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蘭 楊進成 李祥 秦甜甜 劉堅堅 安正云 趙曌 張翠萍 王迎春



摘要[目的]提高當地油菜生產能力,優化油菜生產布局,科學制定油菜生產政策。[方法]采用生產集中度指數、生產規模指數、產地集中度系數、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分析玉溪市縣域油菜生產空間布局的變化及其成因。[結果]油菜種植從壩區向山區轉移是發展方向,然而山地油菜的種植受干旱、霜凍等自然災害所限,必然要采用避災高效種植技術來解決制約山地油菜發展的瓶頸問題;2011—2017年玉溪市油菜種植已呈現出區域化布局的特征。玉溪市油菜生產中心與邊緣的差距顯著,最集中的是紅塔區,其7年平均生產集中度指數為28.48,平均生產規模指數為24.89,2個指數均為全市最高,而澄江縣的平均生產集中度指數和平均生產規模指數僅為紅塔區的?3.65%和3.94%。[結論]玉溪市油菜生產的地域特點表現為以紅塔區、江川區、峨山縣為中心,向東面、北面及西南面作擴散發展;雖然澄江縣油菜生產占有很強的優勢,但因其較好的市場區位優勢而被比較效益較高的夏秋蔬菜等所取代,而華寧縣雖沒有優勢,但因蔬菜等離市場較遠而給油菜種植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縣域;油菜生產;空間布局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18-023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8.06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hange and Cause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pe Production at County Level
LI Yan-lan , YANG Jin-cheng, LI Xiang et al
(Yu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uxi, Yunnan 653100)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local rapeseed production capacity,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of rapeseed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rapeseed production policies. [Metho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Yuxi County was analyzed by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production scale index, production area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and efficiency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esult]The transfer of rapeseed cultivation from dam area to mountainous area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mountain rapeseed is limited by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 and frost.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disaster avoidance and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problem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rapeseed.Rapeseed cultivation in Yuxi City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2011-2017.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he center and the edge of rape production in Yuxi City.