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保 易明芳 鄭文兵
[摘要]傳統手工藝是先人的智慧凝結,但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傳承與保護任重而道遠,只要堅持問題導向,必能善作善成。
[關 ?鍵 ?詞]傳統;手工藝;傳承;保護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既是一個歷史課題,更是一個嚴峻的現實課題。
隨著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越來越精細化的現代機器工藝對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形成較大的沖擊。加之在時代飛速發展、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審美愛好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傳統手工藝路在何方一直困擾著人們。
徽州地區的傳統手工藝數目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徽州地區具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0余項,省級非遺項目70余項, 還有300多項市級非遺項目,在眾多非遺項目中,傳統手工藝項目占比較大,因此,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任重而道遠。
一
所謂的傳統手工藝,是指人用手并借助于生產工具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改造以生產出適用于人的某種需要的工藝美術產品。其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實用性,即它是人們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產品,如徽墨是用于書寫的顏料,各類徽式糕點能為人所食用等。二是藝術性,即除了實用,手工藝產品還具有藝術鑒賞性,如徽州三雕其藝術觀賞價值就極高。還有,手工藝產品在處理的過程中,加入了生產者自己的審美意識,從而具有了一定的藝術創造特性,而且和工業化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獨特性,任何一件工藝品都是世上唯一的,這使其更具有了保護意義。
傳統手工藝門類繁多,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高大上的滿足特殊需要的高級手工藝,如專為皇家生產的特供產品,或為達官貴人服務,用于觀賞和收藏的高檔奢侈品,如云錦、緙絲、玉雕、牙雕等,它們材料珍貴、工藝繁雜且價值極高,所以加工工藝上有其特殊要求,最大限度地突出利用和順應材質自身自然美感,這是普通手工藝人難以勝任的手工藝;也有尋常百姓生活實用品的制作,它直接服務于老百姓的大眾生活,這類手工藝品品種豐富,和平民大眾生活結合最緊密,生活中也是最常見的,所用的材料較為普通,技術要求也沒有那么高,它注重實用性,因而觀賞性相對較弱。
無論何種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同樣具有非遺的活態傳承特性,它集中體現了工藝品生產所在地人們的宇宙觀、世界觀,因而,不同類型的手工藝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功能與文化內涵,既凝結著先人們的生活智慧和實踐經驗,也是先人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
就徽州地區而言,列入第一批省級非遺名錄的萬安羅盤制作技藝 、徽墨制作技藝、 歙硯制作技藝、徽州漆器制作技藝、徽州建筑技藝、徽派盆景技藝 、祁門紅茶制作技藝 、綠茶制作技藝等等,是徽州先民世界觀的集中體現,也是獨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這些傳統手工藝既是尋常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也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它們既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徽州傳統文化的凝聚;既有實實在在的實用性,也有徽州先民高超的藝術智慧滲透其中。因此,傳承保護徽州傳統手工藝意義十分重大。
二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強大的沖擊,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科技進步與工業文明的沖擊。伴隨著科技進步,工業化正在對傳統手工藝予以致命打擊。新技術、新材料廣泛應用下的現代生活用品具有更新換代快、批量化生產且物美價廉的特點,而傳統手工藝產品強調慢工出細活,因而生產周期相對較長,更新較慢。一個工藝一旦固定,一般不會輕易變更。因而與機器加工的新產品相比難有競爭力,如磨剪刀、戧菜刀、修雨傘、彈棉花、修鍋底……這些曾經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老手藝正逐漸消失,再比如過去廚房中的竹木制品和陶土制品,已被廉價的塑料和不銹鋼制品所取代。原本竹木、陶土制作的傳統手工藝轉型、淘汰是大勢所趨。
第二,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朝著快節奏、便捷化、簡約化方向發展,而源于農耕社會的傳統手工藝大都難以適應現代日常生活的需要。比如日常穿著的服飾,隨著工廠化、流水線,不斷翻新樣式的出現,傳統服飾手工藝就失去了市場。再比如歙硯,隨著書寫方式的變化,硯臺已經由過去的實用價值更多地轉化為觀賞價值,我們雖不能說歙硯就此失去了市場,但至少已經發生功能性的變化,這是歙硯市場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
