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薇
摘? 要:藝術與科學本屬兩大學科,從本質上來看,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交叉的可能性。然而,于2011年2月17日落成的新加坡的藝術科學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成為全世界第一座融會藝術與科學的博物館,其標志著藝術與科學的合體并非空談。自計算機面世以來,使得傳統的藝術創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當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才剛剛得以穩定下來,人工智能已經來到我們身邊。工智能完全代替呢?眾所周知,藝術創作的核心是原創性。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已經讓這一核心產生輕微動搖。當曾經的事實演變成疑問時,伴隨而來的是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意見的爭論。王蘊紅教授認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趨勢中,藝術將成為其最難接近的部分”(轉自崔爽,2017)。本文旨在探討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上的角色,到底它是否可以讀懂人心,從而進行藝術創作,還是只是屬于科技的算法得出的結果,或者兩者皆是?
關鍵詞:人工智能;藝術創作;計算主義;機器繪畫
1 導言
圖像處理軟件的應用,可以令一張簡單的照片改頭換面,甚至通過對顏色的調整、畫面的合成、原始素材再加工等等,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一張照片,變成具有更強大視覺沖擊力的電影海報。軟件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創作方法與工藝,加入科學技術的元素,成為了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結合媒介。不難發現,一部分從事傳統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例如版畫、國畫等藝術家,他們對添加了科技元素的藝術創作是持抵觸態度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傳統藝術家選擇放下畫筆,逐步轉型為數字媒體藝術家。利用傳統工藝與數字媒體的完美結合,創作出具有新的視覺元素的藝術作品。例如:在完成一幅水墨畫的創作后,通過利用電腦后期制作,添加互動媒體技術,使得一幅靜止的水墨畫變成活靈活現的動態畫作。從這方面看,數字媒體藝術本身就是最典型的藝術與科學的交叉學科。人工智能應用在藝術創作中也是必然趨勢,正如數字媒體藝術的一樣,在發展初期,人工智能面臨來自各個領域的不同聲音,有人表示贊許,因為人工智能給藝術創作帶來驚喜;也有人提出質疑,這是基于一些由人工智能介入進行的創作令人憂慮。例如:復制原創作品(油畫等)等較為負面的應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并不十分明朗。更重要的是,一些不恰當的應用有可能誤導從事藝術創作的年輕人。
2 人工智能與人類在創作上的較量
人工智能出現對藝術創作迎來了新的挑戰。這種挑戰比起當初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顯得更具爭議性。早在2018年10月23日佳士得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幅由人工智能制作的,名為《Edmond Belamy肖像》的作品以七千到一萬美元的價格起拍。人們紛紛議論到底藝術家的價值是否不再如前?博登的觀點是“在數字藝術中,計算機不只是個工具,可以將其比作一支新畫筆,幫助藝術家們做他們自己本來可以做的事情。相反,如果沒有它,這項工作就不可能做到,或者甚至想都不用想”(博登,2017:84)。而在近期引起注意的,是一則由美國摩根大通銀行聘請的人工智能撰稿人為其撰寫的文案“沒錯,你可以把你手中的股權解鎖現金”。該文案贏得的點擊率遠遠超過該公司原本的文案寫手。這無疑又是一則人工智能擊敗人手創作的例子。令人不解的是,到底這例子中的人工智能是如何贏得人們的喜愛的?難道人工智能真的可以讀懂人類思維,洞悉人類喜好從而進行創作?一臺無情的機器人甚至超越人類對人類的了解?學者張開是這樣理解的:“人工智能試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夠模仿人類智能行為的智能機器,這其中包括智能機器人、智能語言識別及處理、智能圖像識別及輸出、深度學習等等”(張開,2019:1)。雖然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還不能夠與人類智能相提并論,但人工智能通過對人的意識、思維的產生過程進行模擬后也能像人那樣進行部分簡單思考,而且未來甚至可能會在某些方面超過人類智能。
回到前文摩根大通的文案例子,根據其首席營銷官Kristin Lemkau的介紹,這一文案的成功源于數據庫的建立。機器人通過收錄的一百萬多條的詞匯,并按照這些詞匯的元素,包括敘事、情感、描述、格式等進行分析,然后,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再重組并加以調整,最后創作出最合乎人意的文案來。Kristin Lemkau進一步解釋,如果有人向機器人提出問題,例如:問為什么選擇用這個單詞而不是另一個,機器人實際上是無法回答的。因為他們的選擇不是根據某個單詞或詞組的意思,而是根據數學答案。學者李豐解釋“經典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被看成是建立在‘歸納建模思路上,即模型來自于對規律或規則的歸納,建模即在描述被描述對象的規則或本質,所以模型中的每個變量和函數都具有特定的規律或規則意義”(李豐,2018:96)。這也許就是機器人與人類在這場創作較量中取勝的根本原因之一。
3 科技成就與藝術創作
