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積紅
【摘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克服了資本主義對于發展美好生活的局限性,具有巨大的先進性和時代價值,對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提出了以理性、適度的綠色消費來代替資本主義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人們通過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新型生活模式,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在尊重生態環境的理性原則下,更好地滿足個體的環境利益與生態需求。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生產勞動 美好生活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正視了人與生產勞動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人們通過生產勞動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人與人之間是平等、互助的社會組成部分,平等而公平地共享各類社會資源和生態資源,并在適度的經濟發展模式當中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克服了資本主義對于發展美好生活的局限性,具有巨大的先進性和時代價值,對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下,美好生活的實現與生產勞動、公平分配與共享、生態良好這三個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獲得美好生活的真正源泉并非是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的消費行為,而是能夠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生產勞動。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生產,一種是多數勞動者基于基本生存需求而進行的謀生式勞動,另一種是少數社會精英謀求更多經濟利益的擴張式生產,這兩種生產勞動都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馬克思生態思想下的生產勞動,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具有高度創造性、自主性的生產勞動。二是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勞動選擇。與著眼于物質回報的生產勞動不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下的生產勞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選擇可能,人們可以通過自主創造性的生產勞動滿足自身的多樣需求,在勞動創造生活的過程中獲得愉悅和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生態環境問題與資源問題的出現,與人類對生態和資源的不公平占有、分配、使用有著緊密聯系。究其根本,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人口規模的擴大導致了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急劇增加,而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生態環境資源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天然矛盾,這就導致了少數人通過剝奪生態環境資源的方式來謀求更多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與人的關系也變得越發緊張。由此可見,如果無法公平分配與共享生態環境資源,就難以真正實現人民所期待的美好生活。
眾所周知,人們難以在污染嚴重的、生態惡化的環境當中獲得真正的幸福,只有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生態環境中,才能真正實現和享受美好生活。為此,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提出了以理性、適度的綠色消費來代替資本主義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人們通過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新型生活模式,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在尊重生態環境的理性原則下,更好地滿足個體的環境利益與生態需求。
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來看,阻礙人們美好生活實現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資本擴張的無限性與生態環境有限性的矛盾;二是消費主義的盛行加劇了人與生態間的矛盾。
資本的無限擴張加劇生態環境問題,阻礙人民美好生活實現。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建立在資本不斷積累的基礎之上的,這也意味著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財富是資本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他們往往通過不斷地擴大生產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和資本積累。但與資本家無限制擴大生產的欲望相悖的是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有限性。資本家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化的財富資本,肆無忌憚地濫用和破壞生態環境資源,致使生態環境淪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受害者,在資本主義不停的擴張性生產中不斷惡化。人們在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中飽受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的苦果,資本主義對人們宣揚的美好生活最終成為空談。
消費主義的盛行激發人與生態的矛盾,難以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從資本主義進行資本積累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為了實現資本的增殖,通過鼓吹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導致了消費行為作用的異化,消費不僅僅是滿足自身需求的手段,更成為了人們證明自身存在與價值的重要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將勞動生產作為實現自我價值和發展自我的途徑,而是將消費行為視作實現美好生活的唯一方式,這種以消費主義實現美好生活的幸福觀不僅無法讓人們獲得真正的美好生活,反而激發了人與生態的矛盾。一方面,消費主義將人異化為實現資本積累的工具,人們在資本的創造需求下企圖以不斷擴大的物質消費行為來實現美好生活,但最終只能在不斷增加的消費欲望中迷失自我。但實際上,勞動才是人類的本質活動,人們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美好生活,異化的消費僅僅將勞動當作獲取物質財富的手段,卻無視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正作用。另一方面,伴隨著虛假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強,勢必會進一步激發人與生態間的矛盾。
回歸生產勞動目的。生產勞動最基本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要破除以獲取無限利益而進行生產勞動的經濟邏輯。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其本質是資本增殖的過程,占據大量社會資源的統治階級所關心的問題并非是讓勞動者通過勞動來實現美好生活,而是怎樣通過勞動者的生產勞動來獲得自身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勞動者和資本家實際上都淪為了資本的奴隸,生產勞動也脫離了其最基本的功能。為此,要將生產勞動的目的回歸到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軌道上。在不斷改進和提高勞動生產水平的基礎上,致力于生產制造平價、環保、耐用的各類產品,減少生產高污染產品,減少奢侈品的生產與使用,最大化地縮短物質產品的生產勞動時間,以便讓勞動者獲得更多的閑暇時間來進行更為自主的生活與發展,進一步豐富生活方式。通過生產勞動目的的回歸,讓人們從資本的控制中解放出來,化解人與人之間緊張對立的社會關系,重塑人與人的合作、互助的社會性聯系。
引導人們追求人生價值。資本主義所倡導的美好生活更多地是去引導人們去消費、去占有,這種幸福論斷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直接產物,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不停地去索取、去占有,通過物質財富的占有來獲得所謂的“美好生活”。與此有著鮮明區別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認為,真正的美好生活不僅僅局限于物質財富的占有,更多地是通過追求自我價值和實現人生意義來獲得精神層面的豐盈和滿足。隨著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的發展和社會資源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用于解決基本生產需求的勞動生產時間不斷縮減,各種生活需求也能得到充分滿足,人們不必再進行物質財富積累的比拼,而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拓展興趣、提高自身能力、改進生產技術、完善社會管理模式等領域,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
創建經濟適度增長模式。不同于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的“極限式”增長模式,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主張通過創建經濟適度增長的模式,以此維持生態的良好發展?!皹O限式”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從長遠來看,短時間的經濟急速發展之后,往往會出現經濟增長停滯,為了應對經濟衰退,企業往往會采取更為極端的生產策略來破壞生態環境。為此,需要創建經濟適度增長的模式來維系生產勞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讓人們通過生產勞動滿足多種基本生活需要和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具體而言要把握兩方面的原則,一是經濟發展要遵循生態原則,徹底扭轉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短視理念;二是創新生態環境資源配置模式,讓人們更為公平地共享生態環境資源。
(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鄧先奇:《新時代建設美好生活的歷史唯物主義意蘊》,《江漢論壇》,2018年第7期。
②時偉:《十八大以來國內學界關于“美好生活”研究綜述》,《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