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群
微雕作為中國雕刻技法的一個重要分支,從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微觀雕刻,雕刻工匠在擁有扎實的雕刻、繪畫、書法、意念等基本功的基礎上,運用超高的雕刻技術在親自精選的材料上,利用特制的雕刻刀具進行創作。微雕作品不僅能展現出工匠嫻熟的雕工,同時還能散發出獨特的藝術氣息,在以小見大的作品中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中國的微雕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已經有跡可循,又在唐宋時期獲得巨大的發展,最終在明清開始盛行,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微雕藝術是中國雕刻技法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亦是中國藝術發展史上重要的藝術瑰寶,微雕作品中蘊含的文化也將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充分彰顯。
一、精微致遠,相得益彰
從微雕作品不難看出,雕刻家在雕刻過程中需要著重抓住和明確的兩個要素和層面就是“微”中顯“精”。判斷一件微雕作品的品質時,如果該作品雖不夠微小,卻精巧異常,尚可視之為微雕精品;若其雖微小,但卻無精致特點的顯露,則不能稱之為微雕作品,可見微雕作品的藝術性全然體現于“精”“微”二字之間。
“精”:其一,要求雕刻者務必具有足夠的書畫功底和雕刻技藝,只有這樣才有相應的能力進行微雕藝術的創作。其二,微雕作品常常力求所雕之物達到惟妙惟肖的境界,可見微雕藝術對雕刻技術的精湛性的要求。其三,微雕作品的重點還體現在雕刻者雕刻之初的精巧構思。如果作者能對材料、形狀等進行巧妙的構思,在作品上體現其獨特的設計靈感,其作品必定為精品。
“微”:微雕藝術就是進行微觀的雕刻。首先,體現在從“精”雕層面上的技術突破,在微小的物體上展現雕刻者的各種創作絕技。其次,通過微雕作品可以充分展現出創作者對藝術的表達,因為一件微雕作品常常蘊含并彰顯出作者自身雕刻、書法以及繪畫的功底,這些特點全部體現在一件微雕作品上即可稱之為特色,這樣的微雕作品流傳下來也會令人贊不絕口。
二、師法造化,因材施技
微雕從古至今的門類相對較少,主要涉及石雕、玉雕、核雕等,常常是雕刻者通過對選擇材料的巧妙分析以及獨特構思實施不同的藝術創作。近現代也出現了不同的微雕。但是當前比較推崇的最具價值的微雕門類依舊是較為古老的石雕、核雕以及象牙雕。不同的門類能夠依托不同的材質彰顯不同的微雕技術。比如壽山石微雕,所用材質較硬脆,常常需要雕刻者集中意念屏息凝神、一氣呵成,最終能體現出作者刀法筆意與書法的完美融合和統一;而在象牙微雕中則考慮到其材料的軟度,經常以透雕方式進行雕刻,作品常常能夠充分顯示出立體性。微雕作品的因材施技還體現在核雕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明代微雕藝人王叔遠的《東坡泛舟赤壁》,作者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狀將其雕刻成船。同時船頭三人獨具特點、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細致入微,整個作品兼具藝術美、構思美以及真實美,體現了我國微雕藝術創作中對原材料的詳細考究,使作者能夠充分利用不同的材料進行作品的構思、創作和藝術的展現。
三、虛實相宜,浪漫超然
中國藝術作品琳瑯滿目、數不勝數,對其中的精品之作進行研究,可分析出作者在其中蘊含的虛實相稱之意。由于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藝術家常常講究虛實結合、有無相對的理念。這一哲學理念體現在微雕藝術作品中是由于其精巧微小的特點,人們常常不能直接將作品一覽無余。因此,利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可以通過對作品的精巧構思和創作讓觀賞者結合一定的想象對微雕作品進行評析,這不可不稱之為一種絕技,創作者通過在微雕作品中運用虛實手法進行不同的對比,同時體現具象和抽象兩種藝術感覺。這樣的表達方式充分體現出微雕作品于方寸之間盡顯華章的核心特點。
在中國傳統的藝術美學中講究虛實論,也有虛實相生、有無相對的哲學論斷。微雕藝術作品由于精微至極、不能一目縱覽的特征,其虛實相宜的創作手法亦彰顯了中國文化中具象與抽象的哲學思辨。
參考文獻:
[1]付黎明,郭書.精益求精大美至微中國微雕藝術創作的文化思想探微[J].新美術, 2016(5):106-108.
[2]李浩.談微雕藝術:《儒家代表人物·著作·思想組章微刻》創作體會[J]. 浙江工藝美術,2008(1):31-32.
[3]吳愛霞. 大美至微:訪我國著名微雕藝術大師魏鼎[J]. 赤子(下旬),2014(3):70-73.
作者簡介:周鵬群,男,1976年生,首席技師,市民間工藝大師。從事微雕創作二十余載,作品屢次獲獎。代表作品有紫竹毛筆《滕王閣序》、牙雕微扇《古詞》、竹簡《孫子兵法》、牙雕毛筆《蘭亭序》、金石印章《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