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方正
【摘要】民營企業權益保障的制度化應當秉持刑事合規的理念。刑事合規是民營企業人身與財產合法利益保障制度化的前置環節與形式要義。因此,民營企業權益保障應通過以國家法層面刑事合規為依托,結合行業特點與企業經營現狀,引入行業屬性與企業內部刑事合規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實現民營企業權益保障的制度化。
【關鍵詞】民營企業 權益保障 刑事合規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刑事合規是指國家、企業及相關組織基于風險規避的刑法基本理念,在企業特定概念范疇內,為達成企業合法權益保障之目的,在國家法層面與企業治理層面所采取的各類必要刑事及相關風險防控手段的統稱。本質上,刑事合規并不區分企業性質與類型。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基于國有財產保護之目的,按照主體身份不同區分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并在刑法條文中單獨列章。在混改與股份制背景下,多數人傾向于繼續沿用過往刑法分章結構,并寄希望于以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的形式擺脫法律適用的困局。刑法的功能不僅在于保障人權,更應關注社會保護。因財產屬性的不同歸屬于不同條款類別,雖在法律責任承擔中可能趨同,但形式價值與程序意義都可能導致實質上的不平等,最終襯托出民營企業權益保障制度化的必要性。
在國家法層面應以刑法法律適用的一致性建立刑事合規。區分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做法是民營企業權益保障制度化面對的首要問題。為實現民營企業財產利益保障的平等性,國家法層面的刑事合規必須首先突破《刑法》的規定,以同等立法形式對待不同經濟組織及其相關人員的刑事犯罪行為,這也是刑事合規應然要義。在不取消或單獨條文規定《刑法》分則第八章及第九章的相關內容前提下,若要建構新的平等主體關系,應當以人身與財產屬性將《刑法》分則第八章、第九章以及其他相關條款中對于國有企業單位犯罪及個人犯罪的特殊性規定予以分離,并將其并入《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等相關章節之中,不再以國家財產以及人員身份差別化法律適用。《刑法》中的企業概念也需要進一步整合,以刑法法律適用的一致性強化民營企業家經營的信心與平等價值觀念。同時,應以刑法為基準,對立法解釋、司法解釋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等內容進行部分分離與結構統一,逐步建立完整的刑事合規體系。
在國家法層面應以民事優先性與程序平等性完善刑事合規。民事優先性要求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在面對涉及民營企業刑事犯罪時,應當改變“先刑后民”思維,做到不機械適用刑事優先原則。對于確需先行解決的涉案問題,應當從立法層面留有回旋余地,在法律適用上做到公平性自由裁量,嚴格區分行政違法與刑事犯罪,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不能入罪即訴,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此外,我國目前涉案財物處置程序相關規定過于原則化,缺乏實操性細則和必要法律責任的銜接程序,且立法層級相對有限。民營企業涉案財物處置程序公平要求對民營企業不能采用偏向性或者歧視性手段,在自由裁量范圍內,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以及審判機關均需要立足辦案實際確保程序處置的有序性與公平性。司法機關在處置民營企業涉案財物時,應當避免隨意處置涉案財物和超范圍凍結查封涉案財物。民營企業涉案財物處置程序的公平性必須從源頭改革現有“案款提留”等制度性障礙,與法律責任處置形成有效銜接,確保涉案財物查封解除與扣押的及時性與規范化,避免“一扣到底”現象的發生。
在企業層面應以行業屬性刑事合規滿足民營企業權益保障。刑事合規具有行業屬性,在企業層面必然以行業為屬性進行分類,因此首先需要對行業屬性進行定義與基準確定。行業分類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過大則違背了行業區別的初衷,不利于行業性刑事合規規范的形成;過小則顯得無所適從,喪失權益保障制度化的便捷性屬性。2017年,由國家統計局起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確立了采礦業、制造業、教育、國際組織等20個行業分類,其中除國際組織外,其余19類均屬于民營企業的準入領域。基于客觀事實與民營企業現狀,以此標準進行監管與刑事合規分類較為適宜。在特殊性刑事合規環節上,對關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如金融、期貨等特殊領域進行行業分類細化,對煙草制造業等少數行業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最終形成行業分類清晰的規范性刑事合規制度體系。
在企業層面應以內部刑事合規規范民營企業權益保障。民營企業權益保障不僅需要外部層面的制度化,也需要建構內部刑事合規體系。內部刑事合規體系建構不是照搬照抄國家層面的刑事合規,也不要求一致性。民營企業的內部刑事合規需要結合自身經營現狀,分門別類、有條不紊地建立。以刑事合規部門為例,不要求所有企業不計成本地建立獨立刑事合規專門部門,中小型企業可將刑事合規放入法務或者風控部門;對于大型房地產或者金融企業等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在條件允許甚至是需要國家強制力普及設置專門或專崗監察等刑事合規部門與崗位。民營企業內部刑事合規體系主要包括制度建設、機構設置以及合規文化三部分,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善具備防范和處置刑事法律風險職能的防控體系。
第一,公司治理結構優化是所有民營企業的夢想。刑事合規制度體系建設是成就這種理想的不二法門。除部分大型民營企業及上市企業外,絕大多數中小型民營企業公司股權結構過于集中、治理結構“形神分離”,隨意性與偶然性較大。刑事合規體系推動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優化主要體現在以國家法層面刑事合規為依托,結合企業經營狀況,引入行業監管要素建構三階層刑事合規模式,最終實現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優化。
第二,刑事合規體系直接構成了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內容。公司治理結構本身就包含制度建設,而刑事合規首先是一種制度表現形式,它構成了企業治理結構的一部分。刑事合規不僅是一種靜態制度表現形式,還可以動態審核企業治理結構的合法性與合規性,確保企業治理結構的合理性。三階層刑事體系要求無論是法律還是企業內部規范或者行業自律規范均需要形成可供參考的文本,文書屬性判定支撐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與完善。
第三,刑事合規體系可以確保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持續性。糾紛處置和財產保全措施等都可能對企業合法經營的產生阻礙,刑事案件的發生會導致一家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瀕臨破產與停產停業。在風險社會中對風險進行研究并非刻意尋找一種完全消除風險的方法,風險本身是無法消除的,而尋找降低風險發生概率的路徑以及減少風險結果的危害性才是重點。刑事合規體系之于公司治理結構優化目的就在于確保相關措施與風險防控的延續性。
第四,刑事合規體系是法律風險傳導阻斷機制的基準閥門。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往往涉及法律風險,風險傳導機制是法律風險遞進的關鍵。為避免單一刑事法律風險的擴張與傳導,民營企業須建立刑事合規體系。一方面,刑事合規體系既是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刑事風險的制度保障與事實依據,也是企業外部的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判定企業刑事責任與量刑裁量的依據之一;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外部刑事合規體系成為告誡同類型企業中有可能涉嫌犯罪的人員中止犯罪的路徑,從而消弭企業刑事風險傳導。
刑事合規體系之所以能夠成為民營企業權益保障制度化的前置環節與形式要義,是因為刑事風險的偶然性與可預防性。民營企業要想發展得更好,離不開刑事合規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實現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刑事合規體系化和民營企業權益保障制度化是重中之重。
(作者為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德]托馬斯·羅什,李本燦譯:《合規與刑法:問題、內涵與展望——對所謂的“刑事合規”理論的介紹》,《刑法論叢》,2016年第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