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珍
(成都市青白江區婦幼保健院兒科 四川 成都 610300)
新生兒易出現的嚴重顱腦并發癥就是顱內出血和腦白質損傷等,由于早期的臨床表現并不顯著,所以診斷效果存在不理想,進而會對新生兒的預后治療產生一定不利影響[1]。早診斷是及早進行干預和治療的前提,顱腦CT雖有較好的診斷效果,但存在較大的放射性危害。頭顱B超和MRI目前是最為常用的無創檢查方法,文章就頭顱B超的診斷效果展開分析,對比兩種檢查方法的具體優勢,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兒為例進行研究,均對其采取頭顱B超和MRI檢查,對比兩組患兒的頭顱損傷檢查結果。參與研究的所有新生兒胎齡均≤36周,出生時體質量≤2.5kg,經Apgar評估其5min或者10min評分均≤7分,同時還存在羊水Ⅲ度污染或是胎兒宮內窘迫的情況。已將同時患有先天性遺傳病和殘疾的患兒排除,存在繼發性腦損傷的患兒也已排除。本組患兒中男42例,女38,平均胎齡為33.52±4.14周,平均體質量為2.71±0.52kg,其中早產兒46例,足月兒34例,陰道分娩為56例,剖宮產為24例。
所有新生兒均經頭顱B超和MRI檢查,檢查時均使用同一臺儀器。B超檢查中探頭頻率為3.5-5.0MHz、7.5-10.0MHz,新生兒均為睡眠狀態和靜息狀態,對其進行冠狀面和矢狀面檢查,觀察其顱內結構和大動脈血流狀況。MRI檢查中16通道同時進行采集,采取橫軸位和矢狀位以及冠狀位掃描,新生兒視情況采取適當的檢查前鎮定措施。
根據Papile分級評估法,Ⅰ級為室管膜下出血;Ⅱ級為伴有腦室出血;為合并腦室擴大;Ⅳ級為再合并腦實質出血。
運用專業軟件SPSS 20.0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用±s表示,t驗證,而計數用n和%表示,用卡方驗證,若P<0.05,視為有差異性。
在腦室出血Ⅰ~Ⅳ級檢查中,頭顱B超明顯優于頭顱MRI檢查,P<0.05;在腦白質損傷和腦水腫的檢查中,兩種檢查方法經對比P>0.05;MRI檢查在診斷小腦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中明顯優于更具優勢,P<0.05,見表1。
經統計,頭顱B超診斷的特異性、準確性和敏感性分別為100.0%、89.6%和83.2%,而MRI診斷的特異性、準確性和敏感性分別為100.0%、98.2%和96.8%,除特異性外相同之外,其他兩相對比中,MRI檢查明顯更具優勢,P<0.05。
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應用,對極低和超低體質量新生兒提供了更好的保護,臨床觀察發現,新生兒顱腦損傷大部分發生于出生后3天左右[2]。本次研究發現,頭顱B超和MRI檢查在小腦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中頭顱B超均未表現出明顯的優勢,而在腦白質損傷和腦水腫的檢查中,頭顱B超具有明顯的優勢。MRI檢查中應用了彌散加權成像和磁敏感加權成像技術,其診斷準確率明顯得以提升[3]。磁敏感加權成像技術能感應到不均勻的磁場且較為敏感,而出血時的磁場就極為不均勻,所以MRI對出血性顱內病變的敏感度較高。頭顱B超檢查中對于腦邊緣部位的分辨率不夠高,對于較小的病灶在診斷中存在不準確現象。但B超在腦室內出血Ⅰ-Ⅳ 級的診斷中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檢出率為47.5%,而MRI的檢出率僅為30.0%,經驗證P<0.05。頭顱B超在對顱腦中心位置的組織結構進行檢查時其分辨率更高,對于低血紅蛋白濃度的感應更為敏感,可以通過血紅蛋白和大腦組織聲阻抗之間的關系來診斷,其呈現在超聲界面中的發射不同,出血部位的回聲明顯更強,所以頭顱B超在對中心位置的顱內出血診斷中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MRI檢查在長時間出血病灶和新鮮出血病灶的判別中存在分辨能力不足,出血時間長和殘留的積血會對檢查造成影響進而降低了診斷效果。因此,在新生兒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斷中,頭顱B超對于腦室出血的診斷更具優勢,而MRI檢查在新生兒顱腦損傷診斷中也有擅長和優勢,可視情況進行互補檢查,形成互補優勢。

表1 對比兩種診斷結果(n,%)