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 is Hongta District. Its seven-year average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is 28.48 and the average production scale index is ?24.89.The two indexes are the highest in the whole city, while the average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the average production scale index in Chengjiang County are only 3.65% and 3.94% in Hongta District. [Conclusion]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ape production in Yuxi City are characterized by Hongta District. Hongta District, Jiangchuan District and Eshan County are the centers, spreading to the east, north and southwest.Although rapeseed production in Chengjiang County has a strong advantage, it has been replaced by summer and autumn vegetables with higher comparative benefits because of its better market location advantage, while Huaning County has no advantage, but because the vegetable is far away from the market, it leaves a larger development space for rapeseed cultivation.
Key wordsCounty;Rape produc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油菜籽作為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國產油料中產量最大的品種。而油菜籽在我國種植分布廣泛,其種植面積受到國家對種植小麥和油菜籽政策傾斜的影響而變化,也受到國際油料市場的沖擊[1]。玉溪市是云南省重要的油菜種植區,年種植油菜約 1.67萬hm2,全市食用植物油 90%源自油菜籽,目前玉溪市菜籽油自給缺口 2.1萬t[2],隨著需求的快速增長,油菜供需不平衡日益明顯,如何提升油菜籽自給率,確保油菜產業及食用油市場的安全已成為一個急需解答的重要課題。由于適宜種植油料作物的地域很廣,但各地區資源、種植環境、區位條件、經濟水平及政策等條件各不相同,油料作物種植區域差異性較大[3]。因此,油菜生產空間布局的變化決定著一個地區油菜生產能力的變化。
已有學者對我國油菜生產空間布局進行了研究:章勝勇[4]、殷艷等[5]根據油菜播種面積、單產、總產等指標變化分析了我國油菜生產空間布局演變,并對演變原因進行了定性分析;程沅孜等[6]用生產集中度指標、生產規模指數、產地集中系數等指標分析了我國油菜生產空間布局及演變。筆者借鑒程沅孜等[6]對油菜生產空間演變分析方法,對玉溪市2011—2017年油菜生產空間布局情況進行分析,旨在分析該市油菜生產空間布局的演變趨勢及其誘因,為提高玉溪市油菜生產能力提供借鑒。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研究區域為玉溪市的2區7縣,每縣區均有油菜種植,所種植油菜以小春油菜籽為主,一般10月初種植,次年4月收獲。生產數據來源于2011—2017年《玉溪統計年鑒》[7],詳見表1。
1.2研究方法
數據統計和分析用 Excel軟件完成。研究方法借鑒程沅孜等[6]的分析方法,采用生產集中度指數、生產規模指數、產地集中度系數、效率比較優勢指數來分析玉溪市油菜生產空間布局變化。
1.2.1生產集中度指數[8]。
生產集中度指數是指某地區某產品產量占某區域總產量的比重。計算公式如下:
I?ij=Y?ijY?ij+Y?-ij×100%(1)
式中,I?ij為某縣i某年j油菜生產集中度;Y?ij為某縣某年油菜產量;Y?-ij為一定區域內除某地區外的其他地區某年的油菜產量。該公式中Y?ij+Y?-ij為全市某年油菜產量。
1.2.2生產規模指數。
生產規模指數是指某地區某作物播種面積占某區域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計算公式如下:
PSI?ij=S?ijS?ij×100%(2)
式中,PSI?ij表示某縣i在某年j油菜播種面積占同期全市油菜播種面積的比重;S?ij指某縣在某年的油菜播種面積;S?ij指某年全市油菜播種面積。
1.2.3產地集中度系數。
產地集中度系數是從整體上量化某區域油菜產地格局的變化情況。計算公式如下:
G=Pi×(Ui+Vi)10 000-1(3)
式中,Pi指各組生產規模縣區數占全市縣區的比重;Ui指各組油菜播種面積占全市油菜播種面積比重的累加值;Vi指相鄰兩組累加比重相加值。
1.2.4區域比較優勢。
區域比較優勢采用效率比較優勢指數來反映。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能反映某區油菜生產相對于同期一定區域內平均水平的土地產出率,用EAI表示。計算公式:
EAI?it=AP?it/APiAPt/AP(4)
式中,AP?it指某縣某年油菜單產水平;APi指當年此縣油料作物單產水平,APt指全市某年油菜單產水平;AP指全市當期油料作物單產水平。
2結果與分析
2.1生產集中度指數
將各縣區油菜產量數據代入公式(1),得油菜生產集中度指數,詳見表2。
