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成都市青羊區草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為上感,其主要是指一組臨床疾病,包括:喉炎、普通型感冒、扁桃體炎等。臨床中具有較高程度上的發病率,在此類疾病診斷與治療中,患者極易伴有心肌炎、中耳炎、肺內感染等并發癥,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糖尿病、腫瘤、肺炎、支氣管炎等重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實際生活質量安全,為幫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效改善身體健康狀況,醫療服務機構積極進行科學化治療手段的創新及改進,現以符合實驗研究標準的84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對象,進行如下實踐研究。
實驗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男患者22名,女患者20名,患者的實際年齡為16~66歲,平均年齡為(48.7±4.3)歲。病程為6~40小時,平均病程為(35.9±2.6)小時。對照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男患者23名,女患者19名,患者的實際年齡為12~69歲,平均年齡為(49.9±3.1)歲。病程為5~42小時,平均病程為(34.4±3.0)小時。對所有患者進行實踐研究前的治療檢查,其全部符合研究標準并簽訂實踐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治療依從性較差、且患有嚴重肝硬化、腎炎、肺炎等疾病患者。此次實踐研究中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信息方面沒有顯著差異[1],因此不具有統計學方面相關的意義。
對于對照組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常規性的內科治療,主要包括:專業的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及時的休息,患病期間戒煙戒酒,保證每日正常飲水量,為防止出現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對患者進行及時的藥物治療。依據患者實際的病情發展狀況,給予患者合適的藥物,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患者如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癥,可使用青霉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藥物,患者患病類型如為合并細菌感染,可多給予每日0.5g的頭孢呋辛酯片。為防止患者出現咽鼻出血的情況,可給予患者撲熱息痛、銀翹解毒片等藥物進行治療。
對實驗組的42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常規性護理+綜合性的中醫臨床路徑治療,首先,專業的治療醫師需充分了解患者在治療階段的病癥表現特點,對患者的患病類型進行有效的確定,依據患者的實際病癥表現選擇中藥治療路徑判定。中醫臨床路徑主要包括口服中成藥以及口服中藥湯劑兩種,對于風熱犯肺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進行疏風散熱、止咳平喘等治療工作;對于受到風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進行祛風散寒、宣肺止咳等治療工作。在中藥治療的同時,可借助中醫針灸、拔管的方法進行輔助性治療,促進實際治療效果的提升。專業的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進行細致的飲食護理指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營養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加快患者身體健康恢復速度。
對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身體情況進行密切的跟蹤調查,詳細記錄相關實驗數據,研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癥狀表現情況。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價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治療總體效率=顯效+有效。
采取快捷、有效的SPAA軟件進行相關研究數據的處理分析,計數數據表示為(數量/百分比),以卡方檢驗驗證組間差異;計量數據表示為(平均值±方差),以t檢驗驗證組間差異;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經過專業化的中醫臨床路徑治療后,其實際治療效果顯著,咳嗽、發熱等疾病癥狀改善情況良好。兩組患者之間的實驗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實驗數據如下表: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期疾病癥狀表現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期疾病癥狀表現情況對比(±s)
組別 患者人數 發熱 咳嗽 咽痛 其他實驗組 42 0.3±1.2 1.0±0.4 1.1±0.0 0.2±0.1對照組 42 2.7±1.7 3.2±0.1 2.5±1.2 2.2±1.0

表2 兩組患者實際病癥治療效果對比(n%)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病人群范圍較廣,是目前臨床疾病治療中的常見疾病,由于病情急,疾病潛伏期較短,患者伴有咽痛、發熱、咳嗽、噴嚏、咽干等不適癥狀,嚴重影響實際生活質量的提升。臨床醫療服務探究中,中醫治療路徑可以有效實現對患者癥狀表現情況的控制,同時,中醫治療方法還可以滿足現階段患者的個性化治療需求。
綜上所述,此次實踐探究結果表明,中醫臨床路徑對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價值,可有效緩解患者發熱、咽痛等臨床癥狀表現,切實提升患者康復治療速度,值得在臨床醫療服務探究中進行深入而廣泛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