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華
[關 ?鍵 ?詞]高中教育;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式教育
就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作用而言,傳播文學知識與宣揚傳統文化的出發點是相同的,并且在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近幾年來,教育部門對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力度進行了重點關注,并且倡導語文教師能夠脫離過去的應試教育思想,將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操作為主要目標。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可培養高中生的愛國情懷與提高高中生的文化欣賞能力,這二者都是高中生完善自身精神建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可向學生傳遞愛國思想
在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文學作品中,許多篇章都是通過對人間疾苦與社會現狀的描寫表達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中精妙的文字語言可引發學生的情感波動,讓高中生在閱讀這些文章時能夠感同身受,與作者實現共情。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這就是語文課程在加強學生文化知識儲備的同時對學生產生的思想教育作用。
(二)傳統文化可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中國的文學作品是以漢字為載體的,那些流傳甚廣的優秀作品無一不能發現傳統文化思想,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思想情感與審美情趣。在學習傳統文化相關知識時,高中生可以更為系統地了解中國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在體會文學作品的情感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欣賞水平。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現狀
(一)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時過度依賴教師與工具書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學習文言文與古詩詞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最常見的形式,高中生在閱讀這些古典文學作品時能夠直接體悟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進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1]。但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學中,大多數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并不高,其在試圖理解文言文內容時總會使用大量的工具書,甚至是直接上網搜索對應的現代文翻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仍停留在現代文學的范疇內,也就無法全面領悟到古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
(二)沒有在語文學習中培養起學生的文化欣賞能力
高中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其理解能力與感受能力都在快速建立中,對于語文教師而言,若想讓學生掌握充足的傳統文化思想,就必須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2]。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有一定影響,傳統文化素養深厚的學生在與人交流時也會不自覺地使用更多的成語或古語。而在當前的教學中,高中生的傳統文化學習還停留在記憶文言文字詞等知識上,應用能力提高緩慢,文化欣賞能力也就沒有取得顯著進步。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新課改后,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具備多方教學意義的優秀文學作品,除了一些外國經典名著的節選,大部分可尋找到傳統文化的痕跡,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將其中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出來,繼承并發揚傳統文化[2]。在常規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地為學生解釋課文中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并分析其中含義以及由來,為學生樹立符合傳統文化要求的價值理念。
(二)利用優秀古典文學作品拓展教學
出于篇幅的限制,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節選了許多經典的古典文學作品,這些節選段落通常是整篇原文的精華部分,能夠最大限度地代表原文的文學水準,教師可借助這些精彩文章的節選部分鼓勵學生在課下時間閱讀原文,或是在閱讀課上開展拓展教學,帶領學生去還原該文章本來的面目,讓學生整體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
綜上所述,愛國情懷是我國當代青少年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感,高中語文不僅要重視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也要關注學生愛國思想的豐沛程度。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感與提高其文學審美能力時,教師可采取滲透教學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學。首先,教師要將教材中本身涉及的傳統文化知識充分挖掘出來;其次,根據教材的延伸,教師可選取一些課外的經典傳統文化作品;最后,教師可在中國傳統節日時為學生宣揚相關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鞏生平.試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06.
[2]林劍卿.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76.
作者簡介:韋俊華(1982—),男,安徽臨泉人,漢族,大學本科,中教一級。
作者單位:臨泉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