“一個藝術創作新樣本只有不能被深度學習算法根據藝術史經驗建立起來的萬能函數所完全擬合,才算得上‘藝術創作”(李豐,2018:98)。那么,到底是人工智能成就藝術,還是科技的手段使藝術的本質核心意義有所偏差呢?那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應該怎樣厘清?對此,李森教授的見解是:“(科學與藝術)永遠不可能相交,但是永遠一起在伸向遠方,因為科學的路徑是直線向前的,而藝術不是,藝術是永遠后退或者回歸,永遠用人類感覺和感知的眼、耳、鼻、舌、身、意初心、詩意初心召喚人的精神回歸家園、回歸天空同遼闊、與河山同起伏、與花草同柔弱的棲居之所,是作為人話之花的藝術,而不是科學”(轉自張雪榮,2018:90)。同樣的道理,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的見解是:“假設有一臺機器,它的構造使它能夠思考、感覺以及感知;假設這臺機器被放大但是仍然保持相同的比例,因此你可以進入其中,就像進入一間工廠。假如你可以在里面參觀,你會發現什么呢?除了那些互相推動和移動的零部件以外,什么都沒有,你永遠都不會發現任何能夠解釋感知的東西”(轉自庫茲韋爾,2016:35)。雖然“人工智能”一詞并沒有被萊布尼茨教授直接引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大膽地理解,萊布尼茨教授所指的“機器”是計算機。由兩位學者的觀點看來,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似乎是不可能融會的。
利用人工智能科技確實可以制作出與原作一模一樣的復制品。然而,一幅達芬奇著名的油畫《蒙娜麗莎》被無限復制后,其獨一無二的價值不復存在。在此,單純就原作創作而言,同一藝術家,同一畫面女主角蒙娜麗莎,處在不同的時間,擁有不同的心情,也不可能畫出與原畫一模一樣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藝術的核心價值“獨一無二”,這里指的不是復制性的不可能性,而是指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的心境、創作的過程、以及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這些因素都影響著藝術創作者與觀眾的溝通,因為,藝術品就是藝術家與觀眾溝通的載體,也就是為什么,當我們看到一些作品時會感觸,甚至當場流淚,這是因為通過一幅作品,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畫面上的內容,尤其還有畫面背后的信息,藝術家想要述說的一個故事、一段經歷、甚至一份心情。恰恰是這些,人工智能尚未可實現。
學者劉潤坤指出“通過藝術品,人類的靈魂超越空間的有限性,可以和世界上任何角落的受眾進行交流。人類靈魂的空間有限性使得人類有了交往欲望,而這種欲望也成為藝術創作的動力之一,從這個角度上可以說,每一部藝術作品背后都凝結著渴望與同類交流的藝術家的靈魂”(劉潤坤,2017:72)。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達,或者到達哪個層面,人工智能是不能代替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學者汪毅毅認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擁有洞察社會大背景而做出審時度勢的‘創意能力?其生成的作品可否成為文化與藝術的引領者?基于同樣工作原理下的人工智能作品又是否擁有能夠見證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參考價值?基于上述對人工智能工作原理的解釋,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汪毅毅,2018:99)。然而,博登的觀點是“在數字藝術中,計算機不只是個工具,可以將其比作一支新畫筆,幫助藝術家們做他們自己本來可以做的事情。想法,如果沒有它,這項工作就不可能做到,或者甚至想都不用想”(博登,2017:84)。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藝術創作,我們只能理解為為藝術創作注入了新元素、增添了新技術,從而令其作品在展示方面與傳統工藝有區別。新技術可以帶來新的創造力,而這項新技術絕對不可能代替藝術家的思維和靈感。
4 總結
任何藝術創作都離不開選擇一個合適的媒介使之呈現,就像油畫需要顏料、畫筆和油畫布;石膏像需要石膏為原料等。學者也提出:“媒介的藝術‘傳達是指藝術信息通過媒介訴諸受眾的感官,達成知覺,形成認知并觸發受眾合乎預期的情感體驗”(陳端端,2015)。前文借助大師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我們提出了復制與不可復制的分界。“一篇文章的意思同它所使用的紙張和語言文字沒有關系,在復印和重新印數時不會降低價值。但一幅畫的質量會隨著它所使用的材料一次次失去價值,蒙娜麗莎的真跡是畫在畫布上的,而印在明信片上的蒙娜麗莎卻完全是另一幅畫。然而安娜卡列尼娜無論是口袋書還是普通書,依舊是安娜卡列尼娜”(陳端端,2015)。而通過算法實現的創作也不屬于藝術創作。只有合理的、正確地對待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才能避免走進誤區。模擬藝術家創作風格進行的所謂創作,也只能被視作為“復制”的另一手段而已。正如趙興博士與瞿振明教授的訪談中,瞿教授認為:“藝術創造里面有多少勞動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孟繁瑋,2017:6)。換言之,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里面扮演的角色只是工具,要代替人類進行藝術創作,恐怕是不可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 崔爽(2017),“人工智能會‘放過藝術嗎?”《科技日報》.
[2] 張開(2019),“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批判”。沈陽工業大學碩士論文.
[3]李豐(2018),“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人工智能能夠取代藝術家嗎”?《現代哲學》,第六期.
[4] 張雪榮(2018),“2017年‘藝術與科學對話現狀概述”?!睹褡逅囆g研究》,第一期.
[5] [美]雷·庫茲韋爾(2016),《人工智能的未來》(盛楊燕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6]劉潤坤(2017),“人工智能取代藝術家?——從本體論視角看人工智能藝術創作”?!睹褡逅囆g研究》,第二期.
[7] 汪毅毅(2018)“技術與內涵的一致性–廣告設計人工智能文化內涵彰顯的可能性”?!逗焙诖髮W學報》,第二十期.
[8] [英]瑪格麗特·博登(2017),《AI:人工工智能的本質與未來》(孫詩惠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 陳端端(2015),“媒介演化與藝術傳播”。東南大學博士論文.
[10] 孟繁瑋(2017),“人工智能與藝術的未來”?!睹佬g觀察》,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