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陽
摘 要:五四運動后,忽如一夜春風來,各種宣傳新思潮的刊物在全國各地涌現出來,為了進一步推進五四運動的發展,傳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毛澤東受湖南學生聯合會的委托,籌備、創辦了《湘江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提高明確指出必須將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回歸百年前的《湘江評論》它的革命話語內容和構建的經驗,對于現今歷史條件下,我們當今的刊物如何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提升話語權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湘江評論;革命話語;建構路徑
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的革命浪潮迅速蔓延,全國各地涌現出一大批以宣傳新思想和新文化為宗旨的革命性刊物,對于批判封建思想,傳播新的科學和文化知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如內容、觀點缺乏見解,大致相似,一味鼓吹西方文化的優點,忽視其弊端。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學生聯合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創辦了“以宣傳最新思想為宗旨”的《湘江評論》,這被認為是“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的刊物”。發表在《湘江評論》上的文章,運用具有鮮明特色的革命話語,如:“人類解放”、“平民主義”、“有血革命”、“聯合”、“改革和反抗”等等,采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符號寫作,完全拋棄了難懂和矯揉造作的文言文。”[1],這種平民化的革命話語深刻的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本質,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為挽救中國投身于革命中去,通過革命話語的構建實現了思想動員和文化宣傳的功能。
一、《湘江評論》的革命話語內容
《湘江評論》的革命話語內容豐富,毛澤東同志創辦其目的是為了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反對封建和帝國主義列強。《新青年》、《浙江潮》、《星期日》和《星期評論》等刊物在全國地區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湘江評論》在文風和內容上像這些刊物學習,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文章形式上采用白話文的手段語言生動、貼近群眾。
(一)批判性革命話語
批判性也可以稱為斗爭性,《湘江評論》正是通過斗爭性的語言、輿論引導人民群眾對當時中國面臨的情況進行斗爭。巴黎和會的最終結果,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在為<湘江評論>創刊號撰寫文章中指出:“本報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2]由此可見,《湘江評論》首先是對民眾本身的批判為主,處在最底層的人民要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了解革命的目的,從而進一步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推動五四運動深入發展。
《湘江評論》連載多篇對當下實況批判的作品,沒有老八股,也沒有洋八股,它對著敵人的要害,準確地、猛烈的射擊;對于當時中國所面臨的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批判。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于中國所面臨的的政治環境和國際環境因素的混亂進行批判、同時對于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進行揭露。例如官員不作為、欺壓群眾、官商勾結沆瀣一氣等等,語言直指矛頭,大快人心。第二、對于當時的社會情況、存在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刻的批判。《湘江評論》直接指責警察的失職行為:“警察先生們!還是請你們注點意。”[3] “有了運動,就不要選舉。有了金錢,就不要民意。”[4]這種行為直接揭露了軍閥政府無作為的本性,原本應代表人民權益的議會變為形式,憲法空為一紙,而政府官員則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卻無人過問,金錢所造成的罪惡是沉重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資本主義下中國的“有政府”等同與“無政府”,這在《民意與金錢》一文中深有體現。第三、對于帝國主義行為進行深刻的批判。《湘江評論》對帝國主義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號召各界人士對帝國主義的不良行徑進行反抗,最大限度的動員群眾投入到五四運動中。“德國的強權,為政治的強權,國際的強權。這回大戰的結果,是用協約國政治和國際的強權,打倒德奧政治和國際的強權。”[5]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贏得了勝利,中國作為戰勝國卻在巴黎和會上沒有贏得自己應當的權利,英、法等國家雖然都稱自己是公平正義的代表,但實際上都想最大程度的從協約中撈取利益,見帝國主義不斷侵略和擴張的貪婪本性,湘江雜評、放言等專欄中對帝國主義貪婪、侵略的本性一針見血的指出,并提出要打倒協約國政治和國際的強權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惡痛絕的斥責。
(二)鼓勵性革命話語
