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珍來 吳壯金 韋蘆桂


摘要: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進行研究,可以加快其新型城鎮化進程和促進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選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承載力指標構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其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呈穩步上升趨勢,水平較低且具有分級現象;各要素承載力年際變化趨勢差異和空間差異明顯。提出從整體上優化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保護資源環境和增強科技創新,同時根據各市制約因素的不同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關鍵詞: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時空格局;制約因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F290?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7-0046-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7.012?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Studying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f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can speed up it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was selected to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entrop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were steadily increased, had a steady upward trend, with low level and grading phenomen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trend and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each factor of carrying capacity were obvious. It wa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overall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structure as a whole, protect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ocal constraints.
Key words: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constraint factors;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Malthus[1]指出能夠衡量特定區域在某一環境條件下可維持某一物種個體的最大數量是承載力的作用所在,而后逐步擴展出城市綜合承載力的概念。以往專家學者對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研究以單要素承載力為主,如水資源[2,3]、土地資源[4,5]、生態環境承載力[6-8]等;也有對單個城市進行研究[9-11],如張奎[1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測算北京市2003—2012年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數,提出警惕城市承載壓力變化帶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變低的建議。從目前研究來看,對城市的不同功能空間分類展開研究與分級定量評價較少,缺乏對系統性、動態性、互動性等特點的考慮,不能充分體現其承載力的內部差異特性,得出的評價結果很難反映城市真實的承載力水平。城市綜合承載力受社會、經濟、資源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應綜合研究才能更科學地揭示其演變規律。
中共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貫穿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鎮化的同時,自始至終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為核心。自《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被批準實施并提出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作為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和一個煥然一新的城市群,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和巨大的挑戰。根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升級發展行動計劃,202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實現GDP過1萬億元,占全區比例超過4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過1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三次產業結構為9∶42∶49。2017年末實現GDP 7 400.105 9億元,占全區比例36.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 605.96美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2∶45∶43,離計劃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近幾年城市擴張速度較快,但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制約其發展[12]。本研究以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4市為評價單元,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進行評價,分析其時空格局及制約因素,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加快其新型城鎮化進程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1? 評價方法
1.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層次性等構建原則,采用由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承載力為子目標層,共25個指標形成指標體系,見表1。本研究采用強度型、比重型、人均型等相對性指標,一方面體現人在城市綜合承載力的關鍵性,另一方面避免因城市經濟、人口等規模的不同而致原始數據比較差距懸殊[13]。數據主要來自2006—2018年的《廣西統計年鑒》以及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4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2? 評價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
