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陽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中國傳統造物思想;表現方式
1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雖然發展時間較長,涉及動態環境建模技術、實時三維圖形生成技術、立體顯示和傳感器技術、應用系統開發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等多種技術,但在其最后的內容呈現中,需要將符合客觀、符合大眾審美的畫面設計呈現出來,具有設計性和藝術性,因此,虛擬現實技術是從屬于數字藝術的。在研究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數字藝術表現時,不僅是研究如何通過傳統的數字媒體來進行表現,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更要結合虛擬現實技術來進行傳統造物表現方式的研究。
2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藝術表現方式
中國古代在造物設計過程中,涵蓋方向廣泛,制造工藝復雜且充滿智慧,善于總結提煉,提倡天然合一,師法自然。這些特點都是有跡可循的。無論是早期的青銅器,還是后來的絲織品,或是明清時期的家具,乃至馬車、橋梁、建筑等方面,中國匠人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偉大的創造。《考工記》《天工開物》等一系列記錄設計過程和設計方法的著作,融合了諸子百家的精神內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完美詮釋了中國傳統的造物思想。
傳統造物,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具有中國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的設計體系。傳統造物的藝術表現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但在設計方式和表現方式上,始終無法擺脫二維空間的束縛。春秋戰國初期的《周禮·冬官》,記錄了當時手工藝設計與生產技術,書中通過手繪插圖的方式記錄了一些手工藝的設計方法,同時也再現了經過設計而成的成品。但從整體來看,記錄和再現都以黑白線條為主,顯得很粗糙。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描述北宋風俗的《清明上河圖》是少有的繪畫精品,在畫卷中,描繪了數量龐大的人物、動物,同時也繪制了北宋時期大量的房屋橋梁城樓等建筑,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畫家表達的是具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但對于建筑橋梁的描繪,也客觀的反映了當時建筑風格和特點,在當時來說,應該是傳統造物表現方式的最高成就。
自古以來,在傳統造物的藝術表現過程中,既有簡單粗獷的速寫式描繪,也有繪畫一樣精細的藝術表現,傳統造物的表現方式始終貫穿著符合時代特征的藝術特點。整體來說,中國繪畫不講透視,不強調光色彪悍,強調神似、主觀趣味。傳統造物的藝術表現,在符合中國繪畫藝術的整體特征時,根據時代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表現風格。畫圣吳道子在其作品《金橋圖》中,描繪了皇帝出游的景象,在作品中,出現了橋梁、馬車、器仗等物品,畫家在進行人物和器物表現的時候,“筆記磊落,勢狀雄峻,生動而有立體感”,喜以“焦墨勾線,淡彩設色”,人稱“吳帶當風”,作品具有典型唐代時期的繪畫風格。而到了明清,畫風題材日益繁多,風格開始有所變化,并開始與西洋藝術結合,在造物表現中,體現出更多的風格。
3虛擬現實技術對傳統造物思想藝術表現方式的影響
虛擬現實技術對傳統造物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設計理念的更新。虛擬現實技術改變了設計師作為創造者的設計思維和設計方法。以前,當設計師有了設計構思時,先繪制出草圖,再確定造型之后,繪制詳細的結構圖,然后按照結構分別生產零部件并進行組裝,同時,根據設計原型進行使用測試,再去修改原型。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設計者繪制完成草圖設計之后,根據尺寸,可以先進行電腦模型制作,然后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行仿真測試,然后才進行原型制作。這樣,就省略了反復的修改過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其次,構造原型和使用方式的改變。通過交互技術修改虛擬模型,再通過3D打印技術,可以完成原型的制作,人們只需要進行裝配。造物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造物,沒有實體,一切都在虛擬中。比如電腦游戲,手機app等,是另一種形式上的造物,供人們日常使用。
3.1表現方式延伸性
使用虛擬現實技術造物時,可以增加產品的種類及產品的延伸性。傳統的產品通過外觀和功能的改變來進行創新,但這往往只是造型上的創新,并不涉及功能,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增強產品與設計師及用戶的交流。同時,虛擬現實技術的采用,擴大了面向市場和面向人群。比如,設計一款兒童使用的產品,不單單只是產品本身,還可以擴展到兒童教育產品,使得虛擬現實技術向更廣闊的領域推進。例如新東方和樂視合作創建的VR英語平臺,實現了虛擬現實與兒童教育產品相結合突破。
因此,人與物的互動交流,其實由實際走向虛擬的過程,同時二者可以并存。
3.2表現方式多樣性
從虛擬現實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在未來,會有更多的360度全景內容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廣告會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的形式,虛擬現實技術產品的可用性會不斷提高并且成本會慢慢降低,與此同時,體驗感會越來越好。
3D動畫技術、立體影像、數字繪畫技術等在表現過程中會越來越多的采用,通過特定的設施設備,將虛擬影像進行呈現并與觀眾進行交互,將是今后的主流設計方式。
對話式交互技術在對造物進行表現時,重新定義了造物的過程,在貫穿設計思想的原則下,通過計算機控制制造程序,計算出需要執行的具體步驟,使得制造過程能夠按照人的思維邏輯進行,使“制造”變成“智造”。
沉浸式體驗是傳統造物表現方式的重要特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出一個與真實世界類似的虛擬世界,使觀眾在使用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效果。比如,在虛擬現實技術設備中進行彈琴的游戲,虛擬現實設備會給使用者提供一架鋼琴,使用者通過手柄進行彈奏,會獲得和現實中差不多的彈奏感受,其差別僅僅只是鋼琴按鍵的感覺不一樣。因此,對于傳統造物來說,需要有一個實物給你去感受,而采用虛擬現實技術,你可以依靠計算機技術,穿越時空,體驗很多未知的領域。
在提供沉浸式體驗時,虛擬現實技術也會對傳統造物進行超越模擬的構想,使得體驗者不僅能夠感受逼真的感覺,還可以拓展體驗者的認知空間,激發想象力和興趣(如圖1)。
4虛擬現實技術在傳統造物思想藝術表現方式中的應用
首先,傳統造物設計,只通過文字描述、手繪草圖、計算機技術等進行設計表現,而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數字仿真技術、三維動畫技術、交互技術等融為一體,真正實現從平面向立體的轉換。同時,新技術的運用,強調人機對話,使得設計師與客戶可以進行生動而富有成效的交流,解決在設計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找到解決的辦法。
其次,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對整體和局部全方位細節的表現,使得造物過程中的設計預算變得更加精確,同時由于產品全方位的虛擬展示和應用說明,減少了客戶修改的時間,提高7 7作效率。
第三,目前,有很多公共展示場所諸如博物館之類,已經開始將現實場景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提高觀眾的參觀體驗感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實景造物和虛擬造物有機結合,實現公眾與虛擬環境的互動體驗,提高了造物展示的多樣性,給了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5結語
新興的虛擬現實技術,對傳統造物思想及其表現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傳統造物能夠突破表達的局限性,帶來多樣化的表現方式,這是傳統造物思想經歷的一次較大的變革。但是,變革本身并不意味著顛覆,在表現手段多樣化的條件下,傳統設計理念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繼承傳統造物理念的精髓“天人合一,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做好適應時代發展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