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清泉
一、為什么選擇“禪”作為創作題材
“禪”作為一種具有濃厚歷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宗教文化,長期以來對人們生活的各領域產生著重要影響,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從小便聽過關于佛教的故事,參觀過佛教的各種寺廟,少林寺、五臺山這些佛教圣地在我心中有著獨特的記憶,這是我之所以選擇“禪”作為創作題材的重要原因。
二、書法和工筆畫的結合
書法和國畫都是我國所特有的藝術,各自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種傳統藝術文化的結合是對傳統藝術更好的傳承。書法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屬于線性藝術。作家可以表達藝術水平,表達自己的情感。中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畫筆來表達和描繪藝術家的情感心態。佛教題材的書法和中國畫在古代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正是這些作品的交相輝映,使得佛教文化在我國的傳播更加廣泛和迅速。
三、創作繪畫的步驟及重點
1.畫的構成
在我創作的作品中,有一幅書法和國畫共同構成的卷軸作品。此畫卷長3.6米,寬0.6米。其中我采用了三張佛像作為畫的基本基調,在其中穿插了三幅書法作品。二者相輔相成,讓作品更加具有豐富感和沖擊感。畫卷從左往右分為八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整幅作品的主題“禪”大字用隸書書寫,小字采用了行書;第二部分為如意輪觀音像;第三部分為節選《金剛經》內容,用隸書書寫;第四部分為白衣觀音像;第五部分為節選《金剛經》內容,用隸書書寫;第六部分為羅漢像;第七部分為《心經》,用篆書來書寫;最后的第八部分為單個“悟”字,用隸書書寫,落款部分用行書書寫,在內容上用“悟”作為“禪”的理解,形式上前后呼應來達到整體的效果美感,能夠相得益彰,融合在一幅作品里。在佛像和書法下面我運用鎏金宣紙作為底襯,來襯托出佛教的嚴謹與莊重。
2.細節變化
我的創作中,佛像是主題,而書法從中貫通佛像使畫面具有連貫性。三個佛像:如意輪觀音像、白衣觀音像、羅漢像。三個佛像中都有大量的染色,突出黑白的觀念,增強視覺沖擊。三部分的書法,我分別采用了“隸書、漢簡、篆書”來書寫《金剛經》(節選)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作品都是佛教文化中的經典之作。尤其《心經》更是作為佛學最經典之一被歷代書畫家所背誦、運用。隸書算是我們平時接觸較多的一種字體,它也有著很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漢簡更是書法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書體的演變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雖然我們平時接觸篆書相對少一點,可它是文字統一的先河。我用這三種書體,希望能讓當代的大學生不只關注常用的楷書、行書。要記住書法史上的字體種類繁多,每一種字體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在用墨上,佛像部分勾線運用濃墨,分染上用淡墨一遍一遍地染色,做出顏色上的變化。在書法中我用濃墨兌一點水來讓書寫更為流暢。在具體操作中,我用鉛筆繪制佛像的清晰輪廓,然后用勾線筆跟蹤佛像的輪廓。隨后用羊毫筆沾淡墨在該上色的地方一次次分染完成最終的佛像。在寫書法時,由于字形太小,我用小筆在紙上抄寫佛經內容??此坪唵蔚牟襟E,完成起來卻是相當不容易。
3.材料的結合
在中國畫的歷史中,使用的載體有很多,比如:紙、絹、帛等均可作為國畫的載體,常見的有絹、紙本。紙本則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極其易受水的生宣,另一種為不太易受水的熟宣。而書法載體更是種類繁多,其中也是以紙本、絹本為常見載體。此次創作,我使用的是熟宣,因為熟宣不易受水,在工筆畫的創作中更能得心應手,并且在書寫中因為其特性也不會湮墨,故而能更好地去書寫。毛筆也是書法和中國畫中重要的一個工具,也具有繁多的種類。在創作中,我選擇用狼毫的勾線筆和羊毫小筆及兔毛小楷筆,狼毫勾線筆用來畫工筆的佛像,羊毫小筆用來給佛像上色,兔毛小楷筆用來書寫里面的書法小字。當然,墨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按照制作墨的原料來區分,可以將墨分為松煙墨、油煙墨、油松墨等。油煙墨溫潤具有光澤,其表現層次豐富,多用來畫畫;而松煙墨則墨色敦厚飽滿,更適合書寫。在創作中我的畫和字分別采用了這兩種墨汁,以達到最好的表現效果。
在一次次的摸索和臨摹過程中,我發現在繪畫時不能一味追求技藝是否得到表現或者是墨色的變化是否優良。更需要我們擁有一顆敬畏之心去完成,去尊重國畫的內在素養。書法也是意境的表現,能體現出對藝術的認知和追求。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更要保持對國畫和書法的這一份敬畏,認真去臨摹優秀作品,讓自己的技藝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自己意境的提升。愿國畫和書法作為我國特有的藝術能夠在歲月發展長河中經久不息。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