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子,趙 烽,熊 鷹,張 武,任云峰
(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 骨科,云南 昆明 650051)
目前,成人肱骨遠端骨折多選擇手術治療,手術遵循解剖復位、堅強固定的原則,以促進肘關節早期功能鍛煉[1]。采用雙鋼板固定技術已形成共識,常用的內固定物有普通重建鋼板和鎖定加壓接骨板(LCP)兩種,均可獲得良好的固定穩定性,但由于肱骨遠端特殊的解剖形態,術中存在鋼板塑型困難、貼服性差,鋼板螺釘與鋼板位置、角度固定,術中應用靈活性差等問題[2-3]。針對上述問題,2012年4月-2015年12月我科應用一種新型內固定系統-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治療肱骨遠端骨折75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共納入75例,男46例,女29例;年齡18~56歲,平均35.5歲。致傷原因:摔傷33例,墜落傷27例,車禍傷15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經X線、CT檢查。骨折按AO分型:C1型16例,C2型8例,C3型1例。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手術至損傷時間為7~14d,平均為10d。
二、新型內固定系統結構 新型內固定系統由我院熊鷹教授設計,命名為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它是由連接棒、連接塊(鉤)、鎖定螺釘和非鎖定螺釘組合而成的內固定支架系統[4]。按棒的直徑分為2.5mm,3.0mm,4.0mm,5.0mm和6.0mm 5個規格。連接塊內部設有平行于連接塊平面的連接勾,與連接棒滑動匹配;垂直于連接塊主平面設有螺釘孔,連接槽與螺釘帽局部交叉;普通螺釘或鎖定螺釘與螺釘孔匹配,螺釘之錐帽緊壓于連接棒上,見圖1,本組采用的連接棒是3.0mm規格。
三、手術方法 采取臂叢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外展放于臂架上。采用肘關節內外側雙切口或后正中縱向切口,自鷹嘴尖近側10~15cm,向肘內側彎曲,繞過鷹嘴,然后返回中線并延伸到鷹嘴尖遠側5cm。嚴重關節內粉碎性骨折采用尺骨鷹嘴截截骨術顯露。其余采用肱三頭肌一肘肌筋膜蒂翻轉入路,術中注意保護尺神經,暴露并分離尺神經,用橡皮條牽開。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準確將碎骨塊復位,肱骨遠端關節內骨折必需解剖復位。復位后用克氏針臨時固定,按照肱骨內、外側形狀預彎連接棒,內側棒置于肱骨內側柱的內上髁嵴表面,外側棒置于外側柱的外側,安裝連接塊及螺釘,固定骨折。
四、術后處理 術后患者第1d即開始功能鍛煉,包括無負重主動功能鍛煉(活動量以患者耐受為度)及持續被動活動治療儀輔助鍛煉,常規開始負重活動時間為術后4周。其他康復治療措施包括熱療、超聲治療及手法輔助治療等。
五、功能評價 肘關節功能評估采用Mayo肘關節功能評估指數[5]。
六、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手術時間70~150min,平均90min;術中出血量100~400mL,平均300mL。75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36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12~16周,平均14.5周。并發癥發生情況:傷口感染1例,肘關節異位骨化4例,內固定無松動、拔釘及斷釘。末次隨訪患者肘關節屈曲平均120.5°,伸直平均5.7°;旋前平均86.4°,旋后平均75.8°。術后12月肘關節功能評定參照Mayo肘關節功能評估指數進行,評價結果:優48例,良20例,中7例,優良率90.7%,術后3月時,患者肘關節功能最大程度恢復,與術后末次隨訪無明顯差異,見表1。

圖1
表1 患者手術后各階段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n=75,分)

表1 患者手術后各階段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n=75,分)
注:與末次隨訪比較,*P<0.05。
項目 總分疼痛 45日常生活 25末次隨訪43.0±1.2 23.8±0.6活動功能 20 16.4±2.5穩定性 10 9.5±0.1術后1月22.5±1.6*15.3±2.8*8.8±1.2*8.5±0.6術后3月 術后6月41.8±0.7 43.2±1.0 16.0±1.3 16.3±1.2 9.2±0.6 9.0±0.4 20.1±2.5* 24.2±0.6
