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周希賢
【摘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全面從嚴治黨是“守初心擔使命”的堅強保證,是我們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確保中國夢實現的內在要求。“守初心擔使命”需要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來進一步筑牢黨的宗旨意識、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夯實黨的群眾基礎、推進黨的制度建設,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關鍵詞】全面從嚴治黨 初心 使命 保證 【中圖分類號】D620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我們黨建設好”。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這是站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和中國未來發展新使命的戰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全面從嚴治黨在“守初心擔使命”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宗旨意識集中體現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建設和發展的歷史反復證明:黨的宗旨意識是關切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的根本所在。在發展的前進路上,我國不僅面臨著資源、貨幣、市場等愈發激烈的硬實力的競爭與較量,還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意識形態、政治導向、價值取向等軟實力的挑戰。這些新問題與新挑戰可能在深層次上對“初心”的堅守和新使命的實現進度造成一定影響。這就要求我們黨務必不斷提升執政能力,徹底消除黨員干部隊伍中可能出現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等多重危險,使我們黨在思想認識、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始終不忘初心,牢記宗旨,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
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將“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一切改革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都體現著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將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緊緊聯系在一起,凸顯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強化了黨的宗旨這一共產黨人所有行動和目標的唯一遵循。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就是廣大黨員自我約束、自我凈化的過程,就是增強黨性、強化宗旨意識的過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勇擔初心使命,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價值追求和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中國共產黨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人民首創精神,將人民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在發展更有質量和效益的同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中增進人民福祉。
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能夠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進一步彰顯和維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進而激發與調動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力。在充分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功能基礎上,切實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尤其要發揮好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這些基本依靠力量的作用。此外,應努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凝聚共識,形成推進實現新使命的強大合力。
從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來看,我們黨的執政環境面臨來自西方遏制、黨內部分黨員懈怠、多元價值觀沖擊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對我們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黨只有全面增強執政本領,不斷學習并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確保黨和國家確立的發展目標能夠堅定不移地實現。回顧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關鍵就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從而成功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的組織保證。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以強化黨的宗旨為前提,以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為關鍵,以鍛造黨員素質為重點,以優化黨的政治文化為助推,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時代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對于增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能夠使黨在實現新使命的偉大實踐中,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沖破思想觀念束縛,不斷開拓創新,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進一步提高自身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制度化、法治化不僅是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更是衡量現代化水平的標尺。堅持黨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遵循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弘揚法治精神、發展法治理論、創新法治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但目前來看,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實現新使命進程中,我們不僅要切實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消除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維與觀念,更要從立法、守法、執法全過程與各環節上,提升制度化、法治化水平。
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途徑就是要把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有機統一起來。所謂制度治黨就是依法依規治黨,加快構建以黨章為根本遵循、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廣大黨員應嚴格遵守新修訂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的要求、落實好《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 全方位扎緊監督制約“權力”的制度籠子。黨內法規體系又統攝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中。從這一意義上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促進黨的制度建設的同時,更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本質上為新使命的實現提供了堅實保證。
(作者分別為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重慶工商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新時代黨內政治生態治理機制構建研究 ”(項目編號:18XJC710014) 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
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④《黨的群眾路線簡明歷史讀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
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