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丹音
【摘要】社區微更新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空間重構”和“社區激活”的方式。集體性空間權利邊界不清、社區居民參與度不夠、微更新經費來源相對單一、長效支持機制不足等,是社區微更新存在的四大主要問題。對此,我們應倡導政民合作、上下協同,構建可持續發展平臺;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建立社區參與機制;制定在地化的實施運行策略,完善社區規劃師制度。
【關鍵詞】社區活力 社區微更新 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社會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日益增強,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的建設與治理必將經歷一個重新協調社會組織關系及結構重塑的過程。社區空間的更新,是社區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近些年來的社區空間更新實踐中,卻出現了空間權利邊界不清、自主性空間缺失等問題,需要我們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作為城市最主要的構成單元,社區公共空間與居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聯。因此,社區的更新與改造不僅要關注民眾日常生活的品質,也要更加關注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等議題。與以往規模較大的城市空間更新不同,這種直接面對具體的人的社區更新需要更加精細化、人情化、在地化的考量,也需要通過一定的空間營造策略和項目組織形式使居民與其生活的空間環境進行互動。對此,我們可以采用調整幅度較小、面向特定群體需求的漸進式、低成本、短周期的微更新模式——社區微更新,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街道社區、單位社區和商品樓社區是我國城市社區的三大基本類型,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類型的居住空間雜糅共存,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再依靠共同的“單位”作為聯接媒介。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空間開始向整個城市公共空間擴展的同時,社區公共空間,尤其是一些設施及空間品質低下的老舊社區活力日顯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缺位、錯位或動力機制的不合理,一些社區的公共空間被商業化、庸俗化,造成居民對于社區空間“記憶性”“場所感”“歸屬感”的缺失。
社區微更新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空間重構”和“社區激活”的方式,主要通過“公眾參與”和“微治理”展開,其中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實施路徑:一個層面是項目的實施運行,專門解決規劃利用社區公共空間、優化提升社區環境品質等問題;另一個層面是管理的制度保障,主要解決社區、設計師、市場以及其他機構等社會力量的優化和資金分配等問題。
第一,集體性空間權利邊界不清,社區居民訴求紛繁蕪雜。在我國目前的城市社區中,同一個社區可能會同時包含多種類型的住宅形式,如商品住宅、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等,不同住房形式的居民對于公共空間的利益訴求各有不同。例如,一些商品房住宅居民并不想通過微更新建立與經濟適用房或拆遷安置房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的聯系;宅旁綠地的整治與更新,有時候可能會影響到低樓層居民的利益。在關于集體性空間的利益訴求和權利認知方面,幾乎每個居民都有自己的主張,而傳統的社區更新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統籌安排,這就容易導致項目利益主體錯位以及在地性不足的問題。
第二,社區居民參與度不夠。傳統的“自上而下”統籌安排的社區更新,通常會使社區居民覺得與日常生活缺少實際關聯。另外,如果社區微更新缺乏有效的引導與激勵機制,就會導致真正參與微更新活動的人越來越少。如果社區居民的利益難以在較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協調,那么獲得社區居民的認可將會難上加難。
第三,微更新經費來源相對單一。由于傳統社區更新項目的主導機構是政府及其下放權力的社區,微更新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來源相對單一,且經費的用途具有一定的局限,難以完全覆蓋社區微更新的所有需求。此外,不同的社區居委會在協調溝通方面也有極大差異,有的社區居委會能夠吸引外部機構的贊助,而有的社區居委會就缺乏這樣的能力,有的老舊小區甚至根本沒有正規的組織管理機構,加之微更新的項目規模小、費用低,具有公益性質,在吸引設計公司及外來機構方面表現出天然的劣勢。
第四,社區微更新長效支持機制不足。這一不足主要體現在社區微更新的支持管理部門,以及現有的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缺位。當前,社區微更新的組織與發起方通常是社區居委會和居民聯動,一些社區微更新的項目往往會涉及到城市建設的微觀領域,但是傳統負責制定建設計劃、實施監督與管理的職能部門卻沒有形成針對社區微更新的長效機制。在一些職能部門看來,社區微更新在城鄉規劃體系中的具體內容、報建范疇、施工監督范圍等,都屬于較為模糊的責任地帶。盡管有的城市已開始嘗試社區規劃師制度,但從長遠來看,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這一制度的有效性尚待觀察,并需要進一步完善。
社區微更新,應著眼于空間正義的重構以及社區活力的激發。空間正義的重構,旨在彰顯社區微更新利益主體——居民的利益體現度及參與度;社區活力的激發,旨在提升社區空間的品質。這兩個層面是互為關聯的:只有在社區力量深入參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協調;只有在居民利益有效協調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規劃設計方案;只有在各職能部門、專業力量的保障支持下,微更新的各項方案才能有效落地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社區微更新,應倡導政民合作、上下協同,構建可持續發展平臺。社區微更新應避免職能部門與社區居民之間的利益錯位,更多地體現居民的自主意向,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構建和諧、有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對此,政府應做好平臺搭建服務與咨詢服務,通過設置協調部門,將涉及微更新立項、生產、審批、建設的各個環節納入工作機制中,在多個主體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合作機制。
社區微更新,應調動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建立社區參與機制。只有長期生活于社區內的居民,才會對社區的空間環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宣傳先進的規劃理念、展示富有成效的社區微更新案例、開展“設計進社區”公益課程等,傾聽居民訴求、征集居民意見,從而推出更多具有價值的社區微更新項目。另一方面,我們應在項目實施運行過程中充分調動居民的共建熱情,并給予這些居民一定的激勵和保障。
社區微更新,應制定在地化的實施運行策略,完善社區規劃師制度。每個社區都有各自的實際情況和問題,因此,在空間設計與實施方案上,我們不僅要注重挖掘不同社區潛在的空間需求,還要完善后續跟進的社區維護認領機制。由于社區微更新的設計手法“微”、更新動作“微”、實施費用“微”,在嚴苛的設計條件下,社區微更新需要大批專業規劃師的參與,針對不同社區的不同“病灶”對癥下藥。
(作者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8上海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植入語境下的城市空間微更新研究”(項目編號:SK18YB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昊:《公共性的旁落與喚醒——基于空間正義的內城街道社區更新治理價值范式》,《規劃師》,2018年第2期。
②馬宏、應孔晉:《社區空間微更新 上海城市有機更新背景下社區營造路徑的探索》,《時代建筑》,2016年第4期。
③徐磊青、宋海娜、黃舒晴等:《創新社會治理背景下的社區微更新實踐與思考——以408研究小組的兩則實踐案例為例》,《城鄉規劃》,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