采用理想值標準化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理想值主要由目標值法、相關城市比較法、極值法確定。目標值法是通過結合相關規劃、標準、最優狀態、平均值等確定理想值;相關城市比較法是參考在區域位置、經濟或人口規模等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有一定相似性的城市或較優的城市現狀值為理想值,如柳州、惠州、北京、中山等城市;極值法是結合指標近幾年的最小值或最大值確定,原則上優于現狀值,處理后指標值滿足(0,1]。公式如下:
式中,X′ij指i年j項指標無量綱化值,Xij指i年j項指標原始值,Aj指j項指標的理想值。
1.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由熵值法確定且進行必要的修定,結果如表1所示。
1.4? 評價模型的構建
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模型的計算公式:
式中,Sij為第i年第j項指標的得分,Wj為第j項指標的權重,X′ij為第i年第j項指標無量綱化值,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
取同一年份4市得分的平均值表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根據結果,可將承載力水平分為3級,即低承載水平(S<0.4,低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中承載水平(0.4≤S≤0.6)、高承載水平(S>0.6,高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
2? 結果與分析
2006—2017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各要素承載力得分如表2、表3所示。
2.1? 時間變化特征分析
1)由表2可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呈穩步上升趨勢,由2006年的0.360 7上升到2017年的0.586 0,上升了62.5%,但各市上升速度不盡相同。其中防城港市上升速度最快,因為2006年防城港市城市綜合承載力很低,通過發展旅游業,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提高單位土地產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環境保護治理提升了城市綜合承載力,尤其污水處理率從9.51%提高到90.99%。欽州市上升速度最慢,主要受社會發展承載力影響,體現在城鎮登記失業率、節能環保支出占比方面,對比2006年,特別是節能環保支出不升反降,對城市發展起制約作用。
對比表2、表3,城市綜合承載力變化趨勢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情況較為相似,說明耗用資源和規模拉動還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目前所倚重的城市發展形式。
2)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水平較低還具有分級現象,由表2可知,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2006—2008年處于低承載力水平,2009—2017年處于中承載力水平。因為防城港市和欽州市的發展歷史、區域定位和經濟實力,其城市綜合承載力仍居于中低水平,系統綜合后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也居于較低水平。
3)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各要素承載力年際變化趨勢差異明顯,由表3可知,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承載力年間波動較小,社會發展承載力波動最明顯,2010和2011年明顯下降,一是因為城鎮登記失業率升高,尤其2010年達近11年最高;二是因為節能環保科技教育投資減少,與2009年相比,南寧市、防城港市、欽州市的節能環保占比均下降了1個百分比,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的科技教育占比下降了1~3個百分比。
2.2? 空間差異格局分析
根據承載力大小將各地區分為3類,即低承載力區(S<0.4,低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中承載力區(0.4≤S≤0.6)、高承載力區(S>0.6,高于平均值1個標準差),則2017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只有高承載力區和中承載力區,如表4所示。
高承載力區包括南寧市和北海市,南寧市的社會發展承載力是最高的,這得益于政府對節能環保和科技教育的大力投入,由于單位土地產值、污水處理率、旅游業總收入、地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提高,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承載力也較高。2017年北海市旅游業總收入和地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于南寧市,使得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承載力也相較更高。兩地的要素承載力綜合協調水平較高,故在整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排序靠前,屬于高承載力區。
中承載力區包括欽州市和防城港市,該分區各要素承載力均屬于中承載水平,因為兩地在此前不是重點投資開發城市,各要素承載力原本就處于較低水平,加上城市的定位、發展歷史、經濟實力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導致城市發展也比較滯后。
3? 制約因素與提升綜合承載力的對策建議
3.1? 制約因素
由城市群各要素承載力壓力與支撐力指數比來比較它們對城市綜合承載力的貢獻,如表5所示,當指數比小于1說明支撐力的貢獻大,反之是壓力的貢獻大。從城市群整體看,除了社會發展承載力的壓力與支撐力比值大于1,其余要素承載力的比值均小于1,說明應重點加強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壓力指數方面。
從各城市看,制約南寧市城市發展的是人口承載力,南寧市吸引大量周邊人口進城務工,人口基數本來就較大,隨著“二孩政策”、降低落戶門檻等政策的開放,2017年常住人口達715.33萬,遠高于其他市。較大的人口規模和密度會影響城市的經濟、生態和人民生活品質,現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需要進一步提高以匹配人口擴張的速度。
北海市社會發展承載力得分僅0.429 7,為倒數第一,其壓力與支撐力指數比為2.049 9,支撐力貢獻小是因為較低的節能環保和科技教育投資占比,節能環保支出僅為南寧市的22.88%,科技教育投入為防城港市的77.59%,存在違法用海、非法采沙等行為,還有非法侵占破壞山口紅樹林保護區、南流江水質污染等環境問題,加上師資力量薄弱問題,導致2017年城市綜合承載力有所降低。
防城港市和欽州市各承載因素處于中承載力水平,經濟發展承載力排在末尾,壓力與支撐力指數比均小于1,在壓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防城港市GDP增長率為4市最低,為7.3%,服務業比重較小,創新能力較弱,臨海工業仍在布局調整,對全市經濟影響較大;外貿依存度103.63%為4市之首,面臨貿易沖突對經濟的傷害也會較大。欽州市的第一產業比重為17.94%,為4市最大,第三產業比重比第二產業比重低13.3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還有較大優化空間;恩格爾系數39.02%是4市最高,居民生活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兩市的地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較低,港口、工業園區等還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制約經濟發展。
3.2? 提升綜合承載力的對策建議
