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芝漩
關鍵詞:漆器工藝;玻璃;底胎制作
1漆器底胎概述
漆器工藝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極具中國文化及審美,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達到了極高的工藝制作水平。漆器底胎種類繁多,主要有木胎、陶胎、金屬胎、竹胎、皮胎、紙胎、裱胎、樹脂胎等材料。其中以木胎應用最廣,不同材質的底胎,制作工序均有不同,良好的制作工序可提高髹漆質量。而底胎選用具有時代性和現代感的材料制作,則極具實驗性,這可拓寬漆器工藝的呈現效果、制作方法,推動漆器工藝的發展。
2玻璃材料作為漆器底胎的意義
2.1豐富漆器的呈現效果
漆器的底胎材料決定了漆器的藝術表現。使用不同材質的底胎,最終呈現的效果、質地均不同。與其他材料相比較,無論鑄造玻璃還是吹制工藝制作的玻璃,作為底胎,都具有其獨特的材料語言,透明、折光和反光性及可塑性提供了其他載體所不具備的可能。在漆藝中巧妙地使用玻璃材料能達到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效果,針對不同造型、不同制作工藝的玻璃制品采取與之相應的髹飾法與玻璃相結合,通過遮擋、折射等方法,兩者在顏色、透明度、肌理上進行反差對比,則會出現別致的效果,帶來不一樣的材質美感,令作品換發獨特的魅力又洋溢其個性。同時,在觸覺方面,玻璃堅硬、具有溫度感。而漆藝可制作多種肌理效果,可光滑、可粗糙,能與玻璃很好的融為一體,也可形成反差,制造不同的感觸。
2.2拓寬漆器工藝的創作思路
選用具有時代性和現代感的材料作為底胎材料,尤其玻璃材料,不僅能豐富漆器呈現的效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重要的是通過玻璃這種不同于傳統底胎材料的變化對漆器設計與創作思想的影響。玻璃底胎材料,使當代的造物者可以嘗試更多、新的成型方式、為探索漆器底胎造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為創作者的創作與表現提供了極大地主觀能動性。
2.3玻璃材料用作漆器底胎的制作步驟
2.3.1玻璃底胎成型制作
根據創作構思及需求,選擇適合設計形狀的玻璃制作工藝進行玻璃成型制作,如吹制法、鑄造法、壓模法等。
2.3.2髹飾區域準備
根據設計的圖形,對保留透明部分的玻璃進行遮擋,對需要髹飾區域的玻璃表面進行噴砂處理,防止噴砂過程中對保留的透明部分有所傷害,尤其需注意邊緣部分的遮擋。
2.3.3上灰料
首先要對漆器的粗坯進行細致的清潔工作。上粗灰料,用上灰料專用工具將粗灰料涂抹在粗坯之上,著這個過程中要求粗灰料的厚度均勻,涂抹之后或放置在陰房內待灰料干。上細灰料,在這一過程中要求灰料均勻,厚度最好保持在肉眼可見的程度。上漿灰料。等待灰料干透。清理灰料。用砂紙進行打磨,力求圓融光滑,沒有明顯的褶皺,在此基礎之上用平磨螺細工具按照漆器原本的圖案要求進行對應的刻畫。
2.3.4后續工作
待徹底干透后使用砂紙打磨。用細砂紙進行仔細打磨。對噴砂處理后的部分,使用生漆灰料進行刮灰,刮灰后,將作品放置陰房內24小時。
3玻璃材料作為漆器底胎的現存問題及解決方法
3.1現存問題
3.1.2底胎與漆粘合不穩定
玻璃材料抗拉強度低,并且表面光滑,附著力差、不易于漆的制作,雖然對表面進行了噴砂處理,玻璃表面也變得粗糙、附著力增強,能與大漆結合進行創作,但玻璃熱應力較差,按照傳統髹飾步驟,遇到較大的溫度變化則易熱脹冷縮,使表面漆出現裂紋,甚至脫落,不易長期保存。
3.1.2視覺呈現受到影響