油菜生產集中度指數越大,該區域在某年的油菜籽產量所占比例就越大。據表2得,玉溪市油菜生產集中度≥15的數據主要集中在紅塔區、江川區、峨山縣3個縣區,說明玉溪市油菜籽產量主要來源于這3個縣。經統計,此3縣油菜產量占同期全市油菜產量的50%以上,7年占比分別為?67.49%、69.75%、70.35%、67.76%、70.67%、71.92%、70.9%。7年來,紅塔區油菜生產集中度一直保持在全市第一,集中度在2012年達最高值,為30.45%;峨山縣油菜生產集中度在2011和2012年排名為全市第二,從2013年時下降為全市第三,一直保持到2017年;江川區在2011和2012年生產集中度為全市第三,從2013年江川區油菜生產集中度就上升為全市第二,并且一直保持至2017年;易門縣油菜生產集中度2011年排名為全市第四,從2012年開始下降為全市第五,到2017年排名再次下降為全市第六;元江縣油菜生產集中度2011年為全市第五,2012年上升為全市第四,一直保持到2017年;華寧縣油菜生產集中度7年來一直排名第六;通海縣油菜生產集中度7年來一直排名第七;新平縣油菜生產集中度7年來一直排名第八,僅高于澄江縣;澄江縣油菜生產集中度7年來一直為全市最低,在2017年達最低值,為0.78。
2.2生產規模指數
將各縣區油菜播種面積數據代入公式(2),得油菜生產規模指數,詳見表3。
種植規模指數越大,油菜的播種面積所占比例就越大。據表3得,2011年以來,玉溪市油菜種植規模指數≥15的數據,主要集中在紅塔區、峨山縣、江川區3個縣區,說明玉溪市的油菜播種面積主要集中在這3個縣。經統計,這3個縣的油菜種植面積占同期全市油菜種植面積的50%以上,7年占比分別為63.46%、62.36%、64.88%、61.96%、64.86%、?65.58%、64.94%。紅塔區的種植規模在2011、2012年是全市第一,2013年下降為全市第二,2014年又上升至全市第一,持續了3年,2017年又下降為全市第二;峨山縣種植規模在2011年、2012年為全市第二,2013年上升為全市第一,2014年下降為全市第二,持續了3年,2017年又上長為全市第一,與紅塔區為反向變化;江川區的種植規模一直是全市第三,油菜種植面積比較穩定;易門縣種植規模前6年一直維持全市第四,2017年下降為全市第六,與華寧縣為反向變化;元江縣油菜種植規模7年一直為全市第五,種植面積相對穩定;華寧縣種植規模前6年一直維持全市第六,2017年上升為全市第四;通海縣種植規模一直是全市第七,但種植面積比較穩定;新平縣油菜種植規模7年一直為全市第八,種植面積相對穩定;澄江縣油菜種植面積一直最小,2014年達7年最小面積為106.67 hm2。
2.3產地集中度系數
根據各縣油菜生產規模指數大小,分為5組:生產規模≥20%、>10%~20%、>5%~10%、>1%~5%、≤1%。代入公式(3)計算出每年油菜的生產集中度系數,從而得出7年來油菜的集中度變化情況,詳見表4和?圖1。
產地集中度系數越大,油菜生產在玉溪市范圍越趨于主產地。從圖1得出,2011—2017年玉溪市油菜生產產地變化趨于平穩下降,而且保持在中下水平。7年中,2011年達最高值,為0.47;2012和2014年為最低值,為0.38。
2.4區域比較優勢
根據2011—2017年玉溪市油料作物和小春油菜種植面積、單產情況,用公式(4)計算出玉溪市各縣區小春油菜效率比較優勢指數,見表5。
EAI?it越大,說明該地區的油菜生產效率在油料作物中所占的優勢越強。從表5可以看出,2011—2017年玉溪市內油菜生產在油料作
物生產中具有效率比較優勢的縣區不多,用EAI?it來界定,EAI?it>1的縣區有:2011年澄江縣、新平縣,2012年澄江縣,2013年紅塔區、江川區、澄江縣、通海縣,2014年紅塔區、澄江縣、通海縣,2015年澄江縣,2016年江川區、通海縣,說明以上6個年份共13個縣區次的油菜生產效率與玉溪市當年的油料作物生產水平相比處于優勢;EAI?it=1縣區有:2011年易門縣、元江縣,2012年通海縣,2014年江川縣、元江縣,2015年紅塔區、江川區、通海縣,2016年紅塔區、澄江縣、峨山縣,2017年紅塔區、江川區、通海縣,以上6個年份14個縣區次油菜生產效率與玉溪市當年的油料作物生產水平相比處于同等優勢;EAI?it<1的縣區有:2011年紅塔區、江川區、通海縣、華寧縣、峨山縣,2012年紅塔區、江川區、華寧縣、易門縣、峨山縣、新平縣、元江縣,2013年華寧縣、易門縣、峨山縣、新平縣、元江縣,2014年華寧縣、易門縣、峨山縣、新平縣,2015年華寧縣、易門縣、峨山縣、新平縣、元江縣,2016年華寧縣、易門縣、新平縣、元江縣,2017年澄江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縣、新平縣、元江縣,以上7個年份36個縣區次油菜生產效率與玉溪市當年的油料作物生產水平相比處于?劣勢。
2.5成因分析
2.5.1自然條件差異。
玉溪市處于低緯度高原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2~24.3 ℃[9],年平均降水量?787.8~1 000 mm。海拔328~3 137 m,地理、氣候條件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和差別必然會使農業技術和農民行為選擇從而土地產出增長率具有地區差異[7]。油菜種植從田地向山地的轉變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大勢所趨,然而山區發展油菜又遭遇干旱、霜凍、風災、高溫逼熟及蚜害等“五害”,加之基礎設施薄弱,主要是翻耕直播,低成本的輕簡化栽培和少(免耕)技術等研究滯后,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不明顯,致使大面積油菜產量產值偏低。因此,山區小春季選擇種植油菜的農戶必然要采用避災高效種植技術來解決這些制約山地油菜發展的瓶頸問題[10]。
2.5.2產業結構調整。
