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冬

關鍵詞:改革開放;圖書館;圖書館管理體制
摘 要:文章對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演進進行了研究,介紹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的缺陷及改革的意義,并對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有益嘗試進行了介紹,最后思考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演進,以期為我國圖書館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9-0080-03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管理體制的日益健全及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圖書館作為重要的知識服務場所,在社會知識資源分配及信息服務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信息技術時代,知識技術創新是社會組織及企業提高競爭力、保持良好發展活力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及其他組織快速發展的核心與靈魂。在這種創新驅動的社會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需要大量高價值、系統化、動態性的知識信息。人們迫切獲取知識信息的意愿對圖書館的管理體制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演進加以研究,從中總結有益經驗,為圖書館創新管理體制提供參考。
1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的缺陷及改革的意義
1.1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的缺陷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圖書館在當時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條件下,模仿蘇聯按照圖書館主管機構的隸屬關系建立起了上下垂直的封閉式管理體制,以封閉式的借閱模式為主。其弊端在于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圖書館管理機構無法對圖書情報事業的整體發展做出宏觀指導和合理調控。圖書情報這兩個密切相關領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管理體制,不僅給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造成阻礙,而且導致了文獻資源的重復建設。受計劃經濟影響的圖書館受到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直接領導,行政色彩濃厚。不僅如此,由于對文獻資源采用封閉式的管理模式,讀者借閱書籍需要先通過館藏目錄查詢書號名稱或是書目介紹,再由管理人員代為找書,這嚴重降低了讀者借閱的積極性。同時,圖書館對書籍文獻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對讀者身份的認證和借閱手續的辦理都有嚴格的限制,甚至存在讀者因身份不同而受到歧視的問題。對于圖書館而言,書籍的擺放也有嚴格的次序限制,出于對館藏書庫秩序維護的需要,圖書館不會賦予讀者自主權讓讀者自由借閱書籍,而是由圖書管理員代為查找[1]。此外,圖書館對讀者的借閱次數、借閱量等都有嚴格的限制。在這種管理體制下,不僅讀者的借閱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圖書館的文化服務功能也被嚴重削弱了。
1.2 推動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意義
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受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浪潮的影響,圖情界學者的思想空前活躍。1984年11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在安徽蕪湖召開了圖書館改革理論研討會,就改革開放初期圖書館在社會服務及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如圖書館員制度改革、文獻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等內容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論觀點。這是我國圖情界意義重大的一次會議,給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此次會議后,全國圖書館掀起了管理體制改革的熱潮。縱觀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的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圖書館首先以管理制度作為突破點,如實施館長制度、圖書館員輪班制度,建立圖書館員考核制度、干部聘用任用制度和各類考核獎勵辦法等;其次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融入商品經濟及“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管理思想,使管理體制逐步得到健全,給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重要保障。
2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有益嘗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圖書館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多次有益的嘗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上海科技情報所“圖書情報一體化管理體制”的建立,這一嘗試突破了傳統圖書、情報兩種獨立的管理體制,掀起了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熱潮。1986年年初,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對全院圖書情報系統實行一體化管理,并將院圖書館更名為“圖書情報中心”,開創了行政事業單位圖書情報管理一體化管理的先例[3]。可以說,圖書情報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符合中國科學院的現實情況,為實現科學院內部文獻知識資源的共享共建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也為全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此時,如果圖書館主管部門能及時重視、總結和推廣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有益經驗,那么圖書情報一體化管理體制將在全國圖書館普及開來。值得肯定的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有益嘗試也影響了其他一些系統,如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各級高校,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圖書、情報、學術出版、科研成果融為一體,很多高校也紛紛模仿,將情報工作納入圖書館[4]。由此可以看出,在各級單位內部推進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不僅是提高圖書館管理效率的重要舉措,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指引下,在上海圖書館新館落成之際,對上海市圖書館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將上海圖書館與上海科技情報所合并,實現了“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新管理體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行了省市圖書情報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被稱為“上海模式”。結合上海圖書館20多年的發展來看,省市圖書情報一體化管理的“上海模式”在推進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有著重要意義[5]。
3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演進
3.1 閉架式向半開架式管理體制改革的演進
從20世紀60年代起,以工業信息化技術、電子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為主體的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幫助社會服務機構、信息咨詢、管理機構解決了信息管理方面的難題,并快速推動了社會由工業化到信息化的轉變。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發達國家逐漸完成信息化建設,信息產業被確定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確定了知識信息在社會服務、組織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圖書館進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新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管理技術、電子通信技術逐步被應用到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加工及傳播過程中,其表現出的便利性、高效性引領了圖書館管理體制的變革。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健全,圖書館面對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圖書館逐步由封閉式管理向半開架式管理演進。全面改革開放后,以高校圖書館為代表的圖書館系統著手實施半開架式讀者借閱管理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吸收了閉架式管理的優點,并改正了閉架式管理不利于讀者借閱的缺點。半開架管理是指圖書館將圖書文獻以陳列擺放的方式碼放在書架上,讀者在借閱時能看到書脊上的書名,從而可以自行挑選。半開架管理的目的是減少圖書館員挑書選書的工作壓力,提高借閱效率。圖書館這種管理體制的變革使圖書借閱服務更加人性化、便捷化,讀者借閱的積極性也得到調動。半開架管理的不足之處是圖書館并沒有對新書實施半開架管理,不能起到及時推薦新書、宣傳新書的目的,降低了讀者獲取知識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