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媽

陳默是華東師大心理咨詢中心特聘督導,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和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對于現(xiàn)在孩子心理問題頻發(fā)的現(xiàn)象,她認為:過去兒童心理問題主要在于外部環(huán)境因素,現(xiàn)在的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以下為陳默老師的演講分享。
1.90年代,問題在“外部”
上世紀90年代來做心理咨詢的孩子比較常見的,還是一些外部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心理問題。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一個讀初中的女生,經(jīng)常在學校里為一點小事大發(fā)脾氣,班主任覺得有問題就過來咨詢。后來了解到,這個女孩從小沒有母親,爸爸又給她找了一個后母,后母生了兒子后,女孩的生活環(huán)境就更艱苦了。他們家住房本來就非常擠,有了弟弟后,女孩子連睡覺的地方也沒有了,做作業(yè)只能搬個凳子在門口做,房間里的小弟弟又經(jīng)常吵鬧不休。所以這個女孩的憤怒是有原因的,讓她憤怒的就是這個環(huán)境。沒有親生母親,也沒有讓她安心的環(huán)境。
找到癥結(jié)之后,就對他們?nèi)疫M行治療。那個時候,大家還是很尊重老師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對女孩多加重視,做功課的話就到附近的圖書館去做。后來女孩子長大后做了一名護士,能夠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師都相當滿意。上世紀90年代的許多問題都是這樣的,外部問題解決了之后,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
2.2000年后,問題在“內(nèi)心”
2000年以后來做咨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現(xiàn)在的家長,普遍都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由此就引發(fā)各種考試焦慮、學業(yè)焦慮。
而另一方面,現(xiàn)在孩子少了,很多還是獨生子女,與生俱來的高孤獨感,使得他們從小思考力就很強。他們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問題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義問題:“人為什么要活著?”這樣一思考麻煩就來了,抑郁了,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
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兩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最普遍的是學業(yè)上的焦慮問題,到了高三不好好學習,整天看小說,看手機。還有抑郁、性別障礙更為復雜的問題也出現(xiàn)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著媽媽的絲襪、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為性別不認同而抑郁自殺等等。焦慮不堪的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焦慮。以前來咨詢的孩子年齡最小也就是幼兒園大班,而現(xiàn)在連嬰兒都來了。家長看到2歲的嬰兒打人就覺得這個是有問題的,也來咨詢,這說明家長是有多焦慮呀。
3.獨生子女,獨特的一代
現(xiàn)今孩子的心理特點,繞不開獨生子女問題。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個大人愛一個孩子,集全家的財力和情感于一身:他們見多識廣,所以智商高;他們不缺愛也不缺物質(zhì),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們從小受到尊重,所以講求平等和話語權(quán)。可以說,獨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國民素質(zhì)。
然而獨生子女,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為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4歲的孩子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他就對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后賺錢給你用。”但等到他十幾歲了他就會發(fā)現(xiàn),他報不了這個恩。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么幾所,憑什么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獨生子女這一代還必須要過有尊嚴的生活。我們50后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我們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腳下,腳拿開了之后還能繼續(xù)生長。但是90后不一樣,他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樣。他們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嚴。有些家長為了戒除孩子的網(wǎng)癮,把孩子送到嚴格軍事化管理的戒癮學校。結(jié)果孩子出來之后,從此躺在床上不說一句話的有之,割脈自殺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學校的校長覺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這樣管理的也都沒出什么問題,現(xiàn)在為什么就不行了。他不明白,現(xiàn)在的孩子不一樣了。

