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鈴
[關 ?鍵 ?詞]篆文;漢字史;朝鮮
一、關于篆文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關于篆文什么時候傳播到朝鮮半島,目前尚難斷定,只能通過考古發掘資料進行推斷。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批篆字保存在樂浪①遺址所出土的封泥上。三國時代②的印章,統一新羅③時代金仁問寫的《太宗武烈王陵碑》,崔致遠《雙雞寺真鑒禪師大空塔》的碑額也流傳至今,我們得以欣賞到高麗朝以前篆文的局部面貌。高麗④至朝鮮⑤前期多見體現秦漢古意的篆文,與《說文解字》篆文一致。到了朝鮮時期,篆文面臨一大轉折,自稱小中華的朝鮮王室及儒學們積極吸收明朝學文與官制,書寫篆文的需求也越來越盛。隨之朝鮮王室開始出現專門的書寫隊伍,即校書館的篆文書寫官或圖畫書的篆字官,他們一般具備相當高的篆書書寫修養。世宗二十年有條記事:
議政府據禮曹呈啟:“校書館篆字肄習之法, 載在《六典》。 然無黜陟之法, 不肯用心肄習, 圖書及碑碣篆額能書者少, 實為可慮。 乞自今每月試取, 及至殿最, 雖在中下等, 字學居上等, 則從字學等第, 不許貶黜。 其每居上等十分精熟者, 不次敘用, 以勸后來?!睆闹?。
由此得見朝鮮對篆文的重視。至于朝鮮中期,隨著與明朝之間的交流日趨活躍,篆文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始于16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印章上多出現古篆體和各種美術體。從17世紀開始,篆文的功用日漸多樣化,不僅出現在從前的印章、碑額、匾額、柱聯上,而且馬牌、信符等處均以篆文書寫。特別是契會圖示題必須以篆文書寫,逐漸成為一種傳統。明朝神宗萬歷三十四年(1606)篆書大家朱之蕃以使節身份出訪朝鮮,與朝鮮才士互相辯難,賦詩贈答。朝鮮學者金振興(1621—?)通讀從朱之蕃所得到的《篆訣歌》,融貫篆書38體,撰著《篆大學》《松溪各體篆帖》《篆海心鏡》等書,使朝鮮的篆體藝術迎來鼎盛期。同時期有景惟謙的《篆韻便覽》、樸泳的《篆中庸》也傳世至今。通過觀察十六七世紀朝鮮人自己所編的篆文文獻可以發現中韓篆文文獻的異同。
二、朝鮮篆文文獻
下面分別介紹朝鮮中期出現的兩類篆文書籍:一為篆書字帖,二為篆字字典。
1.篆書字帖
目前在韓國能見到的字帖類的書有《篆千字文》《篆中庸》《篆大學》三本。我們認為這類書的編者立足于晉代王羲之的《草書千字文》,這種字帖是供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模板。可以推測學習篆書書法或編一本學習篆書的教材,通常會想到這種形式。我們還觀察到《篆中庸》《篆大學》的文本內容是來自朱熹的四書五經中的某些篇章?!洞髮W》《中庸》原為《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此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統稱為“四書”。朝鮮尊奉儒教為國教,自稱小中華。因此對儒家思想和儒家圣賢的崇尚比較強烈。儒家經典均受到朝鮮士林空前的尊崇。只要是讀書識字的人,皆能誦讀四書,所以用篆書寫這兩本教材。
2.篆字字典
目前能見到的字典類的書有《篆韻便覽》《篆海心鏡》兩本。篆文字典類書,除本身具有的字典查詢功能外,也提供著標準書體,《說文》及歷代字書皆有傳播正字、正體的作用。
朝鮮中期的篆文書籍與中國所傳入字書的大致面貌一致,體例上《篆千字文》《篆中庸》《篆大學》模仿明刻三十二篆體《金剛經》,金振興晚年編寫的《篆海心鏡》與明使節朱之蕃所傳的《篆書偏旁》《海篇心鏡》有直接的傳承關系,《篆韻便覽》則直接繼承其字形。但同時也反映了朝鮮文人特殊的需求?!蹲嵄阌[》創造以韓音韻尾分十類的新字序法,又以字素的概念拆開了篆書,為字素論傳播提供重要條件。尚需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