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花
【摘 要】目的:總結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患者的皮膚反應表現及護理要點。方法:對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接收采用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患者42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用藥治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護理效果,總結切實有效的護理要點。結果:分子靶向藥治療腫瘤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皮膚干燥(57.14%)、皮疹(19.05%)、甲溝炎(14.29%)和皮膚瘙癢(9.52%),予以對癥護理后不良癥狀消失。結論:分子靶向藥治療腫瘤疾病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較高,圍繞皮膚干燥、皮疹、甲床病和皮膚瘙癢等開展綜合護理可減輕患者身心痛苦,改善其遵醫行為,有利于提高患者有效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皮膚護理;分子靶向藥;腫瘤;不良反應;護理對策
文章編號:WHR2019011079
腫瘤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和生存質量的全身性、系統性疾病,分子靶向藥物治療這一疾病成效顯著,但藥物致不良反應的多發性引起了廣泛關注。筆者以42例接受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并伴發皮膚不良反應腫瘤患者為研究樣本,總結了該類病患的臨床觀察和護理要點,現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接收采用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患者,42例入選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為38~51歲,平均為44歲,疾病類型包括直腸癌(22例)、結腸癌(16例)、肝細胞肝癌(4例)。所有患者病情診斷明確,自愿接受分子靶向藥物治療,且用藥后均伴發不良反應。經篩查,未見患者伴有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的疾病類型。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入組后,執行醫囑給藥,并說明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西妥昔單抗注射液(愛必妥)等分子靶向藥的藥物特性、對皮膚狀態造成的毒副反應等;藥物治療期間注意觀察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一旦出現異常應遵醫囑停藥或減少藥物用藥劑量。
1.2.2 護理方法 1)加強防范:分子靶向藥治療腫瘤疾病所致皮疹普遍具有光敏特性,因此需要在病房增加窗簾等設施,防止陽光直射患者引起或加重皮疹;同時,囑患者加強日光防護,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皮膚的外露,可使用SPF超過30的防曬乳涂抹暴露皮膚。另外,在選購身體洗護用品時,勿挑選刺激性強或強堿類,為患者推薦溫和不刺激的潤膚露、硅霜、維e乳等。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皮膚的變化,尤其應關注趾甲倒刺產生情況,一旦發現倒刺則提示發生甲溝炎、增生的風險較高。為降低風險,應減少足部受力,選穿寬松、透氣、軟的鞋子,在使用分子靶向藥治療前1周,可將白蘿卜鹽水煮沸每日泡腳,而后涂抹硅霜,做好足癬、皮疹的預防性護理。同時,注意保持手足干凈衛生,若指甲邊伴發熱痛、壓痛、紅腫等現象需要及時進行處理。
2)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靶向藥中可致皮膚不良反應的主要作用成分為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從藥學角度講解該有效成分的作用機制,強調靶向藥延長有效生存期的積極意義,勿使患者因懼怕藥物不良反應而拒絕藥物治療[1];強調通過規范的預防措施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且皮疹、甲溝炎等不良癥狀可通過對癥治療和護理消除,幫助患者調整心態,勿過度憂慮。
3)心理支持:在患者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拉近彼此的距離,通過真誠的關愛建立信任關系,為改善患者遵醫行為進行鋪墊;了解患者對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疾病以及化療方案的看法,通過耐心的講解,堅定患者治療信念,使其真正意識到對于患者當前病情而言采取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益處;耐心解答不良反應的發生,安撫患者緊張情緒,強調負性心理對疾病的不良影響,囑其在接納負性情緒的同時積極進行調節,勿增加應激反應損害;注重詢問患者的感受,對于其主訴不適癥予以重視,并及時告知主治醫生進行處理,以降低損害;受疾病影響,患者多情緒不穩定,護理人員應耐心對待患者,給予其更多理解和包容,勿與患者發生言語或肢體沖突。
4)飲食指導:因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患者進食方式不一。通常,經口進食患者需要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原則,膳食結構以富含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為主,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甘肥厚膩的食物。同時,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完善飲食計劃,在保證營養成分均衡搭配的同時規避飲食不當的風險。
5)對癥處理:①皮膚干燥:護理人員應囑皮膚干燥者規范使用潤膚品,注意皮膚的清潔和濕潤護理。同時,盡量放松心情,勿過分關注皮膚狀態。②皮疹:皮疹發生后,在對癥治療的同時應預防繼發性感染。在皮疹的治療過程中,可將荷葉100g、金銀花200g共同入水,熬制300mL湯汁,自然放置成溫涼狀態后,使用無菌紗布或毛巾沾取湯汁進行濕敷,每天濕敷4次,每次半小時,以解毒、止癢、防感染。③甲溝炎:每日使用熱水沖泡金銀花,用于泡手、泡腳,待充分清潔手足皮膚后,涂抹莫匹羅星軟膏。④皮膚瘙癢:仍以金銀花和荷葉水治療,并囑患者勿用手指甲抓撓皮膚,產生增敏性刺癢感。⑤其他: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輸注藥液,護理人員應加強靜脈穿刺皮膚的護理,在執行無菌標準清潔、消毒的同時,使用土豆片敷貼、喜療妥涂抹等方式防治靜脈炎。
2 結果
42例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表現為皮疹、皮膚干燥、皮膚瘙癢、甲溝炎,對癥治療配合護理干預后不良反應癥狀轉歸。具體見下表1所示。
3 討論
眾所周知,腫瘤是在致瘤因子作用下機體局部組織細胞產生生物學行為異常所形成的新生物。通過藥物改變腫瘤細胞生物學信號通路,抑制其繼續生長是臨床治療腫瘤疾病的一種有效途徑,但是傳統的腫瘤抑制劑對血液產生的毒性作用較為強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了質疑。分子靶向藥物與傳統腫瘤抑制劑的作用機制相同,均可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產生抑制效果并逐步促使腫瘤細胞死亡。區別于傳統腫瘤抑制劑,分子靶向藥物所致血液毒性較低,整體毒副作用相對較輕,因此受眾接納度較為廣泛。值得注意的是,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疾病皮膚不良反應率高達80%以上,而如何防治分子靶向藥物致皮膚不良反應則成為腫瘤領域研究的熱點和焦點[2]。通過本次研究發現,皮膚干燥、皮疹、甲溝炎、皮膚瘙癢是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疾病致皮膚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形式,且大部分不良癥狀多出現于用藥首周內,提示臨床加以防范。
綜上,分子靶向藥治療腫瘤疾病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較高,圍繞皮膚干燥、皮疹、甲床病和皮膚瘙癢等開展綜合護理可減輕患者身心痛苦,改善其遵醫行為,有利于提高患者有效生存期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杜素芳,湯雪英,謝少真.靶向治療胃癌患者留置PICC管期間的皮膚護理[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8,33(03):105-107.
[2] 蔣紅梅.腫瘤患者放射性治療的皮膚護理[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04):2330,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