3.2.1? 各市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南寧市需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以發揮作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的作用,提高人口素質,增強城市建設、交通、商貿、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集聚功能,同時保護好資源環境,保持適當發展速度以防盲目擴張反而制約城市發展。北海市社會發展承載力較弱,可通過提高節能環保科技教育投入、加強社會民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來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以防繼續下降。防城港市和欽州市急待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尤其經濟發展承載力,在經濟下行、產業結構單一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現狀下,要充分發揮邊境優勢和國家級平臺功能,以南向通道建設為契機,積極參與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創議,提升大港口的支撐和服務能力,發展臨海工業,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調整經濟結構布局,提高服務業的比重,發展特色旅游業,同時注意調整較高的外貿依存度,避免利用進出口拉動國內經濟時的貿易摩擦,減小貿易沖突傷害。
3.2.2? 發揮整體優勢,優化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 城市綜合承載力有很強的系統整體性,如果單靠某一種要素承載力驅動發展,反而會制約城市發展。根據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耗用資源和規模拉動的城市發展形式,通過優化系統結構和深度挖掘城市潛力,如積極開發城市地下空間,合理規劃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控制擴張規模和速度。重點改善城市綜合承載力壓力指數方面的影響要素,在資源環境承載力方面,降低人均消耗量,提高單位土地產值;在經濟發展承載力方面,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在旅游業、臨海工業有地理、政策等優勢,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保障GDP增長率穩中有進,由注重提高社會福利和老百姓消費水平轉變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發展形式,健康拉動經濟發展;在人口承載力方面,良好控制人口自然增長速度和人口密度分布,同時在社會發展承載力的支撐力指數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口素質,才能讓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承載力共同發揮作用,城市的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3.2.3? 保護資源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作為沿海城市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擁有豐富的資源,但由于人口基數大,經濟快速發展,資源耗動模式發展導致土地、能源、淡水等面臨著被快速利用,資源環境保護壓力增大的情況,且近年來節能環保支出占比有減小趨勢,因此,在大力發展臨海工業的同時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建立工業集中區,改善資源配置并加大節能環保投入,提高污水處理率,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建立科學的生活生產觀念,禁止違法用海、采沙等行為,加大水質、海洋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實現人和城市協調發展。
3.2.4? 增強科技創新,提高城市發展水平?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和技術支持,從社會發展的支撐力較小可看出科技教育投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創建創新型人才基地,實施跨境勞務合作,營造留住人才的創新創業環境,引進資金、項目、先進的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還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南寧市教育園區的建設速度,重視發展北海市、防城港市和欽州市的高等教育事業和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人才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做鋪墊。同時科技創新與各要素承載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對城市發展起推進作用。
4? 結論
本研究運用熵值法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進行評價,從評估結果來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呈穩步上升趨勢,但水平較低還具有分級現象,目前還是資源耗用和規模拉動的城市發展形式,各要素承載力年際變化趨勢和空間格局都有著明顯差異。從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系統整體性出發,發揮整體優勢優化城市綜合承載力結構,重點改善城市綜合承載力壓力指數方面的影響要素,保護資源環境和增強科技創新,還要根據各市制約因素的不同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參考文獻:
[1] MALTHUS T.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M]. London:J Johnson,1826.
[2] 戴明宏,王臘春,湯? 淏.基于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喀斯特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1):151-156.
[3] 溫雅欣.山西省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0.
[4] 劉璐禎.基于時空變化的廣州市土地綜合承載力評價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7.
[5] 祝秀芝,李憲文,賈克敬,等.上海市土地綜合承載力的系統動力學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2):90-96.
[6] 王云霞.北京市生態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0.
[7] 張? 鵬.南通市海域生態承載力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7.
[8] 王穎紅.新疆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7.
[9] 龍志和,任通先,李? 敏,等.廣州市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204-207.
[10] 姜? 豪,陳燦平.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以成都為例[J].軟科學,2016,30(12):59-62.
[11] 張? 奎.北京市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數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J].調研世界,2014(8):57-60.
[12]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辦公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升級發展行動計劃(概要)[EB/OL].http://www.gxzf.gcv.cn/xwfbhzt/gxbbwjjqsjfzxdjhxwfbh/20181219-727498.shtml,2018-12-19.
[13] 付金存,常昕輝,陳? 靜.PSR框架下西部地區城市綜合承載力時空演變研究——以新疆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4(8):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