鼓勵性話語是運用大量的表揚、贊揚以及肯定的話語對想要表達的內容在群眾當中進行宣傳,從而引導輿論,促使話語受眾對想要表達的、宣傳的內容做出正向的積極的反應,來達到自身目的。第一、在文章內容方面。《湘江評論》的創刊號中寫到:“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6]等類振奮人心,鼓舞人民斗志的偉大號召,《湘江評論》所刊文章中,影響最大、反響最強烈的當屬毛澤東撰寫的文章《民眾的大聯合》。[7]在文章的結尾處,字里行間中充分表現對中華民族聯合起來才能勝利的愿望:“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壓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發必速,中國人民的大聯合必告成功。 [8]多篇文章從不同方面闡述了人民群眾聯合起來的力量是偉大的,只要人民聯合起來,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只會被我們所壓倒。第二、在問題結果方面。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并釋放了被捕的學生,罷免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正因為歷史的主人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所以能戰勝一切障礙,文中洋溢著敢于理想、敢于斗爭的革命氣概,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增強了人們堅決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斗爭到底的勇氣與信念。
(三)科學性革命話語
科學性革命話語則是運用正確理論依據,在文章內容中宣傳民主與科學,通過話語來喚醒民眾意識。正如人們所知,五四運動的核心在于民主與科學,而毛澤東撰寫的<創刊宣言>中所說:“我們的見解,在學術方面,主張徹底研究。在對人的方面,主張群眾聯合。”[9]由此可見,《湘江評論》主要內容傳播的仍然是科學和民主。《湘江評論》中還明確提出了“思想解放”的要求,《湘江評論》創刊號上發表的《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文中寫到:“中國四萬萬人,差不多有三萬萬九千萬是迷信家。全然不認個人,不認有自己,不認真理。這是科學思想不發達的結果。”在西方各種思想引入中國之時,封建軍閥政府仍然以宣傳儒家思想為核心,企圖束縛國人的思想,而人們又盲目的愚昧鬼神,因此《湘江評論》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對此進行抨擊,同時又以科學的理論進行分析,要求人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現實社會。
(四)贊譽性革命話語
贊譽性革命話語是通過對某個事件或某個人物的贊譽來表明自身的立場態度,對想要表達的內容在群眾當中進行宣傳。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意味著帝國主義想要統治世界的美夢宣布破滅,社會主義制度從存在于理想轉化為現實。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嘗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成功的對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進行反抗的成功案例,為實現中的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和反帝反封建運動提供了可實際經。在《湘江評論》中:“異軍特起,更有中華長城渤海之間,發生了‘五四運動。旌旗南向,過黃河而到長江,黃浦漢皋,屢演話劇,洞庭閩水,更起高潮。天地為之昭蘇,奸邪為之辟易。”[10]這種論述,將俄國的革命的成功宣傳至湘江流域,并同當時的中國實際聯系起來,并痛斥軍閥政府將十月革命稱之為“無政府主義”,深刻指出中國是在其影響下而發生的五四運動。
二、《湘江評論》革命話語的建構路徑
《湘江評論》在五四運動時期建構自己的革命話語是基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的。話語建構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現象,具有重要的社會政治功能,從本質而言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而這種實踐活動的話語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傳遞,而是積極的、主動的,運用多種形式的語言、詞匯、形式等,從而產生不同的建構效果。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意味著國民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同時期在任湖南督軍治湘張敬堯縱兵殃民,為謀求自身利益,將湖南的地權、礦權全部賣給外國人,罪惡累累,民眾罵他叫“張毒”,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湘江評論》革命話語極具斗爭性,通過話語建構和描繪出革命的前景,使人們能夠對于革命感同身受,將想要表述的對未來的憧憬通過革命話語告訴人們引導至人們的反帝反封建的活動中去。
(一)利用優勢話語地位進行話語生成和話語傳播
話語地位與話語生成、話語傳播密不可分,二者呈現隱秘的共生關系。優勢的話語地位能夠為話語生成及傳播提供政治上的便利條件,以主導社會輿論的方式推動話語的生成及傳播。《湘江評論》革命話語傳播的現實情況需要具有話語傳播的優勢地位,而這種優勢地位能夠為其話語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支撐。而湖南學生聯合會作為《湘江評論》主要陣地,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政治地位,為《湘江評論》得以廣泛傳播創造了的便利條件,這種條件對于進一步推動了湖南的五四運動的深入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運用話語權力引導群眾
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 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 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形式, 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判斷。只有當群眾準確理解《湘江評論》想要表達的革命意圖,才能推動群眾真正投入到五四運動中去。社會大眾參加五四運動,這種活動本身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如果想按照設想中一樣的進行,必須具有相應的理論體系所提供的理論基礎,表現為整體的革命話語體系對于個體的限制作用。《湘江評論》的編輯與排版使人們看到報紙的同時,從側面來看也恰恰是一種話語規訓,而這種方式體現的人們對于革命活動成功的向往與渴望,但這種渴望不能妨礙話語的傳播,又不能讓這種渴望變得無規范、過于任意,所以《湘江評論》話語規訓的必要性由此顯現。因為《湘江評論》具有大量的西方思想理念、更強的話語理念,而群眾的知識水平則限制了他們對于革命話語信息的吸收,這就需要文章內容無論是長文、短文,都盡可能的做到通俗化、形象化,即使不識字的人也聽得懂,《湘江評論》也做到了這一點,也就使得它話語的設置及引導過程最大程度實現了預設話語目標。
