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芳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石海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胡適曾說過:“凡富于創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沒有一種創造不是先從模仿下手的。”模仿是創造的一種形式。模仿不同于抄襲,它是思維的再創造。我們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的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通過模仿,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3]。
例如,在教授一年級“do、re、mi”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
學生知道由“do、re、mi”三音組成的旋律好聽、和諧,我就出示一小段由“do、re、mi”三音組成的旋律,讓學生唱出不同的節奏。如:(師)1231|,那么學生進行模仿唱出(生)1231|;接著,老師變化節奏(師)112231|,(生)模仿唱出112231||;老師再變化節奏,唱出一小節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組成的旋律:(師)1231-|,學生也模仿唱出(生)1231-|等。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行改編歌詞創作,是一種既能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又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
《數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選取了生活中一種常見動物,表現了它們可愛的形象,歌曲具有一定的“啟智性”,幫助學生熟悉量詞的用法。以老師出題的方式,讓學生計算,從數一只蛤蟆的嘴、眼睛和腿,到兩只、三只,掌握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數字遞增規律。這是比較簡單的改編,這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是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之一,他簡單易學,最好作為創作教學的入門內容來學習,節奏創作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循序漸進進行教學。
3.1 節奏模仿。在教學中,一首歌曲或欣賞曲熟悉后,可以選擇幾種簡單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例:XX|X-||(師拍擊并板書出來),學生馬上可以拍擊出多種節奏型:XXX|XXX||或XX|XX||或X-|X-||
3.2 節奏補充。可以在一條不完整的節奏譜中,讓學生補充完整。如在教授《五聲歌》一課時,在學生掌握了X和XX之后,就可以和學生玩節奏補充游戲。如出示:

3.3 節奏接龍。從成語接龍開始導入,把學生引入節奏接龍,前面一小節的最后一個節奏,是下一小節開頭的節奏。如下:

3.4 節奏重組法。學生有了一定的節奏知識后,可以進一步加深創作的內容。如在教授三年級切分節奏時,在學生掌握了這個節奏之后,我出示節奏譜:


3.5 節奏問答法。用一個節奏作為上句或下句,進行一問一答的簡單創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可以進行,如老師出示問句:

學生的回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

旋律是音樂的脈搏,也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是表現音樂的主要手段之一。旋律創作同樣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去組織教學。
4.1 旋律改編法。由于學生積累的語匯比較少,所以從改編旋律開始,學生就不至于無從下手。例如,進行民歌更改,或改編經典樂曲主題,通過這些改編破除學生對音樂創作的畏懼,進一步激發學生大膽嘗試音樂創作的欲望。
4.2 旋律填空法。由老師提供幾個音符或節奏,讓學生創作成一段曲調,組成簡單的旋律。如在教授三年級《左手和右手》一課時,我就出示固定的節奏讓學生用“mi、sol、la”三個音進行旋律創作,要求旋律通順即可。
4.3 旋律接龍法。同樣從成語接龍導入,把學生引入旋律接龍,用出現在最后的一個音往下接,成為下一小節的第一個音。如例:
師:1112333|45432-|……
生:26565432|321-|……
4.4 自由創作。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自由創作,題材、形式不限,只要是學生們原創的音樂,教師都應該看到其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鼓勵學生們堅持長期進行音樂創作,并提供學生展示作品的機會。
音樂創作教學要注意創作過程的教育功能,音樂課中創造領域的教學,主要目的是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思維潛能。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空間,對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來說,卻是不可限量的。在教學中,老師要多理解、多鼓勵、多誘導、多啟發、少批評、少強制,保護他們參與創造活動的積極性。我衷心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學生在音樂創作上激情飛揚,這也是音樂創作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