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榮琴

【摘 要】目的:對擇期接受剖宮產手術患者在借助頭孢類抗生素治療對其生殖道菌群的調節情況進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共計選入病例60例,為本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所接診。將病例隨即劃分為三組,組中20例在手術期未使用抗生素治療,即觀察組1。另20例則術后用抗生素,1.5g q12h,連用3d,即觀察組2,余下20例則術中使用抗生素1.5g,術后12h使用抗生素1.5g,即觀察組3。分析三組患者的治療情況。結果:結合對三組患者生殖道菌群情況統計,觀察組1在手術前后均存在大量厭氧菌,而觀察組2、3術后需氧菌較多,且觀察組3在手術后生殖道菌株數量較少(P<0.05)。結論:在剖宮產手術過程中,患者存在生殖道菌群失調的風險,在手術期間維持陰道的微生態,擇期剖宮產的孕婦應適時適量的使用抗生素實現對術后感染的有效控制。
【關鍵詞】剖宮產手術;頭孢類抗生素;生殖道菌群
文章編號:WHR2019011096
剖宮產術屬于臨床最為常見的分娩方式,且結合本院近幾年的實際統計情況可以發現,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接受剖宮產術治療的患者數量正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而在該手術方案下,受到術中刺激等原因的影響,多數患者會出現生殖道菌群紊亂的情況,不利于后期恢復,更會增加術后感染的幾率。為保障剖宮產患者的治療效果,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更需要做好對患者生殖道菌群穩定的保護工作,其中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成為最為關鍵的環節。本研究旨在對運用頭孢類抗生素不同時間給藥對患者生殖道菌群的影響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選入病例60例,為本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所接診。將病例隨即劃分為三組,組中20例在手術期未使用抗生素治療,即觀察組1。另20例則按照常規方式在手術后借助抗生素治療,即觀察組2,余下20例則在手術中一次性借助抗生素治療,即觀察組3。本次納入60例患者年齡24~36歲,均值為(29.11±1.29)歲。其中52例為第2次分娩,其余均為首次妊娠分娩,組中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疾病患者,結合對三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觀察組1在手術前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治療,觀察組2術后用抗生素,1.5g q12h,連用3d。而觀察組3術中使用抗生素1.5g,術后12h使用抗生素1.5g,后期則不再使用抗生素治療。所有患者在手術前以常規方式對其外陰進行消毒,借助無菌窺鏡,由專業檢查醫師對患者陰道上段陰道液進行采集,隨后進行培養,對厭氧、需氧菌群進行評估。同時在手術后第3日按照相同方式對陰道液進行采集并展開病原微生物培養。各方面檢查以及病菌培養工作均由具備多年臨床經驗的人員進行。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中需要對兩組手術前后生殖道菌群情況進行分析,并統計患者術后感染情況[1]。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各方面數據都借助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借助百分數對計數數據進行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結合對三組患者生殖道菌群情況統計,觀察組1在手術前后均存在大量厭氧菌,而觀察組2、3術后需氧菌較多,且觀察組3在手術后生殖道菌株數量較少(P<0.05),詳見下表1。觀察組1在本次研究中,共計5例患者出現術后感染,觀察組2共計2例患者出現術后感染,而觀察組3沒有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對比可知,觀察組3術后感染發生率明顯較低(P=0.012,0.017,χ2=9.415,14.527)。
3 討論
在剖宮產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該分娩方式的綜合效果逐步被關注。結合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在剖宮產手術的作用下,很容易對產婦生殖道菌群情況造成影響,一旦生殖道菌群平衡受到干擾,將增加患者出現產后感染的幾率,不利于產婦后期恢復。
在正常情況下,產婦陰道內菌群以厭氧菌為主,且在各類菌群的共同作用下,可達到對外來病菌定植以及入侵進行抵抗的效果,達到保障女性健康的作用[2]。其中厭氧菌在抵抗外來病菌方面存在極為顯著的功效。而結合本次研究可以發現,三組患者在手術前后均以厭氧菌居多,進一步證實了該點。而在手術的影響下,將促使產婦生殖道環境受到破壞,表現為需氧菌以及厭氧菌失衡的情況,促使產婦自身免疫力逐步下降,增加其感染的幾率[3]。
結合臨床實際以及大量報道可以發現,剖宮產患者產后感染最主要表現為2種,即腹壁傷口感染以及子宮內膜感染。借助抗生素進行預防以及治療感染為目前治療該類感染的主要方式。而在抗生素使用時間上,臨床尚未有較為明確的定論。在手術前后均使用,術后使用以及術中使用在臨床均存在較高的實施率。為保障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更需要對使用時間進行合理選取。早在楊笑[4]的研究中可知,與常規在手術后對該類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在手術中一次性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的有效率更高。而在曹藝耀等[5]研究中發現,在手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雖然可達到對產婦生殖道菌群分布情況進行改善的效果,但整體運用效果欠佳。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劃分為三組對抗生素使用時間對剖宮產患者的影響進行分析。結合觀察可知,在手術前,所有患者生殖道菌群均以厭氧菌為主。而在手術后所有患者需氧菌以及厭氧菌數量均存在明顯上升的趨勢,可見抗生素對患者生殖道菌群的影響。從整體治療效果可以發現,術中使用抗生素1.5g,術后12h使用抗生素1.5g治療,在該類患者中的運用效果更佳。
綜合本次研究可以發現,對剖宮產手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合理運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可達到對其術后感染進行控制的效果,且從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層面來講,應當維持陰道的微生態,擇期剖宮產的孕婦應適時適量的使用抗生素,對于幫助產婦產后迅速恢復等均存在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為實現對術后感染的有效控制,抗生素具體使用時間需綜合評估患者多方面情況進行綜合選擇。
參考文獻
[1] 劉旭東.觀察擇期剖宮產手術中應用頭孢類抗生素對生殖道菌群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30(01):130-131.
[2] 朱振萍,胡小林.剖宮產術抗生素應用時機對高齡產婦術后尿道和切口感染及炎癥因子的表達影響分析[J].中國性科學,2016,25(12):115-118.
[3] 石磊.不同種類抗生素在預防胸外科擇期手術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1):7-8.
[4] 楊笑.分析剖宮產圍術期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09):141-142.
[5] 曹藝耀,蒲珂,李國棟,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對清潔開顱手術術后感染率的影響[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7,16(02):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