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仕剛
摘 要:馬克思從工人的工資入手,分析工人生活現狀,揭示勞動的異化,并探尋異化勞動的形成原因,最終提出了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從整篇行文邏輯、分析目的可以清楚的得知,《巴黎手稿》中的文化思想始終以人類的生存境遇為出發點。不僅如此,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的區別入手,指出人類所具有的獨特性,然而資本主義社會卻磨滅了人類的獨特性,為使人類擺脫這樣的現實,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路徑,追尋人類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
關鍵詞:《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特征
分析《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的特征,需要對《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的邏輯起點、邏輯思路、核心旨歸等進行整體把握,從而總結出《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的特征。由于《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的特征是馬克思文化思想獨特性的重要表現,是馬克思文化思想先進性的表現,所以,加強對《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特征的整理、分析,有助于把握馬克思文化思想的核心旨趣,有助于體現馬克思文化思想的偉大性。
一、人生存境遇的現實關切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到,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史唯物主義,二是剩余價值,然而我們深知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根植于其對人類生存境遇的現實關切,即對人類特別是工人階級非人狀態的批判與革命。
馬克思對人生存境遇的現實關切是其一貫的行為。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闡述到,伊壁鳩魯使用原子脫離直線作偏斜運動的觀點對德謨克利特的機械決定論進行糾正,暗示人類打破命運的束縛,從而通過自然的角度來表明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性,將哲學的關注點由“彼岸世界”轉向“此岸世界”,對人的關注由“抽象的人”轉向“現實的人”。馬克思關切人民、勞動者的言論自由權利,在《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中表明,報刊應具有“人民性”,報刊應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人民言論的場所,是個人同國家聯系的紐帶。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第一次直接研究貧苦勞動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探討“國家與法”同“物質利益”的關系,公開捍衛貧苦大眾的利益,抨擊普魯士的制度,在后面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明確提出,法的關系和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由其本身來理解,也不能由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植根于物質的生活關系中,即植根于市民社會中。在《論離婚法草案》中馬克思要求法律要成為人民意志的體現,同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決不能要求人們盲目地服從超倫理的和超自然的權威。馬克思廣泛收集大量文件和資料,并對摩澤爾河沿岸地區農民的生活狀況進行深入考察,最終撰寫《摩澤爾記者的辯護》,為貧苦大眾發聲。總而言之,對人類生存境遇的現實關切是馬克思的一貫特征,不僅從人們的精神世界,還從物質世界、言論自由等多方面為人們發聲。在此處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人們”不是指資本家、統治者,而是指勞動者、人民、貧苦大眾。
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開篇就討論了工人的工資,工人的工資僅僅能夠維持工人自己以及家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這樣的工資對勞動者而言是奢侈的,因為勞動者還受到資本家對勞動者需求的調節,即部分勞動者還無法過上牲畜般的生活,無法使自己的生命機體得以延續。出于對勞動者生存境遇的現實關切,馬克思進一步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工人如此窘迫的生存狀態。馬克思從勞動者的現實勞動入手,其發現勞動者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并未獲得與自己勞動付出等量的東西,即大部分勞動成果被非勞動者所擁有,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人類不是在進步,而是在倒退,倒退到動物般的狀態,進而勞動者也就無法進行文化享受。
馬克思從國民經濟學的現實出發,借助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其發現異化勞動的根源在于私有財產,因為私有財產的存在,使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相分離,從而使勞動者處于從屬地位、被動地位、被剝削地位。為了變革這樣的現實狀態,馬克思提出現實的共產主義理論,并與以往“粗陋的共產主義”相區別,提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1]。誠然,馬克思在這里并未向《共產黨宣言》那樣提出明確的奮斗目標和無產階級的行動綱領,缺乏一定的號召力和行動力,但是其已經為廣大勞動者指明了大致的行動方向、勾畫了藍圖。
馬克思從工人的工資入手,揭示出勞動者如同動物般的生活狀況,為分析工資現狀的形成原因,其揭示出現實勞動的異化,提出“四異化”,為進一步探尋異化勞動的形成原因,其揭示出私有財產,并且為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馬克思提出了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從馬克思的整個行文邏輯,以及馬克思的分析目的可以很清楚的得知,馬克思所做的這一切均是出于對人類生存境遇的現實關切。
