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棟 阿依蘇旦?買買提
【摘 要】 目的:觀察對早產兒實施兒科保健,對幼兒體格、智力發育的影響。方法: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新生兒科住院治療的141例早產兒作研究對象,用雙盲法將141例幼兒分為對照組70例、觀察組71例,觀察組幼兒接受早期撫觸、運動訓練、被動體操等兒科保健,對照組接受常規育兒指導,隨訪1年后,對比兩組幼兒體格、智力發育情況。結果:觀察組幼兒1年后智能發育、體格發育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早產兒實施常規育兒指導,同時予以早期兒科保健,有助于幼兒體格、智能發育,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體格;智力;兒科保健;早產兒
【中圖分類號】R8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247-01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臨床圍產期檢測、治療水平明顯改善,早產兒存活率不斷提高;但相比于健康新生兒,早產兒胎齡周期較短,身體發育上存在一定缺陷,影響幼兒體格、智力的發育[1]。臨床如何改善早產兒預后結果,一直是研究熱點課題。本研究,對71例早產兒實施早期兒科保健,觀察其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新生兒科住院治療的早產兒141例,采用雙盲法分為兩組,觀察組71例中,男40例、女31例,胎齡30~36.5w,平均(28.7±2.4)w;對照組70例中,男38例,女32例,胎齡29~35w,平均(28.3±2.2)w。對比兩組早產兒資料(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早產兒接受預防注射、輔食添加、喂養等常規護理與育兒指導;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早產兒聯合早期兒科保健干預,具體方法:(1)家長教育:組織家屬參與早產兒常見并發癥、生長發育、喂養等知識講座,提高家長認知程度,及提高識別、應對異常情況能力,并提高家長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早期兒科保健。(2)撫觸護理:由經過專業培訓人員進行撫觸保健,可于出生后24h開始,撫觸護理時維持室內濕度55~60%,溫度30~34℃;操作:使用潤膚油潤滑雙手,控制力度適當,先取俯臥位,進行背部、臀部撫觸,調整體位側臥位,進行四肢撫觸,最后仰臥位,對腹部、胸部、頭部進行撫觸,注意動作輕柔,輔助過程中多與幼兒進行目光、語言交流;注意撫觸時間于喂奶后、沐浴后。(3)被動體操與運動培訓:在家屬積極參與下,指導家屬不同年齡階段相應運動訓練,先進行抬頭、翻身等簡單動作,在進行爬行、坐、站立等訓練;同時指導家屬正確進行上肢、下肢的屈伸運動等。(4)言語、認知干預:告知幼兒家屬多與患兒眼神、言語溝通,并根據幼兒發育情況,給予幼兒看、聽、視等訓練,刺激幼兒感官名感性。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早產兒均進行為期1年隨訪,統計幼兒智力、體格發育情況;采用“兒童智能發育量表(CD-CC)”評估幼兒智力;體格根據幼兒體質量、身高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數據分析,觀察組早產兒1年后智力發育、體格發育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3 討論
早產兒即指胎齡28~37周、胎兒未發育完全即娩出嬰兒,又稱未成熟兒;與健康兒相比,早產兒各系統器官功能、適應能力等均相對較差,生命極其脆弱;雖然近年來,早產兒存活率不斷提高,但幼兒對外界適應力較差,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誘發各種疾病,造成嚴重不良后果[2]。
據有關調查顯示,早產兒行為發育、智力發育相比于足月兒較為落后,且腦癱發病率較高。加之家長對早產兒認知不足,未及時處理早產兒腦癱、智能低下情況,導致致殘率增加,為家庭造成重大負擔與痛苦[3]。
近年來,臨床大量研究證實,出生后三年間是幼兒語言、運動、感知覺、視聽發育黃金階段;若早期能對早產兒進行科學、有效的保健護理,可極大改善幼兒預后結果。本研究對觀察組71例早產兒實施早期兒科保健干預,結果顯示,其體格、職能等發育均優于對照組(P<0.05)證實,早期干預的價值與可行性。經分析,早產兒出生后早期階段,幼兒中樞神經仍屬于快速增值期,機體各組織器官仍然具備良好的發育、生長潛力;在此階段對其進行科學、良好的早期干預、訓練,對幼兒體格、腦力發育等均有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隨著早產兒的存活率增加,其預后發育、成長備受各界關注,早期兒科保健,可有效促進早產兒各方面發育,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濤, 李麗華, 白雪明. 兒科保健對早產兒智力和體格發育的影響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2):225-227.
[2] 邊海燕, 尹曉丹. 探討兒科保健對早產兒智力和體格發育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48):49-49.
[3] 張艷輝, 李麗娟. 早期發展綜合訓練對早產兒體格發育和發育商影響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35):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