能說出五虎將姓名,甚而至于還知道黃忠表字漢升和馬超表字孟起” 該段文字,有十足的諷刺意味。趙七爺是那種典型的鄉紳,財大氣粗、自大又無知。和《離婚》中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魯四老爺都有著相同的面貌。在進行諷刺藝術分析時,最具代表的就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羅曼羅蘭曾評論道:“這是世界的。里面有許多譏諷語言,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阿Q那副憂愁的面孔。”
和魯迅先生充滿善意的諷刺相比,張愛玲的諷刺可以稱之為冷嘲哀諷。在張愛玲小說中,最多的是冷眼嘲笑,始終和人物保持著距離,諷刺中帶著體諒、無奈和悲憫。這種哀諷的表現方式,只會讓讀者感到蒼涼和絕望,面對人生人性的無力感。有笑、有淚有恨、有同情,更有惋惜。和魯迅先生的諷刺手法相比,張愛玲更愿意使用反諷的方式。它筆下描寫的徐小涵,有一座漂亮的白宮公寓屋頂花園。然而,家庭的破碎殘缺極盡變態。《琉璃瓦》中的姚先生,《色戒》中的佳芝,這都是張愛玲一直以來的人性主張,擺脫靈魂無形的枷鎖,在現實世界中,只剩掙扎和淪陷。這是一種極大的反諷方式。除此之外,張愛玲也愛使用反語,在《花凋》中形容鄭先生,“心還是孩子的心”。然而, “他是酒缸里泡著的孩尸”,這種陰涼、反諷的方式,和后文相照應。
2.白描寫意與工筆重彩
魯迅先生在進行小說創作過程中,多使用的是白描的方式,白描主要是用墨色線條勾勒形象,不失色彩。白描是文學表現手法的一種。簡單樸素,不中詞匯的修飾,更加注重表現對象,內在和外在的特征,用質樸的語言進行勾勒,進而達到生動傳神的作用。在魯迅小說人物刻畫方面。去粉飾,少做作,這是魯迅在刻畫人物外貌,動作形態中常用的原則,用簡單的墨色線條勾畫人物,例如:在描寫孔乙己出場時,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亂砰砰花白的胡子,寥寥數筆,勾勒出孔乙己的身材和外貌。在進行人物精神狀態刻畫過程中,也通過類似白描的方式,例如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中》【3】寫道要節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靈魂集中在眼睛里,靈魂不僅要通過眼睛去看事物,而且要通過眼睛才被人看到。
而張愛玲在進行人物描寫過程中,和魯迅完全不同,她更喜歡對人物進行細致描摹,從臉龐身材到服飾都極盡細致刻畫。在《心經》中描寫小寒和三個女同學,小寒,臉是同神話里小孩臉圓鼓鼓的腮幫子,尖尖下巴,細長級長的黑眼鏡。在進行人物描寫過程中。對人物的每進行描摹,不僅使用工筆細描,而且善于抓住人物美的特質。除此之外,張愛玲也喜歡用濃重色彩描摹筆下人物。例如:《琉璃瓦》中,它退下清湖大衣,里面穿著呢今綢緞旗袍。像瓶子里的一朵梔子花。在進行人物描寫過程中,充分發揮色彩的豐富性,使得人物盡顯華貴【4】。
結語
在進行魯迅和張愛玲小說創作藝術對比分析時,主要是站在藝術創作常使用的方式進行探究。兩者小說無論是在題材內容、語言形式都有較大差異,由于深層精神聯系,讓魯迅和張愛玲小說都趨向于悲劇性,面對人性丑陋、生命脆弱、精神虛無魯迅先生奮起抗斗,張愛玲多是冷靜和剖析,這種精神上的差別必會影響二人的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萬江婷.魯迅與張愛玲小說創作藝術之比較[J].科技資訊,2019,17(31):255-256.
[2]高旭東.對張愛玲熱的文學考察與文化反思——張愛玲的藝術創新及其難以躋身大師的原因[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1):40-45.
[3]龔小妹.海外漢學的堅守與盲視——以夏志清對《阿Q正傳》的評價為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78-81.
[4]孟昕,熊建新.論魯迅與張愛玲小說創作思路與表現方法的異同[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8,21(5):1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