(三)強化革命意識實現話語建構
革命話語的形成正是革命文化符號的固化與公式化,“一道發揮出對人的能力的解放和獨立人格的塑造作用”。[11]《湘江評論》通過導向性革命話語的建構,生產一系列的革命文化符號,采用“有革命”,“民眾大聯合”,這些極具帶有針對性的革命話語,讓人們掃除一切舊的思想、舊的傳統、舊的習慣,喚醒人們的創造精神,要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政府的無能,才能為自己爭取生存的空間。這在《湘江評論》的革命話語建構之中,將文章的內容賦予以白話文為基礎的文字上,也正是將革命的話語寄予在人們常用的語言之上,而這些以白話文為基礎的文字具有深刻的教導功能及寓意,便于大眾對其理解和領會。在《湘江評論》中,更多的包含了民眾聯合將取得勝利的氣勢與語氣,雖然這些內容雖然是透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西方資產階級所出現的弊端來展現的,但是也反應出毛澤東同志的高瞻遠矚,以及引導群眾通過革命取得成功的必然。
三、結語
馬克思曾經指出,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12]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湘江評論》是具有時代性的,它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先進經驗,向中國人民傳遞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使民眾的思想更深層次得到啟發,對湖南省和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那么今天來看,《湘江評論》它的話語內容和建構路徑哪些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
(一)話語建構需要接受科學理論的指導,宗旨明確
毛澤東認為,一個刊物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必須有明確的宗旨,保證刊物的正確方向。《湘江評論》確定的宗旨為:鞭撻時弊、鼓吹革命、宣傳新思想。這從他親自撰寫的《創刊宣言》中就明確體現出來,而在后期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無論是從形式和內容,都保持這革命的、戰斗的風格,始終是遵循著這個宗旨的,只有圍繞這個宗旨,通過對科學理論的實踐運用,才能立足于中國實際,使話語形式和話語內容更加多樣、生動。
(二)話語建構需要關注現實問題,堅持輿論導向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媒體是黨、國家、人民的“喉舌”, 要發揮好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功能。《湘江評論》始終堅持正確的理論和輿論導向,通過向大眾傳播反映新知識、新思想,使人們通過閱讀文章后,能夠旗幟鮮明的知道自己應該支持什么,反對什么;根據學界對《湘江評論》的80多篇文章總結發現,三分之二的文章是立足于當時人們的現實問題,極具輿論導向性的,這些文章對于除去人們封建思想觀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引導富有愛國主義情懷青年投身革命起到重要作用。
(三)話語建構必須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做到通俗化、大眾化
《湘江評論》創刊目的同樣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那么就要使人民看的懂,在當時的來講,通俗化、大眾化的一個明顯標志是要提倡白話文,反對八股文,語言上來講要通俗易懂、論理深入淺出,內容上要貼近群眾的思想與生活。在《健學會之成立及進行》一文中:“中國什么‘師嚴而后尊道,‘師說,‘道統,‘宗派,都是害了‘獨斷態度的大病。[13]正如我們所知的,傳統的文章總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而文章內容則故作高深,晦澀難懂。報刊是主流意識表達的方式之一,要用主流聲音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實現主流意識與民本情懷的互相結合,最大程度的滿足群眾對刊物的期盼和要求。
《湘江評論》距今已經有99年的歷史,與我們當今時代,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都發生了重要改變,而在宣傳內容和要求上也大有不同,但是它的革命話語不可能憑空而來。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國家的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14]無論是一百年前或是一百年后,建構當代中國話語必須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蒲慧娟.《湘江評論》言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5)
[2]毛澤東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7)
[3]死鼠[N].湘江評論.1919(3)
[4]民意與金錢[N].湘江評論.1919(3)
[5]德意志人沉痛的簽約[N].湘江評論.1919(3)
[6]湘江評論創刊宣言[N].湘江評論.1919(1)
[7]劉蘇華.前言[M][民國]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湖南社,湖南自修大學.湘江評論·新湖南·新時代.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
[8]民眾大聯合(三)[N].湘江評論.1919(4)
[9]湘江評論創刊宣言[N].湘江評論.1919(1)
[10]民眾大聯合(三)[N].湘江評論.1919(4)
[11]張曙光.權利話語與文化自覺-關于文化與權利關系問題的哲學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08(5)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13]健學會之成立及進行[N].湘江評論.1919(1)
[1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