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橋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實驗小學 廣東 廣州 511300)
基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固有的教學觀念,深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其思維進行有效的激發與活躍。之后,教師便可創新多元教學模式與活動對學生展開深度的思維訓練,大力培養其邏輯性思維、發散性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等多元思維能力,以此強化學生對閱讀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對閱讀主旨思想的深度體驗,使其收獲高效的閱讀學習效果。
1.1 強化學生知識吸收效率。首先,對于小學階段的英語閱讀學習而言,閱讀學習的復雜性隨著年級的遞增而呈現上升化趨勢。在高年級階段的閱讀教學中蘊含著復雜且繁多的語言知識點內容,這給教師的閱讀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與挑戰。而在教學過程中,如若教師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大力鍛煉,便可拓寬其學習探究思路,幫助他們理清文本知識脈絡與層次結構,強化其學習效果。同時,思維能力的鍛煉也能夠助力學生多元閱讀探究技巧與方式的發展,有利于其閱讀探究效率的提升。
1.2 保證個體良好發展前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實力,使其在之后的生活與社會發展過程中應用英語與他人展開有效的交流,以強化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從社會宏觀角度來講,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有助于其個體的良好發展前景。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迪,學生便能夠對某一問題進行多角度、層面的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思維的靈活變化會對某一問題產生能客觀的理解與認知,更有助于其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切合現今階段社會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更改固有的授課方式,注重讓學引思,使學生成為課程開展所圍繞的主體,并為其設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活動,加強對其教育引導,目的在于助力學生多元思維能力的發展,強化其閱讀理解認知與情感體驗。
2.1 基于多元問題驅動模式,啟發學生思維。基于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其思維進行啟迪,激發其潛在的智慧與思維,加強學生對閱讀學習內容的自主思考,以便對其各項思維能力展開有力的訓練。對這種教學思想,教師可以開展多元問題驅動教學模式,通過具有相互關聯性并體現出邏輯性的多元化教學問題讓學生進行預先的思考,使其在邊閱讀邊思考的模式下針對閱讀文本內容展開探究。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探究思路,綜合鍛煉其發散性思維能力,對其潛在的思維進行有力的激發與啟迪。
以六年級教材Module3的《Dr Sun Yatsen》這課教學為,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迪,可為其營造多媒體這種形象化的教學情境,以多媒體圖片、音頻或影像資源結合的直觀展現形式給予學生良好的視覺效果,這對于其思維的啟迪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觀看Sun Yatsen、Lei Feng以及古今中外其他著名人物的信息資料,從人物的事跡、歷史背景、主要經歷與磨難以及歷史意義貢獻等角度為學生進行全面的普及。之后,教師便可基于多元問題的驅動激活學生的思維,鍛煉其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設問:“What great things have these characters done?”、“Are all these contributions related to individual spiritual qualities(個人精神品質)?”、“Can you learn from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個人經歷) about their spirit and qualities?”以及“How did they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ake them as an example, how do you think about your study and life?”等。
這些多元問題的設置內部蘊含著強大的邏輯性關系,首先第1項提問是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學生可以結合文本與課件內容進行作答。而第2項提問需要學生針對第1項提問的內容做出延伸性思考,這有利于對其思維進行啟迪,讓其從兩個層面入手對人物進行全面性考量。而第3項問題的引導便考察了學生的分析性思維能力,由學生針對課件內容進行總結與概括,體現出學生個人的理解與認知。最后一項提問便突出了本節課的中心思想,要求學生結合個人想法與文本內容進行有效的敘述表達。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在閱讀內容的內化后進行有效輸出;還能通過邏輯性的問題引導,使自身發散性思維能力得到深度鍛煉,收獲高效探究成效。
2.2 基于思維導圖訓練手段,理順學生思維。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大力培養,還需引入實效性的教學手段對其思維能力進行拓展與訓練,注重發展其思維品質。例如,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手段引入閱讀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手段的多層結構與邏輯性關系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理順其閱讀探究思路,強化其閱讀學習效果。以五年級教材Module1單元的《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這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內容較為復雜,分論點很多,教師若想要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引導其通過思維導圖的模式展開深入的文本探究,以此使其明確學習思路。首先,教師讓學生進行文本的初次閱讀,根據本節課的季節性問題引導學生將季節的環境特點、主要活動以及不同穿衣風格等不同層面內容進行有效分類,然后繪制成思維導圖的框架結構:

這樣的導圖繪制方式能夠深入鍛煉學生的分析性思維能力與發散性思維能力。首先,學生根據初步閱讀探究將文本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參考層面,然后通過導圖的二、三級框架結構形式得以體現,這能夠有效鍛煉其發散性思維能力,助其理清文本結構的大致行文脈絡。接著,在三級導圖框架結構中,學生需要回扣文本內容進行二次閱讀,重點提取相關信息進行總結與概括。這一點能深度發展學生的分析性思維能力,強化其閱讀理解與認知,助力其閱讀思維品質的提升。
2.3 基于互動探究教學活動,全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上述內容中講述了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啟迪與活躍,并對其分析性思維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能力進行了深度的鍛煉,而這都是對于學生正向思維的培養。接下來,教師可注重圍繞對學生反向思維的培養鍛煉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為其創設互動探究式的教學活動營造批判性氛圍,讓其對閱讀文本內容展開深入的探究與互動交流。還是以Module1單元的《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這課教學為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互動探究的教學活動,并加強對各個小組活動的教育指導,以此營造良好的批判性氛圍,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文本教材內容進行主題拓展,增設有爭議性的話題讓學生進行全面性的思考。比如:“By learning the basic information(基本信息) about seasons in this lesson, which season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people's life? Please give your reason?”這項話題的提出,這項問題從宏觀角度看來是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拓展性研究,也就是以學生已獲知的閱讀內容為基準,在此基礎上讓其結合自身點進行的相關表述。但是從細節角度來講,本項話題極具爭議性,需要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與已有生活經驗進行客觀的評判,在發表自己個人見解與意見的同時說明自身所參考的理由與依據,而這些綜合性內容的表述都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學生會加強對文本內容中所體現信息的全面考量,根據已有經驗思考最適合人們生活的季節,但是不同的人對于此項問題會有不同的見解,畢竟每一個人的生活需要與感受感知都各不相同。據此,學生在表達個人觀點時可以完全化表述自己的理由,并在別人表述時也可進行駁論或者認可。以這樣的形式開展互動探究活動,在批判性的氛圍中深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通過他人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來認知到各種可能性的答案,以此獲取對閱讀文本的全面性理解以及對主旨思想的客觀理性認知。
總的來說,基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多元問題驅動模式的引入、思維導圖手段的應用及互動探究教學活動的創建等多層面展開綜合性探究,同時注重對學生的教育引導,逐步拓展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在強化學生閱讀學習效果與體驗的同時深化其閱讀自主探究能力,保證其高效的課程學習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