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森
關鍵詞:雁魚燈;青銅燈具;海昏侯墓;設計
燈具作為一種生活器具,在中國古代造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據考古資料顯示,春秋戰國時期,陶制和青銅制的燈具已經開始得到廣泛使用,至漢代,青銅燈具的生產進人鼎盛時期。與商周青銅器大多作為“祭器、王權象征”不同的是,漢代青銅器逐漸生活化,更注重實用性,設計更為巧妙。在青銅器生活化的進程中,漢代青銅燈具成為這一時期設計的主流,創造了中國古代燈具設計的輝煌。
海昏侯墓的發掘為近年來中國考古界的一個重大成果。在考古學史上第一次揭露出布局完整且清晰的西漢列侯墓園……出土的一萬余件(套)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本次出土的青銅燈具包括雁魚燈、連枝燈、缸燈、豆燈、行燈等,為研究漢代的燈具設計提供了珍貴的史料。目前,關于海昏侯墓的研究主要從考古學、金石學、歷史學等方面著手,本文則從設計學的角度出發,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雁魚燈作為研究對像,探討它的設計藝術,對于學術界而言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1海昏侯墓青銅雁魚燈的基本形態
雁魚燈,兩件,MI:401,大雁口內叼魚,通體鎏金。這兩盞青銅雁魚燈高53厘米,長32厘米,造型獨特。整體呈大雁回首銜魚佇立狀,由雁銜魚、雁體、雁足、燈盤和燈罩五部分組成(圖1、圖2)。雁頸與雁體采用子母口相連,燈盤與雁背榫接,雁足分鑄之后與雁體焊接。大雁體態肥碩,眼稍顯細長,頸部修長,兩側用簡潔的、程式化的線條勾畫出一對羽翼,尾部短而微翹;并立的雙足厚實而有力,腳掌部位有作為支撐的蹼。大雁的嘴部張開,其內銜有一魚,魚身短而肥,頭部有簡單的線條刻畫,魚眼圓睜。魚腹的下方為燈的主體部分,包括燈盤和燈罩。燈盤位于雁背上方,盤徑10厘米,一側有略微彎曲的長柄,可以轉動。燈盤的內沿有凹槽,嵌插兩片略大于半圓的弧形板為燈罩,可自由開合。燈盤與燈罩的轉動開合既可以擋風,又能調節光照。大雁頸部和腹部中空相連,內部注水后可以溶解、沉淀煙塵。青銅雁魚燈造型拙樸,尤其是通過定格大雁環首銜魚這一動態的瞬間,使雁首、魚、燈罩、燈盤成為整個器物的視覺中心,既增強了趣味性又能引起觀者內心的共鳴。此外,大雁回首在力學上也獲得了某種穩定感。大雁與魚的造型樸實而又憨態可掬,這種拙樸的造型與漢代的藝術風格一致。整體構思精巧,體現了漢代燈具制作的高超水平,是一件難得的設計珍品。
青銅雁魚燈的物主劉賀,系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骼之子,生于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漢書·武五子傳》記載:“昌邑哀王骨尊天漢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賀嗣”。劉賀嗣位后,成為西漢第二位昌邑王。公元前74年被立為西漢第九位皇帝,27天后被權臣霍光等人以“恐危社稷,天下不安”為由廢黜。公元前63年被封為海昏侯,遷居到鄱陽湖之畔。公元前59年,劉賀去世。回顧劉賀的一生,他歷經帝、王、侯、庶人四種身份,頗具戲劇色彩。
2海昏侯墓青銅雁魚燈的設計分析
2.1雁銜魚的裝飾母題
雁,每年隨季節遷徙,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守信之鳥,是一種祥瑞之物,多用于訂婚時的納彩或土大夫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先秦時古人對雁就有好感,常用雁作為訂婚聘禮。《儀禮·土昏禮》記載:“昏禮,下達納采,用雁”。《禮記-昏義》記載:“雁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節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這句話說明,納彩用雁的原因在于雁象征守信和夫唱婦隨。此外,朋友之間也會用雁作為禮尚往來。《儀禮·土相見禮》記載:“下大夫相見以雁,飾之以布,維之以素,如執雉”。總之,古人根據雁的生理特征,取它象征性的吉祥寓意。“魚”與“余”同音,象征年年有余,所以雁魚的組合通常暗指婚姻幸福、生活富裕,是一種美好的祝愿。