所有的孩子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的問題。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問題了,其實是家庭系統(tǒng)出了問題,如果不改善這個系統(tǒng),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
1.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點是一樣的——家里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夫妻兩個人都比較成熟。成熟跟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無關,農(nóng)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體現(xiàn)是沒有很強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較獨立,家庭里面各個成員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難的時候就互相幫助。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關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這樣的家庭就比較健康。
比如,一個十六七歲的男孩出去參加同學聚會,成熟的媽媽就會說:“注意安全啊,錢夠嗎?”“夠!”然后這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學面前也會讓人感覺是一個很自然的人,因為他沒有被控制住。而控制欲強的媽媽會問:“和誰在一起?去幾個人?什么活動?什么性質(zhì)?你帶多少錢?只能用多少錢……”這樣的孩子出去表現(xiàn)也是不一樣的。玩到一半時,老媽又一會一個電話:“你在哪里?可以回來了吧,已經(jīng)9點了,你不是說好9點嗎?”
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會有壓力,慢慢就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孩子做作業(yè)的問題,家長去控制的話,孩子就學不會獨立做作業(yè)。作業(yè)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攪和在一起。如果攪在一起,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業(yè)的,拖拖拉拉搞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沒有一個人控制欲很強的,每個人都相對獨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好的家庭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來越低了。
2.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
家庭結(jié)構(gòu)的問題
一種是單親家庭。不是說單親的孩子就會成長不好。但是單親的孩子家長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擊詆毀另一方,這樣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另一種就是老人過度參與孩子管教。四個大人管一個孩子,老人完全參與管教出來的孩子,個性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幼稚,不聽人講話,很容易發(fā)火。因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發(fā)火。不能擺脫自我中心的階段,表現(xiàn)出來就是幼稚,不能換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結(jié)構(gòu),老人應該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個幫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應該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給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邊界,就會出現(xiàn)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矛盾,還會疊加外婆跟女婿,母親跟女兒之間的矛盾。
夫妻關系的問題
夫妻關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夫妻兩個常年冷戰(zhàn),就是不離婚,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有問題。
很多年前一個做醫(yī)生的媽媽帶著兒子來咨詢過我,她當時的狀態(tài)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帶著孩子生活,兒子一年級,成績還不錯。我當時關照她等孩子青春期時再來一次。前些日子他們來了,孩子已經(jīng)長得很高,讀初二了。他媽媽就反映,孩子讀書一直不錯,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還出現(xiàn)了社交困難。他們夫妻兩個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離婚。我對這位媽媽的建議是盡快改變婚姻狀態(tài)。如果繼續(xù)維持這樣的狀態(tài),兒子會越來越糟。那兒子也對我說希望父母離婚。因為對于孩子來說,他就像是一直在等著第二只靴子掉下來,永遠懸在那里太難受了!必須讓孩子感受到一個陽光燦爛的母親,對生活充滿熱望擁抱生活的樣子。母親必須要把自己給打理好。自己處理好了,孩子就會改變,成績也會上去。
親子關系問題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個非常隱蔽的問題就是親子關系。親子之間,有的時候不是愛的問題,簡直就是仇恨的問題,但是卻用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舉個母女關系的例子。一個幼兒園園長的女兒,小學里總是第一名,到初一時來咨詢,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精神分裂了,必須去醫(yī)院治療。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來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廢寢忘食地學習,因為她媽媽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原因就出在她媽媽的身上。我對孩子的媽媽說,對孩子的這種極端要求是變態(tài)、是虐待。她竟哭了起來。原來這位媽媽是家里的第三個女兒,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歡迎,因為他們所盼望的是兒子,她唯有通過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視。而這種心理延續(xù)到了自己女兒的身上。
在中國,這種受到母親的排斥的情況并不少見,很多得厭食癥暴食癥的女兒背后都有一個排斥她的母親。女人是很難取得自我認同的,而且往往會把對自己的不認同傳遞給下一代。這跟我們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有關。
還有父子關系出問題的。兒子長大了,身高都超過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轉(zhuǎn)變不過來。原來是保護兒子,出自一種保護小生命的雄性動物的本能,但現(xiàn)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該如何自處。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對兒子不滿意,處處挑剔,互相攻擊,就演變成了父子大戰(zhàn)。這與做母親的在一旁沒處理好也有關系。
母子關系上出問題的,一般就是表現(xiàn)在不讓兒子長大,高度地控制。因為潛意識里有一種母以子為貴的想法。父女關系出問題的,一定是因為夫妻關系惡劣導致的。母親把女兒當同盟軍,說父親的壞話,女兒就會攻擊父親。
3.家庭的靈魂是母親
不是有個大別墅就可以稱為“家”,破房子里有個媽才成其為“家”。一個母親會影響三代。我做臨床咨詢多年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所有的問題根子大多在母親這里。抓住母親這個牛鼻子,就一抓一個準。因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親只要沒什么大問題,就會成為家庭的核心。在處理家庭問題上女人是有優(yōu)越性的。因為男人的大腦更擅長邏輯思維,女人更善于感知別人的需求。因此在對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優(yōu)勢。未來的國家領導人肯定很多都會是女性。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是這樣,母親的地位很高,像紅樓夢里的賈母一樣。母親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親的關系也是最特殊的,雖然孩子出生剪斷了臍帶,但他們的潛意識是完全連通的。所有的孩子都會為母親犧牲。我們有個誤區(qū),以為是母親為孩子犧牲,其實孩子也會為母親犧牲。如果母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整天罵罵咧咧情緒不好,那么孩子也會感受到母親過得不快樂、很痛苦,他馬上就會把這種情緒背在身上,覺得是因為自己母親才會生活得不幸福。
每個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給的。比如媽媽教育孩子茶杯必須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會責罵,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這個是順從,順從了母親的意志。順從就會逐漸發(fā)展成認同。比如孩子上小學后請同學到家里玩,同學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會叫同學把茶杯拿起來,不要放在地板上——這個就是認同。等到孩子長大了,媽媽老年癡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會讓老娘把茶杯拿起來放好——這就完全內(nèi)化了。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實際上是家長給的。家長有什么樣的認識和觀念,孩子慢慢也會形成這樣的認識和觀念,變成人格的一部分。

0到3歲,每時每刻關注他
這個階段是安全感確立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得到滿足,一生都會有缺憾。這個時期媽媽比較重要,如果媽媽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應酬也別出去了,媽媽就算蓬頭垢面都無所謂。因為孩子0到3歲的時候,你要每時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對他講100遍我愛你,他也不會嫌多。
3到6歲,誠心誠意陪伴他
做到誠心誠意很重要。這個時候爸爸很關鍵,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因為3到6歲時,孩子的探索欲望開始形成,如果有父親這個老山羊在,孩子就不會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得到加強。反之,他就會膽怯懦弱退縮,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受到抑制。
6到12歲,真真切切喜歡他
6到12歲的兒童期,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的喜歡他。因為兒童進了學校后,老師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評價,經(jīng)常可能會在學校里受到一些負面的打擊,或者覺得不如別人。
這時候就需要從家長眼里看到,你們不會討厭他,不會不愛他,給他一個可靠的保證。但是兒童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招人煩,講話顛三倒四,脾氣也大,家長經(jīng)常會不耐煩,但是你必須要讓他感覺到你很喜歡他,特別是他犯了錯誤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緒里理解他。
12歲以后,實實在在相信他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他的行為會很糟糕,他永遠也長不大。你只能相信他。一開始從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樣才能像個人。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會得到一個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這幾句話,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