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清
摘 要:本文針對關于水土保持規劃的相關問題思考,結合理論實踐,在簡要闡述水土保持含義和作用的基礎上,分析了水土保持規劃問題的來源,并提出提升了水土保持效果的措施。分析結果表明,從工程、農業、林草三個方面同時入手,可大幅度提升水土保持的效果,提升我國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希望對我國水土保持規劃事業長久健康的發展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水土保持規劃;工程措施;農業措施;林草措施
引言:水土保持規劃是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預防及治理措施,目前,很多人對水土保持規劃概念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其更深層次含義及作用。基于此,開展水土保持規劃相關問題的思考分析就顯得尤為必要。
1、水土保持的含義及作用
自從《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 年)》出臺以后,水土保持就開始和其他學科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其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也在不斷擴產。水土保持規劃的主要內容,已經不再單單指水土資源的流失,也就加入了水土資源的充分利用、綠化美化環境等多項內容。水土保持規劃是一項具有綜合治理性質的工作,要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通過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業措施等先進的手段,來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促使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友好共處【1】。因此,水土保持規劃既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也是提升土地生產力的主要途徑,對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規劃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治理區域是自然生態環境,降低土壤被侵蝕的模數,提升林草面積和區域空氣質量。此外,還能有效緩解山丘地區、人畜飲水困難等問題,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概率,促使當地農業、林業、畜牧業持續 發展,提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2、水土保持規劃問題發生的根源
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土壤侵蝕的危害性,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認識。水土保持規劃學逐步演變為一門具有綜合性的學科。不能把水土保持規劃單純的認為是保護水土資源不再繼續流失,而是要充分認識到水土保護的根本目的。不僅僅局限于保護,而且側重于保護、改良、綜合利用全面發展。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引起水土保持規劃問題的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綠化和美化環境的認識比較膚淺。甚至有部分人沒有充分考慮植物保護措施,隨意選擇樹種,沒有充分發揮植物在水土保持規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總而言之,就是對綠化、美化環境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沒有從植物綠化美化的角度入手,認為通過工程措施,就可以達到水體保持的效果,再采用植物綠化美化純屬浪費資源。
第二,多從定義上理解,并沒有充分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水資源和土資源都是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地下水資源有限,地表水分布極其不均勻,大約只有20%的水,分布在64%的農業耕地上。預計到2050年,我國缺水總量將超過4000億m3【2】,水資源方面的形勢仍然比較嚴峻。在水資源保護時,要從水資源的利用和便于利用等方面同時入手,在做好庫存的基礎上,降低污染水資源污染。
3、水土保持規劃的措施
3.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目前水土保持規劃的主要措施,對保護水體資源,減少流失量,提升綜合利用率等方面兼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進行規劃時,要把水土保持與治窮致富、振興農業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等多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水土保持的科學化水平。目前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邊坡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水土流失區域修建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截水溝等措施。并按照水土保持規劃的整體目標,確定綜合治理促使,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水資源規劃布局,促使水土保持規劃各項工作得以高效開展。
第二種,溝道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通過建設溝頭防護工程、谷坊、攔沙壩、蓄水工程等,降低溝道水土資源流失速度,保證原有水土資源,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發展。
第三種,護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通過設置山區河道、溝道、水庫沿岸的側向沖刷等措施,對區域河道兩岸的耕地、林地、牧地等進行有效保護。
3.2農業措施
農業措施也是水土保持規劃的主要措施,通過農業措施,可大幅度提升土地地面的糙率,改變坡面,提升植被的覆蓋率,增加土壤抗侵蝕力,從而達到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目的,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措施,構建完善的綜合治理體制【3】。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合理改變微小地形,提升地面糙率。如:等高耕作,按照等高線的方向進行打壟耕作,通過此種方法,可大幅度縮小坡面徑流,減少沖刷,也可以起到攔蓄降雨的作用,提升土壤水分,增加農作物產量。
第二種,增加植物的覆蓋率。通過麥類、豆類、玉米、高粱等不同農作物的疏密種植和高間套種等方法,提升土地農作物的覆蓋率,增加地面糙率,降低坡度,緩解水土流失問題。
第三種,少耕或者免耕。在農作物種植上,少耕可有效降低土地耕作的強度, ?從而達到保護土壤原有結構的目的,減少水土流失,防止濫耕、濫種植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問題的發生。而免耕則是在農作物種植時,忽略耕作,將種植直接播種在上茬土壤之上,此種耕種方法可增大土壤空隙度,在降雨時雨水能夠快速滲入地下,降低地表雨水徑流,是目前一種效果明顯的保護性耕作技術。
3.3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徑之一, 通過林草種植和管理,可大幅度提升地面植物的覆蓋率,改善土壤質量,提升水資源和土壤資源的綜合利用率【4】。林草措施既能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作用之外,還能起到改良土壤、提供燃料、飼料、林料的效果,從而促使水土保持規劃區域農業、林業、畜牧業持續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同時入手:
第一,合理規劃林中,因地制宜的選擇樹種。以水保混交林為主,同時發展經濟林,可優先選擇耐旱、速生的樹種,如:喬木和灌木、針葉和闊葉樹種混合種植。研究表明,如馬尾松、濕地松都比較適合在水土流失或者土壤貧瘠的區域生長。因此,可大力發展混交林種植,提升土地蓄水、保土的效果。
第二,營林技術措施。在水土流失區域進行植樹造林,為最大限度上發揮林草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造林密度和不同樹種的相互搭配,逐步發展為成片林或者集中林。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理論實踐,分析了關于水土保持規劃的相關問題思考,分析結果表明,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合理改變山區及農村落后情況,增加農民收入,提升生活質量。并改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方面發展。而一個先進合理的水土保持規劃,要立足實事求是的原則,因地制宜,確保各項工作得以高效開展。一個好的水土保持規劃,要有一個合理的綜合治理效益,鼓舞當地群眾和干部的積極性,在實事求是和切實可行的基礎上,使水土保持規劃工作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丁新新, 魏阜森. 湖州市水土保持工作實踐與思考[J]. 中國水土保持, 2019, 444(03):72-74.
[2]邢澤鋒. 寧武縣鄉鎮水管站生存與發展問題思考[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 163(04):27-28+37.
[3]周士勇, 李國會, 宗萍萍. 淺析水土保持在城市規劃布局中的作用[J]. 山東水利, 2017(10):58-60.
[4]陳炳, 陳嘉良.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監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水土保持應用技術, 2018, No.182(0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