大雁銜魚的裝飾母題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78年河南省汝州市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紋彩陶缸,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3)。陶缸外壁的《鸛魚石斧圖》描繪了鸛銜魚、石斧,氣勢磅礴。左側的鸛雙眼圓睜,體格強健有力,身體略微后仰,嘴里銜一條大魚,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面對右側與它身體等高的石斧。創作者對于鸛回首銜魚這一瞬間的刻畫,似乎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以引起觀者的共鳴。
漢代畫像石上關于雁魚或雁銜魚的題材更為多見。如江蘇銅山班井村漢墓有鳥銜魚和鳥抓魚畫像(圖4);江蘇徐州發現的漢代雁銜魚畫像(圖5);四川三臺郭江崖墓的仙鶴爭魚畫像;山東青龍山漢墓有朱雀與魚畫像;山東微山縣漢墓有鶴或雁魚畫像;河南密縣周崗漢墓的鶴銜魚畫像。這些關于雁、魚的畫像石有兩個特點:首先,畫像中的禽類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謂,如雁、鴻雁、鶴、仙鶴、鳥、朱雀等;其次,對于這些禽類姿態的描繪也各有不同,有“銜”魚的、有“抓”魚的、也有立于魚身一側的。諸如此類的畫像還有很多,充分說明了漢代對于雁魚題材的青睞。
2.2與其它雁魚燈的類比
兩漢時期,這種裝飾題材屢見不鮮,而青銅雁魚燈更是在貴族階層中流行。如1983年山西朔縣趙十八莊漢墓,1987年山西襄汾縣吳興莊漢墓,1986年陜西神木各出土一件。下文將對它們分別加以介紹:
第一件,彩繪雁魚青銅缸燈,高53厘米,長34.5厘米,1985年山西省朔縣照十八莊漢墓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6)。從器物的造型、結構上看,與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雁魚燈大體一致,區別在于裝飾更為講究。在雁體、魚身上用漆施以彩繪,隱約可見翎羽、鱗片,手法簡約概括。燈罩屏板上有夔龍紋裝飾,羽翼則用流暢的線條勾畫。雁的冠部繪有紅彩,其余部分施以大面積的翠綠彩,漆繪的整體格調高雅。第二件,漢雁魚銅燈,高53.8厘米,長31.3厘米,1986年山西省襄汾縣吳興莊漢墓出土,現藏于山西博物院(圖7)。與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雁魚燈大體相似,區別在于雁體更為修長,屏板、魚身和雁翅均有彩繪,但不及國家博物館藏的精美。第三件,雁魚銅燈,高54厘米,長33厘米,寬17厘米,重4.25千克,1986年陜西神木出土,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圖8)。與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雁魚燈相似,只是雁的眼部及羽翼的線條略有差異。從上述對比的情況來看,青銅雁魚燈的造型、結構在當時已基本達成共識,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范式(表1),區別在于裝飾的精美程度,可能因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量身定做。
2.3結構與尺度
從結構劃分,青銅雁魚燈屬于釭燈的一種。釭燈的特點之一就是燈蓋位置通常連有一根或兩根導煙管,即所謂的“釭”,煙塵可經由導煙管進入中空的腹腔。腹腔中盛水,可以溶解、沉淀煙塵,從而有效地減少空氣污染。釭燈的第二個特點在于燈罩的設計。燈盤邊緣有凹槽,可安裝兩塊略大于半圓的弧形燈罩。燈盤、燈罩都能轉動,可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角度。此外,從光學的原理分析,燈罩起反射和聚光作用。釭燈在中國古代燈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屬漢代獨創。釭燈在考古發掘中的實物,除了前文介紹的幾盞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以下幾件:如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圖9),1980年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出土的錯銀銅牛燈(圖10)。