第三,市場萎縮或消失。一個時期以來,我國有很多民俗被弱化甚至消失,這必然導致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手工藝的衰落。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時下我們常有年味不足的感覺,我們似乎已經很難找到過年的味道,原因在于年俗的不斷簡化和“革命化”。比如春節不再貼年畫和灶畫,使制作年畫和灶畫工藝品行業衰微;過年、元宵節不再張掛傳統手工燈籠、舉辦燈會,直接導致很多燈彩藝人的改弦易轍,像徽州傳統手工藝中民間宮燈制作技藝、獅子舞、麒麟舞、字舞、蛤蜊舞、花棍舞、龍鳳呈祥(板凳龍)、山越之秋(趕野豬)、雉山鳳舞、采茶撲蝶舞等的衰落當是必然的后果。
三
面對沖擊,我們既要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又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正視問題,更要解決問題,尤其要在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做好創新大文章。
首先,遵法建制,做好傳統手工藝的保護。2011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我國政府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而制定的法律制度,該部法律共6章45條,它規定了我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對在調查基礎上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傳承人作了強制性規定。我們應當遵守該法律,同時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律制度,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其次,問題導向,構建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大格局。發揮政府、民間組織、民眾在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中的作用,構建政府為主導的融教育、傳承、創新為一體的保護傳承大格局。政府應該在政策、資金支持與營造保護傳承傳統手工藝良好氛圍上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比如重視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打造傳統手工藝特色村鎮等;組建民間保護協會,按傳統手工藝類別組建文房四寶協會、歙硯協會、工藝美術協會等民間組織,建立非遺展示館,形成以民間非遺博物館為主、專題博物館和非遺展示中心為輔的多層次的保護格局;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參與保護傳承非遺的意識與積極性;立體打造教育、傳承、創新模式,做到教育、傳承、創新一體規劃、一體實施,注重保護傳承與美好鄉村建設的結合,挖掘、扶植新安畫派、徽州三雕、徽派建筑技藝等傳統文化項目,使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承中來。
再次,措施引領,把傳承做實做細。創新以師帶徒形式,重視教育、傳承的結合,依托各級各類學校,成立各具特色的珠算、徽州民歌、徽劇、黎陽仗鼓等民俗、戲劇項目傳習基地,聘請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實地傳授技藝。發揮地方應用型高校、職業技術院校的作用,開設各類傳統手工藝培訓班、學制班,系統傳授傳統手工藝技藝,實現傳統手工藝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的良性互動機制。
最后,利用互聯網,創新傳統手工藝。前文已述,對于現代產業,傳統手工藝有諸多逆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已經呈現出邊緣化的現象。然而,網絡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卻為傳統手工藝未來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展示推廣、銷售的嶄新空間。傳統手工藝一般而言地域偏遠、生產規模較小、資金不足且資金籌措難,而互聯網建立的廣闊空間完全打破這種被動局面,問題只在于你要勇于、善于推銷自己;為傳統手工藝的交流和展示提供更為廣闊和專業的平臺,網絡社區可以做任一市場細分,這讓傳統手工藝有了自己施展才華的空間,關鍵在于只要你愿意、勤奮展示自己;為傳統手工藝的定制生產、個性化生產提供可能,互聯網使供需雙方的交流突破熟人圈子,各種自媒體讓你可以以各種方式充分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從而實現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一切取決于你的膽識與智慧。因此,做好互聯網+,使傳統手工藝舞臺廣闊、前程似錦。
參考文獻:
王燕.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傳承[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曾小保(1963—),男,安徽旌德人,黃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
易明芳(1981—),女,安徽宣城人,黃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
鄭文兵(1969—),男,安徽歙縣人,黃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黃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