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紅英
【摘 要】 目的:討論產科護理新模式對提高產婦分娩質量的作用分析。方法:選取在我院進行分娩產婦54例作為對照組,對對照組病人使用傳統護理方法,另外選取在我院進行分娩產婦54例作為觀察組,對觀察組的病人采用產科護理新模式,對2組病患者的自然分娩情況,以及分娩時間進行對比。結果:在2組產婦,觀察組自然分娩為96.29%(52/54),分娩時間為1小時內77.77%(42/54),1-2小時18.51%(10/54),2小時以上3.7%(2/54);對照組自然分娩為72.22%(39/54),分娩時間為1小時內40.74%(22/54),1-2小時44.44%(24/54),2小時以上14.81%(8/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探究結果得產科護理新模式對產婦分娩有著較高的幫助,產科護理新模式對產婦進行心理調節與安慰,使產婦不僅分娩時間縮短,還提高了自然分娩的幾率[1],是值得推廣的護理路徑。
【關鍵詞】 產科護理新模式; 產婦分娩質量;作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214-01
在整個懷孕過程中,分娩時最終的一個階段,但是分娩也是孕婦最痛苦的階段,分娩時得痛苦讓孕婦對分娩產生恐懼,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嚴重時會產生心理疾病,增加產婦分娩的困難程度。因此如何更好的護理產婦分娩是我院重點關注的問題,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要加以針對性的護理,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對于提高產婦分娩的質量有著顯著的效果。本次研究目的在于進一步證實產科護理新模式對產婦分娩有顯著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54例為觀察者;另外再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54例作為對照組。本次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如下:女性108例,年齡24-32歲,平均年齡(26.6±2.9)歲,孕周32-42周,其中初次生產孕婦50例,經歷過生產孕婦58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無統計意義,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對照組 對對照組的病人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根據產婦的情況進行各類檢查,記錄相關數據進行評分。
2.2 觀察組 對觀察組病人采用產科護理新模式,產婦還需要精神上的安慰,用愉快的心情來迎接寶寶的誕生,丈夫應該給孕婦充分的關懷和愛護,周圍的親戚朋友及醫護人員也必須給產婦一定的支持和幫助,精神準備的越充足,對分娩越有好處。
2.2.1 體征觀察監測 密切關注孕婦的各類身體指標,重點監測孕婦的體溫、脈搏、血壓,胎心音等。日常關注孕婦身體狀況,比如陰道是否有流血狀況,子宮是否有收縮現象,如若病患出現規則性宮縮的狀況,醫護人員需要及時觀察病患的呼吸及脈搏的情況,若發現病患呼吸高于24次一分鐘,脈搏高于120次一分鐘,則需要對孕婦進行緊急搶救治療,孕婦有可能患有心力衰竭癥。
2.2.2 藥物護理 因為孕婦特殊的體質,醫護人員必須提前準備好藥物,在無法避免的必須情況下可對孕婦注射鎮定劑,緩解孕婦的激動情緒;此外關注孕婦24小時內的尿量,如若孕婦出現水腫加深情況,醫護人員需使用利尿劑,幫助孕婦減少心臟的負荷力。
2.2.3 飲食護理 孕婦飲食應該保持清淡,減少鹽、油、脂肪的攝入,以此減少孕婦心臟的負荷力。如若選擇陰道順產的孕婦則應該適量增加蛋白質得攝入,儲存生產能量;選擇剖腹產的孕婦則在生產前應禁止食物攝入。
2.2.4 心理護理 首先對孕婦者進行心理安慰,護理人員對孕婦者容易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分析,解答疑問。護理人員與孕婦者有較多的溝通,對孕婦者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有一定的了解,傾聽并解答孕婦的疑問,消除孕婦的各類焦慮。解答的同時,對孕婦多加鼓勵,讓孕婦認識到不良的心理情緒能夠影響到病情,幫組孕婦樹立信心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生活習慣。
2.2.5 分娩期的護理
2.2.5.1 第一產程護理 孕婦分娩時做好靜脈通道的建立,心電監測,氧氣預備,對孕婦的各類指標做好記錄,分娩時鼓勵產婦,緩解其緊張的狀況。與孕婦溝通,孕婦如若出現子宮收縮不規律情況,醫護人員則需指導孕婦呼吸,放松情緒,并密切關注其胎心音的變化。
2.2.5.2 第二產程護理 在此階段的孕婦心臟負荷力處于最大狀態,極易引發心力衰竭。醫護人員需要重點關注孕婦各類指標及實時狀況,并提前準備好搶救藥物。選擇陰道順產的孕婦如若身體狀況不佳則應進行剖腹產手術。
2.2.5.3 第三產程護理 在此階段的孕婦身體狀態發生急劇的變化,在胎兒生產出后,醫護人員應及時為產婦做子宮按摩,為避免產婦因腹壓的下降而引發心力衰竭的情況,應對產婦腹部加壓。在孕婦進入產房后,需密切關注其身體各類指標,等產婦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將其轉運入母嬰室。
2.2.6 產褥期護理
2.2.6.1 產后護理 在生產后72小時內產婦依然有心力衰竭的危險,因此術后的護理非常重要。醫護人員需密切關注產婦的身體各類指標,在產婦恢復較佳的情況下,可指導孕婦變化臥位,并且可以適當下床進行運動。
2.2.6.2 產后喂養指導 在進行母乳喂養時,醫護人員應該首先分別產婦是否具有喂養的體質,如若產婦心功能虛弱,則不可進行母乳喂養需要人工喂養,如若產婦心功能較佳,則可以進行母乳喂養,同時產婦也應根據自身疲憊情況注意休息。產婦生產完后,需清洗外陰,保持自身的衛生清潔,防止感染。
2.2.6.3 健康指導 產婦在生產完后容易出現產后抑郁的情況,醫護人員應對孕婦進行心理指導,并指導產婦家人關心照料產婦。
3 結果
通過2組產婦數據對比,觀察組自然分娩為96.29%(52/54),分娩時間為1小時內77.77%(42/54),1-2小時18.51%(10/54),2小時以上3.7%(2/54);對照組自然分娩為72.22%(39/54),分娩時間為1小時內40.74%(22/54),1-2小時44.44%(24/54),2小時以上14.81%(8/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分娩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
4 討論
通過本次的研究分析,我們可從記錄的數據上明顯的看到,觀察組采用產科護理新模式,主要分三個階段對產婦進行護理“生產期、生產中、生產后”對產婦及胎兒都有著較好的幫助,提高了產婦生產的安全性,也使產婦手術后恢復的日常生活質量得到上升,并發癥減少。綜上所述,產科護理新模式路徑相較于傳統護理在對產婦分娩護理是更為有效的,是一個較好的護理路徑,值得我們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月紅,馮鳳英.經產婦與初產婦妊娠及分娩結局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3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