一、現有內固定方式及存在的問題 成人肱骨遠端內外髁向近側延伸形成堅強的雙柱,合理的固定不僅要恢復肱骨遠端的解剖形態,還要提供堅強的固定,為早期功能鍛煉提供保證。肱骨遠端雙柱的概念認為[6]:應對肱骨遠端內外側雙柱進行固定,比較常用的2種固定方法是雙鋼板垂直固定和雙鋼板平行固定。AO理論認為雙鋼板互成90°放置固定的剛度和抗疲勞度最強,Driscoll等[7,8]推薦平行雙接骨板內固定技術,他們認為垂直雙接骨板外側柱數量較少的螺釘不能保證其堅強固定,且基于解剖學上的特點,在外側柱的骨嵴上放置平行鋼板常常比較困難,技術要求較高。因此,如何放置內固定存在一定的爭議。常用的內固定物包括重建鋼板,LCP解剖鋼板,普通重建鋼板側緣的凹槽使得鋼板易于三維塑形,但存在螺釘松動、內固定失敗風險。鎖定重建鋼板和LCP解決了螺釘松動的問題,但是鎖定板的螺釘方向恒定,不能在多個角度穿釘,增加了螺釘貫穿鷹嘴窩及冠狀窩的風險。因此,現有內固定不能完全滿足復雜肱骨遠端骨折的手術治療。
二、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應用于肱骨遠端骨折的可行性及優勢 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是一種新型內固定裝置,它是由連接棒、連接塊(鉤)、鎖定螺釘和非鎖定螺釘組合而成的內固定支架系統。熊鷹[9]研究表明: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與鎖定接骨板釘系統相比,應力更分散,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上最大應力比釘板系統小19.2%,內固定折彎及斷裂的發生率更低。趙烽等[10]報道采用橋接組合式骨折內固定系統治療45例股骨干粉碎骨折患者,肢體功能優良率為93%,無1例出現內固定松動、斷裂等并發癥。熊鷹等[11]報道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治療肱骨多節段骨折共13例,肘關節功能優良率92.3%,未出現內固定松動、斷裂。動物實驗、生物力學測試、臨床結果均證實了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在復雜骨折治療上的優勢[4,9-12],充分說明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具備足夠的強度,可應用于肱骨遠端骨折的固定。
其獨特的結構設計,使其應用于肱骨遠端骨折時,不僅強度可與傳統釘板系統相媲美,操作中更有釘板系統無法匹敵的優勢:⑴可操作性好。連接棒為圓形,塑形方便,可使內固定更符合肱骨遠端解剖形態。⑵內固定物體積小,減少對肘關節周圍軟組織干擾,利于術后功能康復。⑶連接棒長度可術中根據需要即時截取,減少了鋼板系統規格的限制。⑷連接塊可固定于棒的任意位置,術中可根據需要調整螺釘進釘點,增加到達對側皮質或軟骨下骨的螺釘數量,增強固定的穩定性。⑸螺釘的萬向固定:連接塊可繞棒旋轉,使鎖定螺釘方向更靈活,減少螺釘貫穿鷹嘴窩及冠狀窩的風險。⑹單棒型連接鉤的使用,可隨時根據骨折需要掛鉤固定,以增加固定強度,這不但有利于粉碎骨折塊的固定和位置的維持,還可避免因為復位不佳導致的固定強度降低,減少骨折畸形愈合及骨不連的發生。⑺便于骨折復位操作。對于牽引復位欠佳或難以復位者,該系統可先固定骨折一端并鎖定,另一端置入螺釘但不予鎖緊,然后利用連接塊在棒上的滑動作用,使用撐開或加壓鉗進行撐開或加壓復位。本組75例患者,肘關節功能評定優良率90.7%,與文獻報導的釘板系統治療肱骨遠端骨折療效無顯著差異。Frankle等研究發現垂直雙接骨板內固定組25%的患者出現早期內固定失敗,Komer等發現45例患者中有12例出現內固定失敗,本組內固定無松動、拔釘及斷釘等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應用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治療成人肱骨遠端骨折療效滿意,具備可塑形性強、螺釘植入方便、固定強度好等優點。本研究將一種新型內固定系統應用于肱骨遠端骨折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可為大家選擇內固定時提供參考。其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并發癥,還需大樣本臨床試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