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王艷萍 孫雪梅
【摘 要】 絕經前后諸證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婦女在絕經前后,出現烘然而熱,面赤汗出,心煩易怒,潮熱盜汗,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心悸健忘,手足心熱或伴有月經紊亂等與絕經有關的癥狀,嚴重的能夠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導師王艷萍教授對多年臨床經驗加以總結,根據滋補肝腎、育陰潛陽的治療原則,對六味地黃湯進行加減以治療肝腎陰虛型絕經前后諸證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關鍵詞】 絕經前后諸證;六味地黃湯;肝腎陰虛證;王艷萍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268-02
婦女在絕經前后,出現烘然而熱,面赤汗出,心煩易怒,潮熱盜汗,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心悸健忘,手足心熱,或伴有月經紊亂等與絕經有關的癥狀,稱為“經斷前后諸證”,又稱“絕經前后諸證”[1]。本病證候不常同時出現,往往三兩出現,發作頻率和時間無規律性,病程有長有短,數天到十數年不等,容易影響婦女身心健康。
本病的發生與婦女絕經前后的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系。《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女子七七之年,任脈的氣血開始虛弱,太沖脈開始衰退,天癸枯竭,從而導致絕經,形體也開始發生變化,失去生育能力等。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五臟相移,窮必及腎”,所以腎之陰陽失衡,則易累及其他臟腑,而導致其他臟腑受累,產生病變,久則必累及腎臟,故本病之本在于腎,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六腑之陰,精虧血少,天癸將竭,從而導致絕經前后諸證。所以治療此病的關鍵在于滋補腎陰,育陰潛陽。
西醫中,絕經綜合征是指婦女絕經前后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軀體及精神心理癥狀[2]。絕經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包括近期癥狀和遠期癥狀,近期癥狀主要為月經紊亂、血管舒縮癥狀、自主神經失調癥狀以及精神神經癥狀,遠期癥狀包括泌尿生殖道癥狀、骨質疏松、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心血管病變。西醫臨床當中,針對婦女在圍絕經期出現的一系列癥狀,主要采用激素補充治療,通過補充雌激素或聯合應用雌、孕激素,已達到緩解絕經相關癥狀,改善生活質量的作用。臨床醫案舉隅:
患者劉某,女,48歲,已婚。主訴:月經停閉半年余,烘熱汗出2年余。現病史:末次月經:2018年4月19日,7天凈,量可,色暗,伴腰酸。患者自訴近2年月經不規律,周期28—60天不定,平素烘熱汗出,頭暈眼花,腰酸,偶有心煩易怒,乏力,胸悶氣短,飲食尚可,睡眠可,小便正常,近3個月大便偶有不成形。舌淡紅,苔薄白,脈滑數。輔助檢查:尿妊娠試驗:(—),婦科檢查及超聲:子宮、雙側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
西醫診斷:絕經綜合征
中醫診斷:絕經前后諸證,肝腎陰虛證
一診:方藥:生地黃15g、山藥25g、山茱萸25g、鹽澤瀉10g、茯苓10g、牡丹皮12g、郁金10g、甘草10g、雞血藤15g、柴胡10g、浮小麥10g、合歡花10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5劑,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之品,囑其調情志,加以適當鍛煉以舒暢心情。
二診:服藥后心煩易怒,頭暈眼花、乏力、胸悶氣短等癥狀較前略有好轉,睡眠較前稍差,多夢易醒,食欲減退,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滑數。上方去茯苓、枸杞子、菟絲子,加佛手10g、炒雞內金5g、炒酸棗仁15g、茯神10g、龍骨30g、牡蠣30g、陳皮10g。7劑用法同前。
三診:服藥后諸證明顯緩解,夜寐安,飲食正常,二便調,無其它明顯不適,上方繼服5劑,以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未見癥狀反復,基本治愈。
按:治療肝腎陰虛型絕經前后諸證,治當以滋補肝腎、育陰潛陽為本,方中生地黃為君藥,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山茱萸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的作用,山藥歸脾、肺、腎經,具有健脾養胃、生津潤肺、補腎澀精的作用,二藥共用,起到補腎澀精的作用;澤瀉歸腎經、膀胱經,具有利小便、清濕熱的作用,茯苓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牡丹皮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上藥共同組成六味地黃湯,具有滋陰補腎,育陰潛陽的功效,更加具有“三補三瀉”的特點,其中,補藥之量重于瀉藥,表明本方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重在滋補腎陰。導師以此方為基礎,根據患者其他并行癥狀,在其藥味上進行加減,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方中郁金活血止痛、行氣化截、清新解郁、利膽退黃,合歡花解郁安神,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上藥并用,具有疏肝解郁、清心安神之效;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二者同用,能夠起到補腎益精明目之效;浮小麥除虛熱、止汗,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以助經水下行,甘草調和諸藥。佛手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雞內金健胃消食、澀精止遺,兩藥同用,起到健胃消食之效,改善患者食欲不振之癥;酸棗仁補肝、寧心、斂汗、生津,茯神寧心、安神、利水,龍骨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牡蠣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上藥共用,可以有效發揮養心安神之效。
總結
中醫認為絕經前后諸證的基本病機是腎陰陽平衡失調,治療上主要以調補腎陰陽為大法,若涉及他臟者,則兼而治之。治療肝腎陰虛型的絕經前后諸證主要以滋養肝腎,滋陰清熱為主。恩師王艷萍教授善采眾方,勤于學術從中醫的理論出發,進行辨證論治,標本同治。補腎同時注重調脾,標實在心肝,瀉火勿忘理氣化痰。臨證遣方藥,精簡輕靈恒變有度。
在臨床實踐中,導師常教導我們,圍絕經期婦女的情緒因素對病情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也是一種必要的治療手段,要教導患者調暢情志,放松心情,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鍛煉身體,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寶璋,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2] 謝幸.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