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秋潔
摘 要:馬克思為共產主義事業窮其一生,與恩格斯一起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其中,政治經濟學解釋了剩余價值理論,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丑陋面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討論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及其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使命,構成了無產階級階級革命強大的理論基礎。談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諸多研究方向,在這里,我們就來簡單析分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動因。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動因
馬克思于1843年底步入政治經濟學領域,在長達40年的學習與總結中,撰寫出一系列諸如《資本論》《剩余價值理論》《工資、價格和利潤》這樣的駭世之作,通過大量的經濟學著作不難發現,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其實是蓄謀已久,那致使這位偉人走上新旅程的原因是什么? 1842年至1843年,馬克思時任萊茵報的編輯,在他的工作中遇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表達他對物質利益的看法。 萊茵省議會關于森林盜竊和財產分析的討論,總督先生就摩塞爾農民境況與萊茵報的官方討論,以及關于自由貿易和關稅保護的辯論,這是促使馬克思研究經濟的第一個動機。馬克思在書中的自述簡潔明了地公開了他進入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動因,整個學術界據此普遍將馬克思轉向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歸結于物質利益的困惑。馬克思作為一個哲學家,是一個思考者,更是一個革命者,若僅僅把物質利益困惑作為研究動因,未免稍顯不足,因此,本文認為,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動因,應從以下多個層面理解。
一、《萊茵報》就職期間關注物質利益產生的困惑
《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這份困惑源于當時兩個爭端問題),這使他在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發現了私有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第一個問題,就林木盜竊和地產分析萊茵省議會展開的討論。當時,德國正處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其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地主階級掠奪森林、草原和農民之前公共使用的土地。為了反對掠奪,農民砍伐樹木現象隨處可見。1836年普魯士邦的20萬刑事案件中,有15萬件涉及私下樹木砍伐和偷盜魚鳥,占比為3/4。在第六屆萊茵議會上,一場以“林木盜竊”為主題的論戰激烈展開。地主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堅決捍衛森林所有者的私人利益,聲稱所有未獲授權的伐木作業必須嚴懲,而且還要求當局對此類行為定罪。利用省議會的辯論紀錄,馬克思不僅撕開了森林占有者貪婪的丑惡嘴臉,也揭露了省議會的階級實質---保護剝削者的利益。馬克思指出,愚昧,粗俗,自私和貪得無厭是這群剝削者的本質,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這群魔鬼一方面將斧頭與鋸子區分開來,并要求對使用鋸子而不是斧頭來砍伐樹木的行為處以重罪;另一方面,他們混淆了拾撿死枝和偷盜森林這兩個性質不同的行為。所謂的樹苗的權利遠遠優于人民的利益??葜Ρ绒r民更重要。為了枯死的樹枝,許多無辜的窮人陷入了犯罪,恥辱和貧窮的地獄,成為死樹。在“森林盜竊法辯論”中,馬克思堅定地站在最貧困的階層面前,為農民的應有利益辯護,標志著馬克思正式進入現實生活的物質利益,挖掘私有制和國家之間的丑陋關系。第二個問題是馮賽爾先生關于摩塞爾地區農民問題通訊同萊茵報的官方討論??偠脚険袅藞蠹埳习l布的關于摩澤爾農民生活的悲慘消息的通訊,意志該文章所言不實并對政府產生了不良影響。彼時馬克思就職萊茵報,因為萊茵報本身的特殊性質,使得他處在政治斗爭漩渦中心,有相當機會接觸到一些重大政治問題,深深感受到農民群眾被套上"剝削、壓迫、奴役"三大枷鎖。因此,在仔細分析各種材料(包括官方文件)和深入調查和研究摩澤爾地區人民生活條件的基礎上,馬克思以記者的名義詳細介紹了事實,做出了無可辯駁的答辯,全面,客觀,深刻地回應了總督的指責 。1843年,馬克思在“萊茵報”發表了《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一文,其中指出:“在研究國民生活現象時,容易誤入歧途,即忽略各種關系的客觀本質,并根據當事人的意愿解釋一切。但是,有關系決定了私人和個人政治代表的行為,并且喜歡呼吸這片土地不是由他們轉移的。" 《摩賽爾記者的辯護》,馬克思,1843這段話不僅表明馬克思實地考察的真實性,也表明了馬克思開始意識到"客觀關系"的存在。
二、《萊茵報》查封后,馬克思對腦中一系列哲學問題的清算
1843年3月,萊茵報被查封。馬克思在政治上更加意識到普魯士封建制度的反動統治,并且對資產階級也非常不滿。馬克思師承黑格爾,受黑格爾哲學啟發和影響很大,在馬克思任職《萊茵報》期間,馬克思對"國家問題"有了自己的思考。歷經對總督先生的答辯后,馬克思認識到了法和國家制度是由某種"客觀關系"決定的,從而動搖了一直信奉的黑格爾法哲學。馬克思遷居克羅茨納赫后,有了充足時間對自己腦中產生的疑問進行清算。為了解決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馬克思寫的第一部作品是《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分析》,這項工作發表在1844年出版的德法年鑒上?!拔业难芯繉е碌慕Y果是,法律的關系就像是國家的形式,既不可以從本身理解,也不能由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的理解。相反,它們植根于現實生活中的物質關系。這種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根據英國和法國在18世紀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它的解剖應該在政治經濟學中進行?!瘪R克思在序言中所寫的這段話充分展示了他質疑黑格爾法哲學,并已走上了批判的關鍵路徑。黑格爾認為國家產生社會,絕對理念產生社會實體,而這和馬克思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大相徑庭。馬克思看到底層人民的痛苦,知道資產階級給窮人帶來了災難,而黑格爾的法哲學卻屬于資產階級的理論體系。在馬克思用黑格爾理論分析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它出現了與現實的偏離,曾經被認為是無可置疑的絕對真理已經遭到審判,馬克思從此開辟了新道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是物質利益關系,這層物質利益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不為人的意志改變的,馬克思也意識到理解"法"不應從理念層面入手,更應根源于物質生活關系,解剖市民社會成為了馬克思的下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因如此,馬克思踏入了政治經濟學領域,開啟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三、馬克思人學理論發展的需要
在“費爾巴哈概論”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人的本質不是一個人固有的抽象。在現實中,它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人本思想是馬克思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馬克思的早期作品中,他不斷強調“現實生活中人的存在與價值”問題。馬克思認為,人類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他們都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人們通過勞動實現價值,獲得或多或少的物質精神產品,獲得幸福和滿足,但現實是殘酷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陷入困境,個人生存不能得到滿足,更不用說人們的發展。馬克思畢生致力于共產主義事業,為人的全面發展而奮斗?,F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是難以到達發展這一層面的,這又是因何而起?疑惑指引著馬克思探索謀求"發展"之路。前面有提到,馬克思意識到要從政治經濟學中去解剖市民社會,而市民社會的核心組成部分便是工人階級。既然現在的境況下,工人階級備受摧殘,那就勢必要革新。任何一個革命(包括改革),都需要與之相符的理論;當前理論難以適應需要,新的理論體系必將應運而生。馬克思是一個革命者,有著批判性的思維,他致力于謀求存活發展自由之路,便有了轉向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到來。
四、結論
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領域不是一個意外,也不是偶然,是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完善理論體系的需要。本文梳理了馬克思主義進入政治經濟領域的動因,從客觀,主觀與理論發展的層面展開分析。當然,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創始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他的思想理論體系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政治學向政治經濟學的轉變是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我們需要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