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圍繞著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目標,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推動生態文明理念的創新,形成了可持續人口資源環境理念、環境和發展相統一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科學生態理念的集大成者,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為中國的繁榮進步提供了可持續的理念導引和支撐。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念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回顧新中國70年來的輝煌歷程,我們之所以能夠走上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們始終堅持推進生態理念的變革,堅持用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中國的繁榮進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圍繞著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主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始終堅持科學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規律,形成了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
站起來的生態理念抉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徹底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壓迫,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但是,舊中國留下的經濟上一窮二白和生態上窮山惡水的爛攤子依然存在。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可能真正站起來。為此,毛澤東發出了“向自然界開戰”的號召。中國人民發揚“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積極投身到水土保持、環境衛生、植樹造林、水利建設、防災減災等生態建設基礎性工程當中,通過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促進中國“換了人間”。在實際工作中,一度存在著按照唯意志論理解“向自然界開戰”和“戰天斗地”的傾向,導致生態遭到破壞。對此,毛澤東深刻地指出:“如果對自然界沒有認識,或者認識不清楚,就會碰釘子,自然界就會處罰我們,會抵抗。比如水壩,如修得不好,質量不好,就會被水沖垮,將房屋、土地都淹沒,這不是處罰嗎?” 這確立了新中國生態理念的科學唯物主義基礎。
富起來的生態理念抉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工作中心轉向經濟建設,富起來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鄧小平理論提出了經濟建設的辯證法。一是堅持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統一。在經濟建設的同時解決污染問題。二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在堅持“兩手抓”的過程中,將“講衛生”和“環境美”納入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1992年之后,從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的實際出發,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將環境意識上升到了文明的高度。在世紀之交,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1000美元,達到了小康水平,但這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黨的十七大將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號召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茖W發展觀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觀念的科學基礎和哲學基礎。在上述科學思想和政策的引領下,中國人民的生態理念日益牢固,積極投身到植樹造林和環境保護等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中。
強起來的生態理念抉擇。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位,開始謀求強起來。但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成為制約強起來的障礙。為此,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要求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此基礎上,從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出發,黨的十九大要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從其構成來看,一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求真意識,堅持科學的生態唯物主義;二是要樹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生態揚善意識,弘揚生態道德和生態正義;三是要樹立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生態臻美意識,堅持生態審美意識。最終,要將真善美統一起來。進而,針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關鍵期、窗口期、攻堅期的實際,2018年5月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取得的最重要理論成果是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闡明了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生態文明新理念,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科學生態理念的集大成者,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梢?,1949年以來,我們在科學探索中形成了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為中國的繁榮進步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引領和理念支撐。
生態文明理念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系統的科學認知和價值判斷的總和,可以簡稱為生態理念。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態理念的思想內涵不斷與時俱進。從其構成層次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堅持可持續人口資源環境理念。人口、資源、環境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變量,正確處理社會經濟發展和三者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人口意識、資源意識、環境意識成為生態文明理念的基本要素。
人口意識是影響生態文明的關鍵理念之一。在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中,人口是關鍵。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適應即將來臨的建設高潮和預防隨時可能爆發的世界大戰,受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我們普遍選擇多生的生育模式。但無計劃的人口增長,加劇了社會經濟壓力和資源環境壓力。1978年之后,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愈加突出,黨和國家出臺了計劃生育政策,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等口號日益深入人心,科學的人口意識促進了可持續發展。現在,隨著人口動態趨勢的變化,人口政策作出相應調整。同時,將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本強國日益成為社會共識。
第二,堅持環境和發展相統一的理念。實現環境和發展的統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議題。生態文明理念集中表現為對環境和發展相統一的觀念把握。起初,我們一度認為自然界沒有價值,自然界不能成為資本;生產力就是社會經濟生產力,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結果加劇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在,在實現從富起來向強起來的轉變中,我們形成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理念。而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自然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等生態經濟理念,必將成為實現環境和發展相統一的新動力。
第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從哲學上來看,如何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生態文明理念就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總體哲學反思。在認識層面上,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理念。這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唇亡齒寒的內在關系,是一個有機的生命系統。在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無謂爭論的基礎上,“生命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的哲學內核。在實踐層面上,面向站起來,我們一度將增長視為發展,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誘發了生態環境惡化。經過深刻反思,我們調整和完善了發展思路,改變了貧窮落后的局面。面向富起來,我們試圖將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統一起來,在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的新理念,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面向強起來,在提出綠色化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轉化為發展理念,科學提升和擴展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境界。
1949年以來,我們從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地位、現實矛盾、最終走向這三個方面形成了立體的完整的生態文明理論,在價值形態上表現為真善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生態理念嬗變,實現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有機統一,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是堅持紅綠交融。新中國的生態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指導下的能動建構過程。早在延安時期,我們黨就將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的名篇《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翻譯成中文,作為干部理論教育的讀物。該文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科學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人類對自然的盲目作用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必須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該文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經典著作。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在學生和干部中普遍開展社會發展史教育,將該文確定為主要讀物。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科學理念,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導全社會形成了科學的生態理念。新中國的生態理念具有預防性和革命性。當然,新中國的生態理念也建立在生態科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林業科學等相關學科成果的基礎上。即使在20世紀50年代的院校調整中,相關學科也得以保留。尤其是通過科技工作者學習自然辯證法,推動了生態理念的自覺生發和社會普及。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學科得到長足發展,為資政育民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的生態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和綠色科學相結合的產物。
二是堅持上下聯動。新中國的生態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主謀求理念綠色化、綠色革命化的過程,將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統一起來。通過群眾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我們將黨的綠色創新政策有效轉變為人民群眾的生態理念和生態活動,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而且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生態面貌。右玉精神可以說是新中國生態理念的縮影。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山西省右玉縣,1949年以前森林面積不足0.3%,1949年之后,在縣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右玉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已經將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54%。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批示:“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爆F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容已經明確寫入黨章。
三是堅持東西互動。新中國的生態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綜合創新過程,將洋為中用和古為今用有機統一起來。一方面,即使在處于美蘇兩國包圍的“冷戰”時期,我們力求用“小球”推動“大球”。1972年,中國不僅派出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而且中國專家參加了會議準備材料——《只有一個地球》的寫作工作。該書是世界性的綠色經典。1974年,我國出版了該書的中文版。該書在我國的出版,對于我們形成科學的生態理念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瓦爾登湖》《沙鄉年鑒》《敬畏生命》等西方綠色名著的傳入,推動了我國的生態啟蒙。同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社會主義、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有機馬克思主義等西方左翼綠色思潮,成為我們超越綠色資本主義、反對生態帝國主義、對抗新自由主義的重要思想資源。另一方面,我們也注重推陳出新?!爸腥A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例如,“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中和位育”的方法論、“民胞物與”的價值觀都是我們建構科學的生態理念的歷史資源。當然,我們必須推動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堅持德法兼備,將生態倫理理念變革和生態法治理念變革統一起來;堅持內外齊修,將變革生態文明理念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統一起來,進一步促進了科學生態理念的形成和踐行。
綠色是鑄就新中國70年來輝煌歷程的科學底色,生態理念是引領中國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可持續理念先導。展望未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堅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我國一定會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東方。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復旦大學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和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專項“習近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研究”(項目編號:18VSJ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③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