生產集中度指數、生產規模指數、產地集中地系數均從數據上明確的反映出了玉溪市近 7年來油菜種植已呈現出區域化布局的特征,主產區集中在海拔 ?1 500~1 800 m 的紅塔區、峨山縣和江川區三大片區,這主要是經過多年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優化才有的結果。耕地用于糧食生產還是種植其他作物,在生產上投入多少勞動和資本,都受所在區域的特有的經濟環境的影響[9]。玉溪市人均耕地資源差別很大,如壩區縣紅塔區、江川區人均耕地分別為0.051和0.049 hm2,而山區縣峨山縣、新平縣人均耕地分別為0.126和0.121 hm2。而壩區人口密度較山區大,對資源需求也較大,包括食用油料資源的需求,而玉溪市壩區人均耕地資源又短缺,所以依靠政府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也是玉溪市油菜區域化發展的原因之一。
2.5.3區域經濟差異。
玉溪市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區域經濟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較大,2017年玉溪市人均GDP為59 510元,縣區人均GDP最高是紅塔區為124 080元,最低是元江縣為36 343元[8],絕對差距達到87 737 元,相對差距為3.41倍。區域經濟的差異嚴重導致了產業結構斷層、收入分配不均,高收入地區消費過度,低收入地區需求不足[11]。區域經濟差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同樣也構成了油菜生產空間布局演變的外在拉力[11]。經濟相對發展的地區,非農就業機會多,油菜種植成本高,農戶種植意愿相對下降,如紅塔區,2011—2017年,油菜生產規模指數一直在下降,也就是說,紅塔區7年來油菜種植面積一直在減少。經濟發展相對低下的地區,非農產業相對不夠發展,就業機會相對少,農民不得不從事農業生產,農戶種植油菜的意愿相對會高一些,如江川區、峨山縣。
3結論
玉溪市油菜生產中心與邊緣的差距顯著。從生產集中度指數、生產規模指數、產地集中地系數3個指標的分析,玉溪市油菜生產從播種面積到生產量都主要集中在紅塔區、江川區、峨山縣3個縣區,最集中的是紅塔區,其7年平均生產集中度指數為28.48、平均生產規模指數為24.89,2個指數為全市最高值。易門縣和元江縣的生產情況處于中間水平,華寧縣、通海縣、新平縣處于中下水平。而澄江縣的平均生產集中度指數和平均生產規模指數全市最小,分別為1.04和?0.98,僅為紅塔區平均集中度指數和平均生產規模指數的?3.65%和3.94%。
玉溪市油菜生產的地域特點表現為以紅塔區、江川區、峨山縣為中心,向東面、北面及西南面作擴散發展。2011年玉溪市油菜種植集中程度最大,集中度系數達0.47,主要集中在紅塔區和江川區;2017年時集中度系數為0.40,下降了7百分點,7年來玉溪市油菜種植產地趨于分散狀態的趨勢發展,2012和2014年集中度系數為全市最低為0.38,油菜種植集中程度達到了最小,縣區油菜種植產地最為分散,產地之間趨于競爭狀態。
澄江縣油菜生產在玉溪市油料作物生產水平上占有很強的優勢,通海縣、紅塔區、江川區、新平縣、易門縣、峨山縣、元江縣處于中間水平,華寧縣7年全表現為劣勢。雖然澄江縣油菜生產占有很強的優勢,但因其較好的市場區位優勢而被比較效益較高的夏秋蔬菜等所取代,而華寧縣雖沒有優勢,但因蔬菜等種植比較效益較高的農產品離市場較遠而給油菜種植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左青.我國油菜籽產業鏈的現狀和思考[J].中國油脂,2013,38(3):?11-14.
[2]楊進成,劉堅堅,安正云,等.耐旱優質油菜品種云花油早熟 1 號的選育及種植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12):243-246.
[3]吳海中,胡剛,孟柱.安徽省油料作物生產重心演變格局[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8(10):57-62.
[4]章勝勇.中國油料作物比較優勢及生產布局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5]殷艷,廖星,余波,等.我國油菜生產區域布局演變和成因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0,32(1):147-151.
[6]程沅孜,李谷成,李欠男.中國油菜生產空間布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2):9-15.
[7]玉溪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玉溪調配隊.玉溪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7.
[8]伍山林.中國糧食生產區域特征與成因研究——市場化改革以來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0(10):38-45,79.
[9]楊進成,李順德,劉堅堅,等.玉溪市油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0(10):181-183.
[10]楊進成,柏躍才,胡新洲,等.低緯高原山區暖冬年與冷冬年油菜品種穩定性和適應性對比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13):37-44.
[11]張文.云南區域經濟差異及協調發展研究的背景與意義[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19(9):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