漢代的青銅燈具,一般用于宮庭及貴族府苑,這兩類建筑的共同特點是“尚高”。漢代是一個“尚高”的時代,高大的建筑代表對自然的征服以及皇權的至高無上。“高宮室,大苑囿”,西漢初年簫何建未央宮主張“非壯麗無以重威”等等,都是“尚高”思想的表現。在這種風尚的影響下,漢代的宮廷及貴族建筑表現為高大恢宏的氣勢,室內空間開闊甚至空曠。需要注意的是,當時人們仍保持席地而坐的習俗,常用的家具如幾、案、床、榻等都較為低矮。為了提供適宜的照度,青銅燈具一般是小巧的。按使用方法來看,青銅燈具中有立燈、座燈、行燈、吊燈、提燈等,各類燈具的功能有所側重,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尺度。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雁魚燈屬于座燈的一種,高為53厘米。漢代書案的平均高度約為30-40厘米,據此計算,雁魚燈使用時距離地面的高度約為80厘米,從燈罩一側射出的光線與跪姿的視線相適宜。以現代人機工程學的原理分析,青銅雁魚燈的尺度是合理的。
2.4照明與煙塵處理
整體尺度的合理,保證了青銅雁魚燈良好的照明功能。燈罩的活動性,使得照明角度、光照強度等都可以調節,并且兼具擋風功能。合理的尺度,保證了人機交互的舒適性,并且進一步保障了照明功能的實現。對于煙塵的凈化處理,保障了室內環境的清潔。
漢代的青銅燈具主要以植物油、動物油脂作為燃料,以燈盤盛油脂,以麻莖或細竹條制成燈芯置于燈盤的中央。這種方式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隨著燈盤的熱空氣到處流動,容易對室內造成較大的污染。青銅雁魚燈對于煙塵的處理非常巧妙,它充分利用了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大雁的頸部就是一支導煙管,非常隱蔽、自然(圖11)。導煙管位于燈盤的上方,并與中空的腹腔相連。大雁的頸部與腹部分鑄,采用子母口相連,便于注入清水。當燈芯點燃時,煙塵隨著上升的氣流被吸入上方的導煙管,經由導煙管最終溶解、沉淀于腹腔內的水中,從而保證了室內空氣的清潔。以動植物油脂作為燃料的燈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需要定期清洗。青銅雁魚燈的燈盤、燈罩,都是可以拆卸的,清洗非常方便。另外,由于頸部與體腔采用子母扣的方式連接,腹腔的貯水可以隨時更換。
2.5通體鎏金
青銅雁魚燈使用了當時業已成熟的鎏金工藝。戰國時期,中國已用水銀作外用藥,同時,發明了利用水銀的鎏金術,這種技藝發展到西漢初年已達到極高的水平。鎏金是指將黃金與水銀合成金汞劑,隨后均勻地涂沫在銅器上,經火烘烤后,水銀蒸發,黃金便緊緊地貼在器物表面。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侵蝕,青銅雁魚燈表面的黃金大部分已脫落,但依稀可見當時的高貴之美。鎏金工藝一方面提升了器物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面對青銅也起了重要的保護作用。采用這種較為講究的裝飾工藝,進一步說明雁魚燈在漢代貴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其象征意義遠大于照明功能。夜晚點燃時,由于它優雅的造型、美好的寓意,再加上裝飾的流光溢彩,給生活平添了不少情趣。白天不用時,它也可作為一件精美的擺件,彰顯室內陳設的高貴品質。根據出土的數量(一對)及鎏金工藝的使用,可以大膽推測,這一對雁魚燈很有可能是劉賀作為昌邑王時期,為大婚慶典而置辦的物件。
作為珍貴器物的青銅雁魚燈,還體現了當時貴族的生活風貌。劉賀能擁有如此高等級的生活器具,一方面與他的身份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水平。劉賀歷經武帝、宣帝、昭帝三朝,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繁榮昌盛的時代。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享譽世界。漢宣帝、漢昭帝時期,歷史上稱之為“昭宣中興”,經濟復蘇,社會繁榮。此外,劉賀主要生活的地域——古昌邑國,在今天的山東省東南部,秦漢時期屬軍事重地,交通便利,經濟昌盛。這些外部條件也為劉賀提供了足夠的財力,使得他得以置辦如此貴重的一對雁魚燈。
