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陽興
[摘要]中國木雕藝術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從形式美向藝術美發展。佛教藝術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管是在文學、繪畫,還是在建筑、雕塑等藝術領域,佛教題材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莆田木雕藝術在佛像人物題材創作中,側重于表現手法的運用和題材的選取,不僅要做到展現作品整體效果的美感,還要保持作品的藝術表現效果。
[關 ?鍵 ?詞]佛像人物;莆田木雕;題材選取;表現形式
中國木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隋代至五代的木雕,以佛、菩薩、羅漢等寺院造像最為引人注目。自唐宋開始,木雕大量用于宮殿、廟宇、民居的建筑裝飾。源于生活的木雕藝術,題材大多選自民間生活,具有普遍性,一般有吉祥圖案、神話典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民俗風情等幾大類。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自漢魏隋唐乃至元明清各個時期,前后數千年的歲月中,無論是在文學、繪畫,還是在建筑、雕塑等藝術領域里,佛教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佛教自身就具有的深奧的經教義理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傳統藝術的內涵。
一、莆田木雕在佛像人物題材上的選取應用
筆者從1991年開始從事木雕至今,受到多位工藝名師的指導,尤其是在工藝美術大師方文桃、胡金佐的教導下,在大型佛像雕塑上的藝術造詣日漸提升,爐火純青,擅長雕刻歷史名著人物、神話傳說以及佛教人物題材,如《三國演義》名著中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傳說故事如嫦娥奔月、八仙過海等。莆田地區是中國著名的木雕之鄉,傳統民俗文化浸透在各個方面,體現在木雕題材造型上就是各種佛像造型、民間傳說題材等。
福建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著稱,興于唐宋,盛于明清,風格獨特,在深厚的傳統背景下發展至今,一枝獨秀,煥發出極具閩莆地域特色的活力,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木雕佛像、木雕工藝品產地和集散地。莆田木雕以圓雕為主,也有浮雕、鏤空雕,多雕刻武將、神佛、仕女等古代人物。早期多選取福建常見的龍眼木為原材料,利用其根部及曲折疤結雕刻出老翁、仕女、仙佛等古代人物,光澤美麗,線條流暢,造型精致。
筆者在長期的木雕創作中,除了創作那些耳熟能詳的傳統歷史典故、人物典故的題材外,尤喜歡以彌勒佛和觀音等人物造型為創作題材,同時用沉香木進行雕刻創作。沉香雕刻作為一種體現精神文化的藝術形式,其獨特醇厚的香氣,自然天成的通直或微呈波形的紋理,色澤細膩柔和,為其成為高端的雕刻良材奠定了基礎。
由筆者設計創作的沉香木雕作品《福在眼前》,以彌勒佛為創作題材,塑造了彌勒佛站在布袋上,雙手高舉一根飛龍盤旋的如意,如意上方又坐著兩個招財童子,造型獨特,人物形象生動。作品整體線條優美,刀法精道,精巧玲瓏,充分把握住了沉香天然的外在形態特點,在不浪費珍貴材料的情況下雕刻了一尊整體磅礴大氣、直觀柔潤、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香氣沁人、笑口常開的招財彌勒佛的形象,寓意福在眼前。這件作品在2015年12月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折服了評委,摘得了本次博覽會的金獎。
二、佛像人物題材在莆田木雕中的表現形式
木雕是我國的一項古老的技藝,在長期的發展當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也形成了不同的雕刻手法,使用不同的刀具。在莆田木雕的工藝制作中,雕刻刀和輔助工具起到重要的作用。刀具齊備,會磨會用,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技巧,使行刀運鑿洗練灑脫,清晰流暢,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從題材的廣度和深度而言,莆田木雕中的傳統佛像人物題材造型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抓住“民間”要素的存在。這種藝術品的生命力,來源于民間,長存于民間。此外,現代莆田木雕作品的成型,審美價值的提高和藝術風格的表現,都是為了滿足最原始的審美需求而出發的,離不開地方民間文化的影響。因此,創作一件木雕人物精品就必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創作源于生活的民間文化,并始終體現作者的理念與追求和對藝術的獨特認識與感悟,既用形體來表現客觀世界的人和物,或具象、或抽象、或形象,又要結合利用木材所特有的質地、色澤、紋理等特性。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在古人的不斷探索發現創新下,我國的木雕藝術取得了重要成就,是中國藝術的瑰寶,讓世人嘆為觀止。一件木雕藝術品的問世需要從挑選木料開始,到下刀雕刻成成品,需要煩瑣的步驟和謀劃,需要工匠刪繁就簡、游刃有余。時至今日,莆田木雕工藝有平雕、淺雕、深雕、鏤雕、圓雕、深浮雕等幾大種類。
佛像人物題材雕刻,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其表現手法多樣,主要就是用各種可雕塑的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以觀賞觸摸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反映出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因此,對于一件好的佛像人物雕刻作品來說,展現在觀賞者面前,首先人物的形象要美,其次要通過精巧的表現手法展現作品的動態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形象生動,最后一個更重要的要素是要表達出塑造人物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意境。
佛教雕刻藝術有著輝煌而燦爛的歷史,作為雕刻設計者,不僅要挖掘古老的文化瑰寶,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更應該擔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學習新知,不斷拓寬視野,與時俱進,把佛教雕刻藝術推向新局面。
三、佛像人物題材在莆田木雕中的具體表現
莆田木雕得以興盛,與它所選的題材息息相關,涉及題材十分豐富,包括宗教信仰、民間傳說、莆仙戲曲、歷史人物、祥禽瑞獸、花草魚蟲等。尤其是對于人物故事題材融合技法最為突出,普通民眾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便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莆田人把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故事或圖案刻在建筑物或日用器物之中,老百姓在平日里可以目睹這些工藝品,審美要求得到滿足,又因為是喜聞樂見的內容,很自然地引發了他們的愉悅心情,再次獲得藝術感受。
佛像人物題材在莆田木雕中,在對美的表現上,手法多樣,展現的形態各異。比如菩薩,除了要表現菩薩善良、慈祥方面的美外,還要表現其自在休閑的美。有的右腳盤起來,靜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葉,代表著慈悲;有的左腿伸向前去,伸展猶如一朵剛開放的蓮花,代表著智慧。
現如今的佛、菩薩造像藝術的表現更加平民化,從表現的角度來說,主要是為了體現佛菩薩普度眾生、關心百姓;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則要體現富于變化的五官形象,讓人感受優美的形態和立體感,同時刻畫出流暢的衣紋褶皺線條。例如,由筆者設計創作的木雕作品《西方三圣》,造像線條勻稱而充滿韻律,肌膚細膩豐滿,慈眉善目,儀態萬方,充分體現出中國佛造像的含蓄之美。作品采用傳統彩塑工藝技法,采用香樟木雕刻成型后,再施彩繪,塑造了三尊肅穆端莊的形象,造型生動、姿態自然,人物臉部表情生動傳神,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流暢,整體色彩豐富,衣著彩繪紋飾金碧掩映,細膩精致,尤以蓮花紋為主。
中國古代的佛、菩薩的造像藝術蔚為大觀,難以計數,造就無數藝術珍品,這些佛像既打上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印記,又集中體現了古人的無窮智慧,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感情與審美要求。因此,在莆田地區的現代木雕題材大多是人們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勞動生產、生活觀察和各種思想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產物,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人們通過塑造佛像,同時將自己的思想寄托其中,賦予塑像鮮明的時代性、地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