受到玻璃透明度和厚度的影響,玻璃底胎過薄使得在制作完成后,透過未噴砂部分的玻璃可以看到與之相銜接部分漆底層的顏色,影響了整體視覺美觀的效果。
3.2解決方法
通過對出現問題的分析,造成粘合不穩定的關鍵原因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對抗,傳統灰料材質及制作步驟不適宜玻璃底胎的制作,增強附著力,解決玻璃與大漆之間更有效的材質媒介則格外重要。
3.2.1底胎與漆粘合不穩定解決方法
經過不斷嘗試及多種材料的實驗,使用第三種介質代替生漆灰料涂于玻璃上,解決附著力問題又可以簡化步驟從而使大漆在玻璃上更輕盈。經試驗,509膠涂于玻璃表面,可加大附著力解決之前存在的問題。509膠的主要特點是透明、固化快、粘接力強,其耐水、耐油、耐沸水煮、耐暴曬、既能耐酸堿又能防腐蝕。最低承受溫度為零下60°,最高承受溫度為90°-130°。速走耐溫可達180°-220°。對509膠在制作中的使用方法是將甲乙兩管配比2:1,不易過多。因干燥速度快,使用時隨用隨調。調膠需在金屬、玻璃、塑料等材質的盤、板上進行,也可在專門的混合器中進行。調配時所用的器具必須干燥潔凈,調膠均勻,調和后的膠液要在半小時內用完。在使用509膠之前,首先仍需要將玻璃與漆結合的部分進行噴砂或預留,并對表面進行清潔干燥處理,隨后可使用刮刀、小棒、毛筆等工具在玻璃表面涂抹509膠,膠不易過于輕薄或過厚。經24小時基本固化后,使用600-800的細砂紙沾水進行輕微打磨,為防止磨穿,不易過于用力。使用砂紙打磨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為了涂抹膠后表面光滑,易上漆。另一方面,使膠水表面變得粗糙,增強附著力。在以上處理均結束后便可進行髹飾。
3.2.2視覺呈現問題的解決方法
為解決透過未噴砂部分的玻璃看到與之相銜接部分漆底層的顏色,影響整體視覺效果這一問題,玻璃造型制作選用鑄造法,利用玻璃厚度及不透明度。在確定了髹飾部分后,對作品在退火出窯打磨后,使用舊酸進行了短時間侵泡,對不進行髹飾部分的玻璃進行了拋光處理,預留出需要髹飾的部分及需要保留不透明部分的玻璃。在這些工序結束后,便可開始對作品進行漆藝部分的制作。
4玻璃材料用作漆器底胎的實踐
4.1創作思路
《熔-融》系列靈感來源于在生活中所經歷的歷練與融合,運用材料的語言來詮釋。將銀箔、漆粉等用于在玻璃底胎上的髹飾(如圖1),通過不同質感、反差的肌理、相似的色彩,產生不同效果的色彩流動對比感,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
4.2形態及圖案設計
《熔-融》系列由四件作品組成,玻璃底胎在造型中設計出多個折面角度(如圖2),視覺上的錯落起伏有空間感,玻璃的原料選用透明玻璃和彩色玻璃按適當比例調配熔化,待冷卻后形成自然流動感(如圖3)。髹漆不全部覆蓋整個底胎,而是將漆粉、銀箔分布在玻璃底胎的折面部分,肌理制作為凹凸不平、不光滑的流動效果。從而光滑、剔透的玻璃表面與粗糙但有光澤的髹漆部分形成鮮明對比(如圖4)。
5結語
無論是玻璃還是大漆,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藝術家更多關注的是表達自由和材料本身,而非技術。通過對材料的質感恰到好處的把原本的材質美感體現出來,突破原有的功能性,使我們對于材料的認識和理解脫離出認為外加因素的束縛,直接與材料本身對話,從根本上確定了材料成為純粹的藝術品的價值。直接將各種藝術思潮與玻璃、大漆等傳統手工藝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獨立的思想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