3海昏侯墓青銅雁魚燈對現代沒計的啟示
3.1寓意文化
青銅雁魚燈營造的浪漫主題與楚漢浪漫主義一致。這種浪漫,不是虛無飄渺、不著邊際的諸如對于“仙界”的幻想,而是現實的,是關注現世生活的,是對于生活的熱愛,更是個人覺醒的思想萌芽。大雁的“守信”,大雁的成雙成對,大雁的“隨陽”,不正象征著婚煙生活的幸福美滿、夫唱婦隨嗎?大雁回首銜魚,對于勝利的喜悅與堅定,不正象征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嗎?明白了這些,對于漢代先民以大雁銜魚作為夫妻臥室的燈具造型就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試想案頭點上一對雁魚燈,在柔和的燈光下,夫妻二人互訴衷腸,是怎樣一幅溫情的畫面!在雁魚燈營造的浪漫環境里,共同訴說對于未來幸福生活的規劃,這種情感的檢驗,不僅是古人,現代人也是非常向往的。
諸如雁魚一類的吉祥寓意還有很多,如金玉良緣、鸞鳳和鳴、珠連壁合、喜結連理等,符合中國人長期以來的審美習慣。如何用現代的設計語言來表達,這就是創新,而這種創新,是屬于中國原創的,也是世界的。
3.2關于仿生
現代設計有一種手法叫仿生。首先,仿什么樣的形很重要,即題材的選擇。僅僅對于形的模仿是表面的,是否能引起人們心理的共鳴才是關鍵。單純為了美的形而仿,只能是徒有其表;在形美的基礎上,還能夠給人以情感上美的享受,這種形才是立體的,才會因為仿而誕生新的生命。其次,如何仿?大自然界有無數美的造型,有靜態的,有動態的。就動態而言,抓取什么樣的瞬間,怎樣打動人心,這才是關鍵。對于形的照搬,是幼稚的;只有結合產品的功能、使用方式、結構特點等對形加以提煉、改造,這才是創造。青銅雁魚燈鑒于材料、工藝、功能等的考慮,對于雁、魚的形并沒有過于寫實的細節刻畫,而是簡潔的、內斂的。另外,出于營造視覺中心和力學穩定的需要,抓取了大雁環首銜魚這一動態,是合理的、巧妙的,同時也是美的。現代的仿生設計,首先在于選題,其次在于姿態,它必需結合現代的材料、工藝、審美、人機交互等,這種仿生才不會停留在“仿”的層面,才會是新的創造。
3.3創造未來的中國設計
青銅雁魚燈巧妙的結構設計,合理的尺度,拙樸的造型,美好的寓意等特征,對于現代設計來說有借鑒意義。在工業設計方面……工業設計“普天之下,莫非歐風”,在今天歐洲學者的設計論著中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中國沒有工業設計。面對這樣的批評,中國的工業設計如何奮起直追,如何超越,研究傳統設計是途徑之一。我們決不能割斷歷史來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絕不能人為地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對立起來。對于西方的設計需要學習,但是必需結合中國的國情,尋找中國設計的“根”。中國古代的經典設計,就是“根”之所在。對于傳統的繼承,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元素、符號等的繼承,而應該是精神的傳承。中國古代經典器物的設計思想,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當然,研究傳統不是簡單的傳承,而是為了創造。在傳承“精神”的基礎上,吸收他人之長,去解決當下的設計問題,創造未來的中國設計,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4結語
漢代燈具在中國古代燈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創造了許多經典之作,海昏侯墓出土的兩盞青銅雁魚燈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從設計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它的設計藝術,對于學術界而言是一種有益的補充。青銅雁魚燈拙樸的造型,美好的寓意,精巧的結構,合理的尺度,良好的照明功能等特征,對于現代設計來說,有借鑒意義。現代設計對于中國古代經典的傳承,不應僅僅限于元素、符號等物質層面,而應當從“精神”層面加以傳承。傳承經典設計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為了創造,創造未來的中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