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新玲
【摘要】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發展能夠有效破解鄉村振興資本不足的困境。為了進一步打通社會資本流入鄉村產業發展的渠道,鄉村地區應著眼于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革傳統利益分配制度,改善鄉村營商環境,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 社會資本 金融產業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是我們黨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提出的國家頂層戰略,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之一,大力發展鄉村經濟是現階段鄉村振興的主要任務。實際上,我國鄉村發展長期受制于城鄉二元模式,在經濟基礎方面較為薄弱,鄉村振興缺乏足夠的資本,單純依賴于政府財政輸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當中,促進農業與農村發展”。目前,鄉村振興需要找準阻礙社會資本流通的癥結,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鄉村發展,爭取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目標。
一是農村土地制度影響了土地流轉,弱化了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發展的意愿。土地公有制是我國的基本土地制度,農村土地均屬于集體所有,農民只享有承包經營權,因而難以通過土地轉讓獲取收益。土地作為鄉村地區最為重要的資源,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的價值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是鄉村地區金融基礎薄弱,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發展的風險較高,鄉村企業融資難度大。長期以來,鄉村金融市場發展相對落后,征信機制不完善,大多數企業無法獲得信用貸款、風險投資。此外,由于鄉村企業大多規模較小,抵押貸款能力也相對薄弱,社會資本若貿然進入則容易引發金融風險。
三是社會資本對鄉村新興產業的認識不足,無法有效推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三農”工作重視程度的逐步提升,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得以提升,但從整體上看,社會資本投資領域依然集中在農業、畜牧業等第一產業領域,對民俗文化、休閑旅游、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具有較高經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興產業的重視程度不足,沒有在早期融資階段介入新興產業,既減緩了鄉村振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速度,也弱化了社會資本的盈利能力。
全面推進鄉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土地交易流轉。第一,應全面推進“三權分置”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從法律角度明確承包經營權的權能,夯實土地交易流轉法律基礎。第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轉與讓渡的市場機制,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價格,保障各方合法利益。地方政府應以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為目標,結合區域發展實情出臺土地分類流轉指導價格,建立健全土地評估中介機構。第三,要整合土地資源服務管理平臺,推出農村土地管理服務機制。可組建縣、鎮、村三級聯動服務機制,開放土地流轉網絡服務窗口,簡化土地流轉審批手續,提升土地入市交易速度。第四,要完善土地性質轉化評估補償機制,均衡“18億畝耕地紅線”與“企業興鄉”用地之間的矛盾。各級地方政府應配合農業企業發展需求,預留企業建設用地指標,并通過荒地復墾、其他用地補償等方式補充農業用地。
優化社會資本參投鄉村發展保障機制建設,激發社會資本流入鄉村的主觀能動性。一要補足鄉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為社會資本的流動提供更為便捷的條件。鄉鎮一級政府應以郵政儲蓄、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基礎,優化金融服務供給,引導更多商業銀行在當地設置服務網點。此外,還要在鄉村地區大力推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工具,堅持與時俱進,為資本流動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渠道。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鄉村振興資本來源。此外,還要引導金融機構發揮融資工具作用,大力推進抵押貸款、擔保貸款等傳統融資模式,并推行證券、互聯網金融融資以及涉農商業保險等,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充沛的資本力量。三要成立專項監管領導小組,以具體項目為基礎,做好社會資本監管工作,在尊重資本與企業獨立性的前提下,嚴格監管資本流動方向,降低發展風險。
首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傳統以家庭承包為核心的農業產業模式規模較小,對社會資本依賴度低,無法滿足社會資本盈利性需求。為此,應創新農業生產模式,一是打造經濟效益更高的現代農業產業,創造資本集聚洼地。例如,鄉村地區可以發揮當地特色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加工業,搭建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促進農業產業向產業鏈下游拓展。二是發展旅游、休閑、文化等第三產業,實現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地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第三產業基礎雄厚,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經濟回報也相對較高,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發展第三產業能夠有效補足鄉村產業結構短板,優化社會資本運行。例如,鄉村地區可以引進旅游企業、文化娛樂企業力量打造融合旅游、休閑、影視等多重功能的農村特色小鎮。三是制定鄉村發展禁止性清單,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正確的方向。鄉村振興需要打造“生態宜居”和諧人居環境,為了降低社會資本逐利性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破壞,應結合區域生態環境與資源儲備情況,明確生態環保紅線,禁止社會資本流入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此外,一些特殊性產業、稀缺性資源產業應嚴格禁止外資進入。
其次,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打造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新格局。鄉村振興是鄉村發展的全面改革,涉及多個利益主體,社會資本若要通過參與鄉村振興獲得經濟利益,就必須尊重市場經濟客觀規律,滿足不同主體的合理利益訴求,打造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發展新格局。社會資本需要深入分析產業鏈上下游不同主體的行為特征與盈利預期,從利益契合點出發,創新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各方利益共贏。此外,還應允許鄉村居民通過土地入股、生態資源環境入股等方式參與到鄉村振興發展初次利益分配格局之中,有效保障鄉村地區居民的合法權益。例如,對于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地區,可以以“旅游企業+地方政府+居民”的經營模式為核心,服務當地政府與居民在旅游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服務等方面的優先權,通過構建“共享農莊”等方式允許鄉村居民通過土地投入分紅。
最后,多管齊下改善鄉村營商環境。一要創新鄉村基層治理方式,維護鄉村發展秩序。鄉村振興意味著必須要轉型發展,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也將暴露出來,鄉村地區的社會矛盾也將變得日趨復雜。地方政府各級黨委、黨支部應強化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委員會等自治機構作用,倡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模式,為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序的社會環境。二要營造誠信的發展理念,為社會資本效益發揮提供合適的社會環境。隨著資本的流入,鄉村地區的商業氣息日益濃厚,一些企業與經營者為了獲得超額利潤喪失了誠信經營的立場。為此,應加大對鄉村市場的監管,培育誠信發展理念,維護市場秩序。三要培育新型農民。社會資本推動了鄉村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鏈拓展,也對勞動力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此,要做好農民職業技能再教育,夯實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基礎。
(作者為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研究”(課題編號:2018B168)成果】
【參考文獻】
①胡中應:《社會資本視角下的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經濟問題》,2018年第5期。
②朱進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防范的五個問題》,《經濟縱橫》,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