二、自由與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
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很少使用“文化”“文明”等詞語,放眼馬克思的所有著作,其都很少使用“文化”“文明”等詞語,于是就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沒有文化思想,進而沒有系統的文化理論,其實馬克思的文化思想貫穿其一生。從《巴黎手稿》到晚年的人類學研究筆記,其都將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作為一種內在的邏輯貫穿其中。
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的區別入手探討人所具有的獨特性,指出人是有意識的、自由的、具有創造性的存在物。按理,當人類在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時候,就應該與動物區別開來,在人類意識的支配下能夠進行自由的生產,并且自由的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自由地促進人類才能的全面發展,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是禁錮的、缺乏創造性的,處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狀態。在資本主義分工勞動的支配下,勞動者只熟悉自己的勞動環節,對資本家而言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對勞動工人而言人的發展越來越片面化、機械化、呆板化,如同動物一般日復一日的重復著單調勞動,不僅勞動者無法全面發展自己,資本家在資本的支配下也無法全面的發展自己,因為資本家要不斷的、不停的讓資本再生資本,讓資本帶來更多的資本,總之,資本家被資本所奴役,這時整個社會都是片面的存在。
為變革人類所處的這種片面性,馬克思提出自我的共產主義思想,通過發現私有制的發展規律,從而實現由“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狀態”向“全面自由發展階段”的邁進。馬克思為了闡述自己的共產主義理論,將其與“粗陋的共產主義”“政治性共產主義”進行區分。“粗陋的共產主義”者認為應該用“普遍的私有制”來取締“有差別的私有制”,雖然其也反對私有制,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倒是將私有制進行普遍化,例如“公妻制”(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做了專門討論)。與“粗陋的共產主義”一樣的“政治性共產主義”同樣沒有看到否定私有制的根本,因為共產主義不是簡單的要不要國家的問題,而是要發現私有制的歷史發展規律,指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現實。在區別前兩種共產主義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領有”的共產主義,此種共產主義不再通過批判財富不均來達到所謂的“平等”,而是通過借助于德國的哲學傳統,來發現私有制的發展規律,即借助于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思想、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和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于是就出現了德國以“哲學”為核心的共產主義,以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為基本原理的共產主義。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馬克思之前,康德在《從世界公民角度看的普遍歷史概念》中就提出,歷史在經歷磨難、犧牲等痛苦之后,歷史將會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黑格爾也指出社會和國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的潛能在一切方面得以實現和發展等思想。馬克思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全面發展思想。其全面發展思想首先是指個體能力的發展,能夠滿足、適應不同勞動的需要;其次是人的各種潛能、創造力得以激發、挖掘;最后是由個體過度到社會,促進社會全體成員的全面發展,并且這種全面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即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伴而行的是自由,自由是全面發展的前提,人類在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每前進一步又將獲得更大的自由。
總體而言,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的區別入手,指出人類所具有的獨特性,即人類的文化性,然而資本主義社會卻磨滅了人類的獨特性,使人類與動物的差距越來越小,使人類的發展越來越片面,于是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路徑,從而使人類擺脫這樣的現實。從整體的行文邏輯與馬克思的最終價值訴求,都體現了馬克思為人類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而努力。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不是面對部分人,而是面對所有人,這也正體現了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群眾的文化思想,是大眾的文化思想。[2]
結 ?語
文章從馬克思的行文邏輯、價值訴求出發,揭示了《巴黎手稿》文化思想具有“以人類的生存境遇為出發點”的特征;從馬克思的人與動物的區別出發,即從人的獨特性角度出發,指出《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的最終價值訴求是“共產主義,是追尋人類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但是,整片文章與“中年”“晚年”時期的馬克思對話較少,沒有很好體現“青年”馬克思文化思想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巴黎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孫麾,林劍主編.馬克思的文化觀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