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茉兒
保證無障礙地順讀,才有可能長期堅持閱讀。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超級實用的,面向家長的提高閱讀效率、培養閱讀習慣的書。
從8月13日推出“一年讀50本書”的計劃以來,我們雜志社內部總有一種聲音:一年讀50本書這樣的活動已經很多,我們再搞這個活動還有意義嗎?《家人》的讀者會認可嗎?直到前段時間拜訪了教育家、西南大學前中文系主任曹廷華,我們才放下了內心的忐忑。
曹教授肯定地說:有意義,但一年讀50本書估計很多人完不成,一年如果平均每人能讀20多本,就挺不錯了。有數據顯示,現在閱讀量最高的國家是以色列,因為他們人口少,一萬人就有一個圖書館,年均閱讀量是84本;其次是匈牙利,60多本。然后就是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英國這些發達國家,他們年均閱讀量都在40本以上。我們中國有14億人口,假如人均一年能讀20本,那數量就很客觀了。
我原來也是這樣。因為工作關系,每天都要在網上查找很多資料,也需要讀很多書,但我的讀書速度實在很慢。每天計劃看一個小時,可是每次看不到十分鐘就想睡。讀著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盡管如此,我從來沒想過學習什么閱讀技巧,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因為在我的心里一直有個觀念,讀書一定要慢慢來,不能急,要仔細讀才有效。
直到無意間在圖書館翻到《快速閱讀術》這本書,我才發現自己為什么讀書這么慢。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并非“閱讀速度慢”,而是被“仔細閱讀”的念頭束縛。當看到這句話時,電光火石間,我似乎明白了自己讀書慢的問題在哪里。
1.讀書太仔細,視線停留在一行文字上反復閱讀,腦袋里卻是一片空白,什么也看不進去。
2.當閱讀太仔細,閱讀速度必然極度緩慢。
3.無論多么仔細地研讀,還是會忘記大部分的內容。
同時,作者還指出了很多人閱讀中的一個無用功:劃線或者折書角都沒有用,因為你幾乎不會再回頭來看你劃線的重點。
正確的讀書筆記應該邊讀邊記,具體方法如下:
1.一行摘抄: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2.一行精華:摘錄最打動你的一句話。
3. 一行感想或評論:記錄你為什么對這行文字產生共鳴?
按照作者的這幾個方法,我用兩個小時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
從書中找到了養成閱讀習慣、高效讀書的三個實用步驟:
1.每天在固定時間讀書,哪怕只讀10分鐘,讓讀書成為生活規律,讓大腦產生“習慣的錯覺”,如吃飯一樣。
2.首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穿插閱讀無法快速閱讀的書,比例為9:1。
3.今天閱讀的書要與昨天的不同,一本書集中閱讀時間不超過10天。確實無法快速閱讀,就搭配另一本可以快速閱讀的書。避免厭倦。
這三段話是整本書的精華,一共只有13頁。

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全書最后一章還提出了幾個選擇和管理書籍的技巧:
1.制訂一周閱讀計劃,列出閱讀清單,一日一本,
2.按照日讀計劃,消滅家中庫存,解決只買不讀的頑疾。
3.打破興趣壁壘,增加喜歡的書。
4.要多去圖書館、二手書店。
5.整理書架的方法:按照出版時間排列書籍、每三個月整理一次書架、舍棄一年以上未讀書籍。
其實,這本書全部也只有6萬字,讀起來很輕松,譯文語言精練、易懂。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這本書雖然是方法論,但一點兒也不教條、不枯燥。與大多數日本翻譯作品的風格不同,比較符合中國語感。
這可能與原著作者印度敦史的職業——書評家有一定關系。
印度敦史是日本的一個知名書評家。他每年讀700本書,每月寫60篇書評,更可怕的是,經他推薦的書,最后都能夠大賣。可想而知他文字的營銷力。
讀書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大量積累,讓文字像音樂一樣從心中流過,日積月累才能影響到我們。
不過,一般讀者也沒必要做到一日一本、一年700本,能做到一周一本、一年50本就很不錯了。
我想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也不僅是如書名那樣,讓我們掌握“快速閱讀術”,更是為了讓人們養成閱讀的習慣。
因為,比速讀技巧更重要的是,“使用正確的方法,將書順讀下去”。只有無障礙地順讀下去,我們才有可能長期堅持閱讀。
——摘自微信公眾號“家人親子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