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流
據(jù)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美國政府在過去的一年中多次要求臺灣限制臺積電向華為出售芯片,同時也希望臺灣當局加強對中國大陸的科技輸出。該報認為,美國此舉意在堵住美國對華為出口管制禁令的漏洞,一方面確保美國國防工業(yè)的供貨,另一方面也意圖阻止中國科技力量崛起。
單純從產業(yè)鏈角度上分析,美國的確握有臺積電的“把柄”。與三星類似,美國花旗、摩根等財團持有臺積電大量股份。臺積電起初是飛利浦公司在臺灣建立的合資工廠,之后又不斷有新的西方財團注資,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股東格局。臺積電在芯片代工業(yè)務上冠絕全球,主要得益于歐美ASML、科林、科壘等公司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歐美在賣出這些設備時都要求簽署限制性條款,臺積電一旦違約,將面臨巨額訴訟。
但另一方面,華為、展銳等中國大陸IC設計公司是臺積電的主要客戶,雖然臺積電占據(jù)全球芯片代工市場超過50%的份額,但如果失去華為的訂單,會使臺積電的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而且華為和蘋果是少數(shù)幾家敢于下單5/7nm等先進工藝的廠商,這對臺積電平攤先進工藝的研發(fā)成本,進而開發(fā)下一代工藝保持技術優(yōu)勢非常關鍵。
中國大陸IC設計公司在制造工藝上依賴臺積電,這是事實的一面,另一面是,截至目前,已有260家美企申請向華為供貨,美國的封殺計劃沒有起到效果,它威逼臺積電一年,直到被媒體爆出也沒能成功。全球化發(fā)展到今天,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美國以政治要挾干涉企業(yè)商業(yè)行為,進一步攪亂多年自然形成的產業(yè)鏈,恐怕還沒等傷及華為,美國企業(yè)作為上游和股東就要“自損一千”了,更不要談“脫鉤”對美國自身科技進步的傷害。
誠然,在當前大背景下,發(fā)生極端情況的概率在縮小。但有聯(lián)電拋棄晉華的前車之鑒,對國內芯片公司來說,在關鍵問題上還是要做到有備無患。
首先,國內芯片公司必須采用大陸工藝做備份。由于芯片設計和制造結合得非常緊密,芯片設計公司要更換制造工藝,并非簡單的換一家芯片制造商下單那么簡單,一些設計和模塊也要重新做,這需要耗費1至2年時間。如果國內芯片公司選擇大陸芯片制造商做工藝備份,一旦遭遇緊急情況,可及時切換到境內工藝,避免窗口期內芯片無法量產的問題。
其次,根據(jù)國際市場環(huán)境變化考慮引導國內芯片設計公司選擇境內工藝制造芯片。對于一些涉及敏感和關鍵信息的部門,本身對安全有較高要求的,應當規(guī)定必須是境內團隊設計、境內工藝制造。對于采用境外工藝的芯片,則不納入體制內單位采購名錄。就商業(yè)市場來說,境內晶圓廠掌握的14nm工藝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應用場景,沒有必要過分追求一些紙面參數(shù)而一定要選擇境外廠商工藝,必要時,可以犧牲一定性能,換取企業(yè)的供應鏈安全。在這方面,可以采用補貼部分流片費用的方式,鼓勵企業(yè)選擇境內制造工藝。▲
(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
環(huán)球時報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